(一)发掘简报
高质量发掘简报的公布,对人们了解、认识大地湾遗址考古发掘成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81年,大地湾遗址发掘小组在对1979年发现的一期遗存初步整理的基础上,撰写了《甘肃秦安县大地湾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简报,在《文物》杂志上发表,该文首次向国内外介绍了大地湾一期文化的地层概况、遗迹和遗物,提出大地湾一期遗存早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并认为大地湾一期的陶器与宝鸡北首岭下层及河南新郑裴李岗、河北武安磁山、密县峨沟北岗(早期)等遗址的同类陶器相似。该文首次公布应用碳素测定大地湾一期遗存的上限年代为距今7355±165年的结论,进而确定它是甘肃省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也是我国发现最西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1982年,发掘组在《考古与文物》杂志上刊发《1980年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存发掘简报》,对1980年所获大地湾一期最新资料从地层堆积、遗迹、遗物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文章根据一期遗存的分布和遗迹,认为当时的氏族社会原始部落已有一定的规模,延续了较长时间,其内涵并不单纯。经过1980年发掘的(编号为Hl0)木炭标本(BK80025)进行碳14测定,一期文化年代下限为距今7150±90年,与磁山、裴李岗、峨沟等遗址的测定年代较为接近,比仰韶文化早期半坡类型的年代要早1000年左右。文章认为,通过初步整理和研究,大地湾一期遗存与北首岭下层、老官台、元君庙下层遗存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应归属同一个考古学文化;大地湾一期同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有交流和影响,但不存在隶属关系,应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文化系统;大地湾一期同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存在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
1983年,随着大地湾第九区仰韶文化晚期遗存的大面积揭露,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在《文物》杂志上刊发《甘肃秦安大地湾第九区发掘简报》,对1982年发掘仰韶文化晚期遗存的情况作了简要报道,对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遗存的特点、分期以及与其他原始文化的关系等问题也提出了初步看法,文章认为:以九区为代表的这类遗存,与西王村仰韶文化晚期具有较多的共同因素,说明将仰韶文化阶段的甘肃东部地区和关中豫晋陕交界处视为同一个考古学文化区是恰当的。这一代表性文化遗存称大地湾仰韶晚期遗存为宜。大地湾仰韶晚期的同类遗存广泛分布在甘肃东部地区,扩及中部一带,与主要分布于甘肃中部洮河、黄河和青海湟水流域的马家窑类型部分重合,但中心区域不同大地湾仰韶晚期遗存早于马家窑类型,马家窑类型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仰韶文化晚期的强烈影响。另外,大地湾仰韶晚期遗存直接继承了中期遗存,并与以后的常山下层文化有联系。这就为建立甘肃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编年与序列奠定了基础。
(二)综合研究
大地湾遗址的综合研究是黄河中上游地区史前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1981年《文物》杂志刊发第一期文化简报的同时,甘肃省博物馆张朋川、周广济同期发表学术论文《试谈大地湾一期和其他类型文化的关系》,对这一类型文化的特点以及与其他类型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提出:与大地湾一期类型相近的文化遗存在陕西关中地区元君庙和白家等遗址中均有发现,所以大地湾一期文化类型的分布地域主要在关中和陇东地区的渭河、泾水流域一带。大地湾一期类型与宝鸡北首岭下层类型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差异,他们分属渭水流域老官台文化的早期、晚期。大地湾一期文化和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是时代相同、分布地域相邻、关系密切而又互相影响的东西两支不同的文化。大地湾一期是仰韶文化的重要源头,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就是从大地湾一期经由宝鸡北首岭下层类型发展而来的。
1983年,郎树德、许永杰、水涛在《文物》杂志发表《试论大地湾仰韶晚期遗存》,对大地湾仰韶晚期遗存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经济形态、年代和地方性特点、渊源、发展方向以及它与马家窑类型的关系问题做了初步探讨。文章认为:大地湾遗址的仰韶文化遗存目前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中期与晚期是一脉相承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晚期是中期的继承和发展;大地湾仰韶晚期可能已跨入父系氏族社会阶段,其基本生活单位似是一夫一妻制家庭;应将甘肃东部仰韶晚期遗存暂时称之为大地湾文化晚期遗存;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类型及半山、马厂类型与仰韶晚期判然有别,但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属于仰韶晚期范。此论一出,如石击水,顿时在甘青地区史前考古研究中激起层层涟漪,使石岭下类型的文化性质归属变得扑朔迷离,同时也加深了学术界对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及石岭下文化类型的认识。(www.xing528.com)
同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在《文物》杂志发表《甘肃省秦安大地湾遗址1978—1982年发掘的主要收获》一文,对大地湾遗址5年来的主要发掘收获及重大学术价值作了综述,进一步确立了大地湾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三)专题研究
大地湾遗址不仅内涵丰富,而且特色鲜明:专家、学者在开展综合研究的同时,还针对许多重要考古发现进行了大量的专题研究。
1983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在《文物》杂志发表F405房址专题研究文章,认为:F405是距今5000年前原始氏族首领的居室,堪称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雏形。
1985午,冯绳武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从大地湾的遗存试论我国农业的源流》一文,认为以秦安大地湾为中心的清水河谷是中国农业文化的起源地之一,耐旱作物黍、稷等在此最早栽培,尔后由清水沟谷东域陇山南段,到关中平原与黄河大三角洲,并与南方的水稻栽培技术相融合。
同年,李最雄在《考古》杂志上刊文,通过对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房屋地面建筑材料及其工艺的研究,认为F405房屋遗址的地面材料为白灰面或料礓石,其硬度相当于100号水泥混凝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
1986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文物》杂志上发表《秦安大地湾F901房址发掘简报》,详细报道了F901房址的地理位置、地层堆积、建筑布局和结构、出土遗物等情况,认为F901房址布局井然,结构严谨,建筑面积较大,是迄今为止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房屋遗址。其居住面表层坚硬、平整、色泽光亮,呈青黑色,外观极像现代水泥。该遗址距今5000年,是当时部落或部落联盟活动的公共场所;房址平地起建,以木柱和横梁构成木构架,开创了后世木结构房屋的先河,是建筑史上的创举和奇迹。文章指出,F901的发现对研究原始社会史、自然科学史以及探索阶级社会宫殿建筑的起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同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文物》杂志发表《大地湾遗址仰韶晚期地画的发现》一文,重点介绍地画内容及历史、考古和艺术价值。李仰松在《考古》上发表《秦安大地湾遗址仰韶晚期地画研兖》,认为地画应是原始社会晚期人们施行巫术仪式的真实记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