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究院的工作方针是六个字:“保护、研究、弘扬。”保护工作是放在首位的。
数十年来,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敦煌文物研究所在石窟和壁画的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诸如,1956年到1984年,用挡墙支顶等方法,对莫高窟南区进行了4期崖体加固工程,彻底改变了这个地区崖体崩塌、交通不便的状况和流沙壅塞、洞破岩危的荒凉景象。采用边沿加固,泥浆粘贴、铆钉固定等方法,对高层洞窟壁画大面积脱落问题,进行了修复加固。以聚乙烯醇和聚酯乙烯乳液为黏合剂,对壁画大面积病害——龟裂起甲进行了修复,效果良好。并以同样的材料,对上千平方米的酥碱壁画进行了修复。60年代,对塑像进行了普遍检查和维修。对于松动、倾斜、糟朽的塑像,进行了扶正加固。
尽管40年来,抢救性的石窟加固和壁画塑像维修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石窟安全状况,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樊锦诗认为,我们要保护的是一座山,而不仅仅是几个洞窟,几幅壁画和几尊塑像。而且,已经发现,有些保护措施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比如,过去“打过针”的壁画,据检查现在还有坏的。有些文物还会发生新病害。原因是,对一些与石窟有着密切关系的因素,比如石窟地质、工程及水文地质、大气环境,壁画颜料和胶结材料的种类、性质,壁画病害发生发展的内外因素及其机制等,仍然不甚了解。
敦煌壁画,由于使用了矿物颜料,故而色彩斑斓,历久不衰。但还有烟熏、刻画、偷盗、磨损等人为的破坏和崖面崩塌、崖体裂隙、环境污染以及壁画酥碱、起甲、变色、脱落、霉变等自然病害。加之,旅游开放,更是给石窟保护带来了许多新问题。
洞窟、壁画、彩塑等保护方面的新老问题,理所当然地被提到主管业务的副院长樊锦诗面前。(www.xing528.com)
她逐渐认识到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性,也了解到它的成因是很复杂的,难度也是很大的。因为石窟保护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很多门类,诸如建筑、化学、物理、地质、水文、生物、沙漠以及环境科学等,牵扯面特别广。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有人,要有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其次,要有仪器,特别是要有能够适合敦煌地方实际情况的仪器。
为此,她走访了不少科研单位,像兰州大学化学测试中心,兰化研究院,还有日本、美国的一些科研单位。她进一步体会到,保护工作到现在,确实需要一些新的手段,要对洞窟、壁画和彩塑实行科学保护。
为了做到心中有数,她亲自主持并经过她反复修改,制定了《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保护研究与治理规划》。为了使它更科学、更合理、更具有可行性,敦煌研究院和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学会于1989年9月在莫高窟召开了“全国石窟保护座谈会暨敦煌文物保护科研规划论证会”。
樊锦诗在这个会议上,向与会同志介绍了《敦煌文物保护科研规划》的内容及制定经过,代表们就规划体例、主导思想、总体目标、工作重点、主攻课题和实施条件及措施,进行了充分的、深入的论证。在所有重大问题上,均取得了一致意见。代表们指出:《规划》中有关电子计算机技术、加固工程、壁画病害等近期主攻目标,选题正确可行,措施得当,对有效地保护敦煌石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