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0月在敦煌召开的敦煌学术研究国际讨论会,樊锦诗作为敦煌研究院的一名副研究馆员,没有提交论文,她感到内疚。这是她1975年担任领导工作以来经常困惑的问题之一。她对于没有很好地解决个人研究和承担业务管理工作两者之间争时间和精力的矛盾,深感苦恼。
她作为业务副院长,分管着保护、考古、美术、遗书、音乐舞蹈、资料中心、摄录、接待8个所、部、室的业务领导工作,分管着全院100多名专业干部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像敦煌研究院这样,既不是纯保护,又不是纯研究,也不是纯教学,更不是纯接待的“四不像”实体,级别再高也是基层单位,有多少具体问题,等待着她去处理。她心里总是想着关系全院发展的编制、人员、项目以及专业技术职务的限额,脑子从没有闲的时候。遇到去敦煌莫高窟参观的省上有关部门的领导,她就给人家汇报情况,提出要求,请求给予支持和解决。有些特别重要的事,非请老院长出来不可时,才请老院长出来说话。
1987年4月,专业技术职务首次评聘工作开始后,她是院里确定的负责人,主管这项工作。她为了让大家学好文件,吃透精神,组织人力刻印了上级关于职改方面的有关文件,做到人手一册,从而使大家明确了职改工作是人事工作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克服专业技术干部管理中“大锅饭”“铁饭碗”的根本办法。弄清职称评定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根本区别:前者仅仅是个称号,后者则要承担一定的职责,要有具体的任务,要同工资待遇挂钩。使大家明确职改工作的程序、步骤、要求和方法。
制定岗位职责,是首次评聘工作的基础,也是评议、聘任的主要依据,更是今后考核、奖惩、续聘和解聘的标准。她按照敦煌研究院既担负着文物保护工作,又担负着敦煌学研究的任务,还要负责接待游客的实际情况,努力制定出一套适合本院情况、任务明确、要求具体的岗位职责。她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充分发动群众,上上下下,反反复复地讨论。经过5次修改,终于制定出10个部门、17个岗位的职责,为搞好评聘,加强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按照职改工作的程序,经过认真的评议,除外出学习、有病缺岗的外,共评出99人的专业技术职务。其中,研究馆员5名,副研究馆员14名,馆员28名,助理馆员36名,管理员16名。而且这些专业人员都同院、所(室、部)领导签订了任务书,也按照规定实行了新的工资待遇。(www.xing528.com)
仅职改工作这一项,就牵扯了她很大的精力,她还哪里有时间撰写论文呢?有人说:“樊锦诗,是敦煌研究院最忙的人。”的确,她有时饮食无心,坐立不安,这话也不无道理。
院里也有人反映,樊锦诗作为副研究馆员,文章没有别人的多。当然,樊锦诗应该按照省上有关部门对地厅级“双肩挑”干部的要求,用一定的时间去搞专业,就像过去那样,写出更多科学的、可信的、高水平的论文,她又不是没有这方面的才能。她自己也曾诙谐地说:“我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有时候想把文章搞得好一点,不随便拿出来,所以造成1990年的敦煌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没有文章,应该说是一件憾事。”但是,管理工作也是很重要的。管理工作搞好了,其重要意义也不亚于一两篇论文。有一位同事对她说:“‘失之东隅,收之桑隅’。在个人研究上,你写的文章少了一点,成果没有别人的多。可是,在全院业务管理工作上,你却付出了代价,做出了牺牲,也取得了成绩,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称赞。”她听后,心理上稍微得到一些慰藉。
她的身份不同,地位不同,责任也不同。站得要高,想得要深,看得要远。凡是关系到全局的大事,她都认真负责地一抓到底,甚至亲自动手起草文稿。1987年,敦煌研究院在上报莫高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时,要搞一个关于敦煌莫高窟资料性质的全面材料。这类关系全局,但又不属于任何一个具体部门的事,她就亲自动手,直到圆满完成任务。最近,她又亲自撰写了一个《编辑出版敦煌石窟系列报告规划》,已交主要领导同志审阅。一旦这个《规划》获得通过,就是说要对莫高窟492个洞窟逐个编辑出版专题报告。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樊锦诗认为,管理工作,已经担在自己的肩上,自己是负有责任的。搞好搞坏,都是自己的事。当然,她不希望搞坏。她的父亲,一位老知识分子的正直、坚毅、清高、淡泊的秉性,在女儿的性格中潜移默化。她立志要成为一名学者型的管理干部,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她明知自己现在还不够,但她决心向这方面努力。她在工作中不耻下问,向专家学习,向实践学习,处处留心。1991年4月,她去美国考察。接待单位组织她们参观美国的国家森林公园——科罗拉多大峡谷。人家的宣传工作搞得很好,新颖、别致的宣传品上,也印有导游图,还让游人观看大银幕全景电影,加深对景点的了解。她是参观别人,想着自己。结束参观时,她特意向人家索要了宣传材料,以便回来后逐步改进自己的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