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临摹敦煌艺术的青年美术工作者呼吁社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临摹敦煌艺术的青年美术工作者呼吁社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以段文杰为首的这批青年美术工作者,仍然在孜孜不倦地进行临摹,目的就是通过将来的展览,用敦煌艺术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向社会呼吁,像张大千、王子云、常书鸿诸位先生所做过的那样。这时候,临摹工作还在进行。根据案头的资料显示:从新中国成立前的1948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61年,史先生共临摹壁画132幅,与人合作95幅,共计227幅,面积达101.07平方米。全所同期参与临摹的有43人,临摹壁画2186幅,1111.22平方米。

临摹敦煌艺术的青年美术工作者呼吁社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在饱览了280多个洞窟之后,他就加入了从临摹入手的研究行列。

当时的莫高窟,千疮百孔,荒凉破败。尽管经过几年的抢险、补危,但仍如杯水车薪,收效甚微。由于经费、人力、交通、物资样样奇缺,好心的愿望只能写在纸上。眼看着冬天的积雪,秋天的暴雨,夏天的骄阳,春天的狂风,威胁着每一个洞窟的甬道、窟门和下层洞窟,不知有几千平方米的宝贵壁画大自然吞噬。许多下层洞窟被积沙壅到窟口,三四米高的大窟门被填得只剩下一条10公分的缝隙。至为宝贵的藏经洞,就是被这不知多少岁月的风沙雨雪逐渐撬开的。王道士的所谓“发现”,只不过是一个偶然的原因。

当时的莫高窟,实在苦不堪言。窟区距敦煌县城25公里,各种生活必需品,都得到县城去买。没有汽车,只有通过原始的畜驮人背的方式,以求温饱。但以段文杰为首的这批青年美术工作者,仍然在孜孜不倦地进行临摹,目的就是通过将来的展览,用敦煌艺术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向社会呼吁,像张大千、王子云、常书鸿诸位先生所做过的那样。但是,当时一些有重要壁画的洞窟,大多道路不通,孤悬在崖壁上。敦煌遗书中所说的“悉有虚栏通达”的栈道,早已被焚毁,只剩下崖壁上的梁孔、椽孔,证实确曾有过栈道存在。要临摹一幅壁画,就是一次艰苦的体力奋斗。史先生到莫高窟不久,就参加了搬蜈蚣梯的活动。一群男女青年,为了送一个同志到没有道路的高层洞窟去工作,大家齐心协力,搬运一根五米多长的独木梯。粗壮的圆木上,钻有距离相等的圆孔,插入一根根短圆木,像一条百脚蜈蚣。先将这种梯子的一头放进洞口,上去一个人,再用绳子把画版、画架、颜色箱、水瓶,一一吊上去。这在当时是一件很有趣的集体活动。为了竖起笨重的梯子,大家吵吵嚷嚷,喊着号子,有说有笑,打破了石窟的静寂。只有到了敦煌,亲身实践,才能懂得古代画工的辛苦。要征服一面又一面4~5米乘以5~6米的壁画,没有摩顶放踵的吃苦精神,俯仰伸屈的坚韧劳动,是画不出来的。

十月的晚秋季节,莫高窟的树叶在一片一片地飘落。前几天还是一片赭黄色的丛林,逐渐变成一片灰褐色,银白杨的树干和枝条,完全裸露出来,衬着湛蓝的天空,在阳光下格外耀眼。河谷的秋风虽然已有寒意,窟内却还暖和,罐子里的水还没有结冰,颜色在纸上还可以铺开。这时候,临摹工作还在进行。

史先生在学校是一个勤奋的学生,参加工作后,又是一个十分要强的青年美术工作者。

1949年1月,他就成为当时敦煌艺术研究所的一名实习员。

1954年,由文化部文物局授予他助理研究员的专业职称。

1956年3月,他的油画参加了“甘肃省首届青年美展”,获得二等奖。同年又入选“首届全国青年美展”,获三等奖。曾由文化部发给奖状。(www.xing528.com)

他同所内专事临摹的同仁一起,每年4至10月,就是进洞画画。那时临摹无所谓上下班,吃饱肚子就上班,肚子饿了才下班,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任务紧急时,晚上还要加班。当时又不通电,没有电灯,只能提着煤油马灯,向壁画“宣战”。夏天,早晨阳光可以照进洞窟,为了赶阳光,就提前上班。以后慢慢有了汽灯,工作环境开始有所改变。

但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厄运也不可避免地降临到他的身上。1958年,他遭受无妄之灾,被错定为右派。从此,他同一切名利荣誉绝缘。降了级,生活上遇到了困难。他只能“上洞面壁临摹,下窟埋头经史”。他认为,只有掌握研究的主动权,才能成为莫高窟的主人。

在这漫长的十三年间,他临摹了各个时期的壁画代表作,参加了285窟、217窟、榆林窟25窟的整窟临摹。还临摹了249窟的窟顶,220窟的《维摩诘变》,172窟的《观无量寿经变》,445窟的《剃度图》,156窟的《宋国夫人出行图》等。

数字是公正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

根据案头的资料显示:从新中国成立前的1948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61年,史先生共临摹壁画132幅,与人合作95幅,共计227幅,面积达101.07平方米。全所同期参与临摹的有43人,临摹壁画2186幅,1111.22平方米。每人平均50.8幅,25.84平方米。史先生完成的幅数,占总幅数的十分之一,相当于4个人的工作量,而面积比三个人完成的还要多。

他的临品,多系上乘佳作,曾多次被运往北京和全国不少大城市以及国外展出,获得同行和专家的好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