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之交的一个中午,我如约去叩响省图书馆研究馆员周丕显先生的家门。
在那小小的写字间,笔者同周先生进行了一次促膝长谈。
“你对敦煌学的研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问。
周先生说:“1954年,我考入北京大学图书馆系,师承王重民、向达教授,都是敦煌学家。他们在讲课时,多次讲到敦煌,还举办了敦煌学专题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8年周先生毕业后,被分配到甘肃省图书馆。从那时,他就开始了敦煌学的研究。早在1961年,周丕显就发表了题为《敦煌学在学术上的价值和意义》的文章。
“文革”期间,他伏在书库里,博览群书,综观历代文献。佛教与敦煌的关系极为密切,他硬是把《大藏经》这部长达四十函、合四百册、被称为佛教大丛书的线装巨著读完了,这就为他以后研究敦煌遗书奠定了基础。为了便于查阅,他还制作了近万张卡片,并写了大量的讲稿、文稿和书稿。仅在敦煌学和目录学方面,他发表文章近40篇,约50万字。他的论文《敦煌遗书目录再探》,在1987年甘肃省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中荣获二等奖。他还在当年完成了两部书稿,即25万字的《敦煌遗书概论》和35万字的《史部目录学》。
“敦煌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概括起来就是敦煌艺术、敦煌遗书和敦煌史地。”周先生继续侃侃而谈,“敦煌遗书中,又包括宗教文献、史地文献、文学文献和经济文书等,共有45000多卷。其中最早的卷子,产生于公元416年,最晚的也在公元1006年。时间跨度为600年,距今将近1000年。”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同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周先生说:“1978年的一天,敦煌文物研究所段文杰先生来找我,让我讲敦煌遗书。从此,就开始了兼职教学的生涯。”
1982年,兰州大学决定招收敦煌学研究生,聘周丕显为兼职副教授,并聘其为带研究生的导师。从1982年至今,周先生已带出硕士研究生两届5人,现在手上还有1人,1989年毕业。1988年又招收两名。以敦煌学的名义招收硕士研究生,这在全国来说,还是首创。(www.xing528.com)
1978年以来,周先生在兰州大学、西北师院、宁夏大学、西北民院、湘潭大学的历史系、中文系和图书馆系,先后讲授“史部目录学”“敦煌学”“文献训诂学”“中国书史”等课,达两千一百多小时。由于他文史知识渊博,学术造诣颇深,因而教学效果好,深受同学们欢迎。湖南湘潭大学历史系教授韩长耕先生,看了周先生的文章,请他为自己带的研究生讲课。1989年9月,韩教授把三个研究生派到兰州,周先生以“敦煌佛教文献”为内容,为他们讲了60个学时。10月份,韩教授给周先生来信说:“三生来信,对先生学问及教授内容,科学性、条理性,赞仰不已。”
周先生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来到甘肃已有30年了。他的工作岗位,开始叫“地方文献室”,以后改为“历史文献部”。自80年代初,他一直担任该部主任。他们对馆里收藏的新中国成立前中文报纸、期刊陆续编了《黄河研究资料索引》《甘肃砂田资料索引》等多种专题资料索引,受到读者欢迎。他们还将馆藏新中国成立前的报刊通检一遍,将其中有关西北五省(区)的政治社会、历史地理、地质矿产、农牧渔业、经济财政、文教卫生、文物考古等资料7456件,编成《1905─1949西北地方文献索引》。其中详列了每篇文章的篇名、作者、出处、时间和页码,为读者使用提供了方便。
图书馆工作人员应视服务读者为天职。周先生由于平时认真钻研业务,熟悉馆藏,尤其是对西北地方文献深有研究,因而在辅导读者查阅文献资料工作中,深受读者好评。
由于他自己是研究敦煌学的,对研究敦煌的同行颇为偏爱。在兰州大专院校的敦煌学者,需要资料多去找他,他也乐于帮助。1986年夏秋之交,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池田温先生,因写一篇关于敦煌学的文章,需要敦煌土地庙文书目录。池氏拜托周先生的好友,北京大学张广达教授,转请周先生查询上述目录。周先生按要求给予满足,对方非常满意。1983年全国敦煌学学术讨论会在兰州举行时,举办了为期半月的敦煌学讲学班,决定由三人教授,周先生是其中之一。
由于他在研究、教学、本职工作等方面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近年来,敦煌研究院、兰州商学院、兰州市市志编纂委员会、甘肃省档案学会、甘肃省图书馆学会、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甘肃省丝路学会、甘肃省图书资料系列高级评委会等纷纷聘请他兼职。同时,他还被选为甘肃省政协常委。
(1989年4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