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道士:湖北麻城县的修道者与仙境

王道士:湖北麻城县的修道者与仙境

更新时间:2025-01-11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王道士,姓王名圆箓,湖北省麻城县人。王道士当他云游到敦煌莫高窟时,一看是石窟佛崖、小河流水,真是一片大好绿洲。王道士觉得如此一处仙境,正是修炼的好地方。以后王道士还收了徒弟。我师姓王师名圆箓,湖北麻城县人也。平心而论,王道士虽没有什么文化,但他对宗教事业是很虔诚的,清沙种树,修桥补路,维护洞窟也还认真负责。道教称道士亡故为羽化,即是仙逝长生。王道士为了羽化成仙,极力要清沙修窟、广积阴德。

王道士,姓王名圆箓,湖北省麻城县人。清光绪初,麻城一带连年荒旱,百姓生活无着纷纷外逃。当时王圆箓只身逃荒,来到甘肃酒泉。刚来时,求生无路,就在肃州巡防营当了兵。虽然当兵多年,但因朝中无人,也没有捞上个一官半职。退伍后,因生活无着,便看破红尘,拜盛道为师,当了道士。从此,他整日四处云游,化缘度日。

王道士

当他云游到敦煌莫高窟时,一看是石窟佛崖、小河流水,真是一片大好绿洲。此处佛教,均为藏传红教,由喇嘛管理;洞窟虽为汉传,但多被沙漠掩埋。王道士觉得如此一处仙境,正是修炼的好地方。他本来文化水平不高,在意识上对道佛界限就很模糊。他想,不管佛教、道教,都是积德行善、干好事的,便决心留下来,在这里为道佛功德做长久打算。

王道士初到莫高窟时,就住在原编号为143窟的洞窟念道经。平时以化缘为生,对人还和善,当地人对他尚有好感,有人曾称呼他为“王阿菩”。

那莫高窟共有上中下三座寺院。上寺和中寺,在莫高窟最南端,相距较近,由汉藏两族的和尚执掌;这下寺,在莫高窟的北端,距上中寺约一里多路,由道士居住。王道士游到敦煌千佛洞后,在143窟住了一个时期,不久便正式落脚于下寺。接着便做了下寺的当家道士。道佛两教,三处寺院,和尚道士,“和平共处”,王道士还和喇嘛易昌恕拜为把兄弟。以后王道士还收了徒弟。因为下寺又称“太清宫”,他的徒弟们尊他为太清宫“大方丈”。他自己也自诩为莫高窟的“守护神”。

在他死后,他的徒子徒孙们为他立了《太清宫大方丈道会司王师法真墓志》。现将其内容抄录如下:(www.xing528.com)

民国二十年古七月三十日,为吾师王法真仙游之古日。门弟子咸愿碑记行略,请命绅耆,众皆曰:“可!”何辜如之夫。

我师姓王师名圆箓,湖北麻城县人也。风骨飘然,尝有出世之想。嗣以麻城连年荒旱,逃亡四方,历尽魔劫,灰心名利。至酒泉,以盛道道行高洁,稽首受戒,孳孳修炼。迨后,出游敦煌,纵览名胜,登三危之名山,见千佛之古洞。乃慨然曰:“西方极乐世界,其在斯乎!”于是修建太清宫,以为栖鹤伏龙之所。又复苦口劝募,急力经营,以流水疏通三层洞沙。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则有一小洞,豁然开朗,内藏唐经万卷,古物多名,见者惊为奇观,闻者传为神物。此光绪二十五年五月二十五日事也。呜呼!以石窟之秘录,千百年而出现,宜乎价贵连城、名驰中外也。观其改建三层楼、古汉桥以及补葺大小佛洞积三十年之功果,费二十多年之募赀,佛像于焉,庄严;洞窟于焉,灿烂。神灵有感,人民享福矣!惟五层佛楼,规模初具,尚未观厥成功,陆前县长嘉其功德,委为道会司,以褒扬之。今者羽轮虽渺,道范长存,树木垦田,成绩卓著。道家香火可继,门徒修持有资,实足以垂不朽,而登道岸矣。夫何必绝食练形,而后谓之飞升哉!

千佛洞太清宫徒子赵明玉徒孙方至福稽首谨志。

此墓志铭,立于民国二十年,即公元1931年,距藏经洞的发现,已过去三十多年。墓志铭说“以流水疏通三层洞沙”,经笔者实地考察,实不可行。又说“壁裂一孔,仿佛有光”,这与藏经洞深藏甬道、洞口南向背光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故不可信。该墓志铭之所以如此说,或为虚构、浮夸,以显示其祖师爷发现宝物之神奇。

平心而论,王道士虽没有什么文化,但他对宗教事业是很虔诚的,清沙种树,修桥补路,维护洞窟也还认真负责。佛教称佛灭为涅槃,即是永生。道教称道士亡故为羽化,即是仙逝长生。王道士为了羽化成仙,极力要清沙修窟、广积阴德。因为他维修洞窟需要经费,就想出绝招,偷卖藏经洞出土的文物,干下了一系列有损于国家和人民的事。应该说,他是“敦煌伤心史”的主要制造者之一,对此,他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的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