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这个问题放在临近书末的位置,并非偶然。想要防止学生变成懒惰的人,上述98条建议中提到的好方法就要一一照做。想要克服懒惰,并非易事。懒惰难以预防,因此将防止懒惰变为热爱劳动,比克服懒惰之后变得热爱劳动要珍贵许多。因此,年轻的朋友们,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该怎样防止懒惰。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就要去了解懒惰的根源。
懒惰源自终日无所事事,虚度时光的陋习。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出于关爱,对他们有求必应;而孩子自己则只是一味发号施令,或是任性地耍脾气——这样的孩子就会变得懒惰。当一切都来得轻而易举,人不知道什么叫作困难的时候,就会变成一个懒汉。无忧无虑、一帆风顺的童年环境是滋生懒惰的温床,它会使一个正常的孩子变成懒汉。他们会产生一种想法,认为童年永远不会结束。在这种情况下,通常父母会在某一天幡然醒悟:这一切都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我们没有发现儿子已经长大了?昨天他还害怕天黑的时候去院子里,今天已经开始追求姑娘,在外面玩到半夜了……懒惰,是无忧无虑的波浪泛起的泡沫。这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现象,其根源就隐藏在对任何事都毫不在意的心灵中。那些不把任何事放在心上的人,同样会变得懒惰。
懒惰与缺乏自尊心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懒惰的人丝毫不在意别人怎么看待他。
通常,懒惰的人只会浪费别人所创造的财富。虽然,他们享受着丰富的物质,或者形象地说,他们有靠山可以依靠,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有富足的精神生活。懒汉,就是精神上十分贫瘠的人。懒惰最主要的根源之一,就是精神的空虚、爱好的贫瘠。一个懒惰的人,首先会引起他人的怜悯之心。顺便一说,根治懒惰的方法之一,就是让不幸成为懒汉的人审视自我,发现自己的不幸,并能够发自内心认识到这是一种不幸。请不要忘记,我们现在谈的是儿童的懒惰问题。
防止懒惰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不要无所事事、虚度时光。在人的精神生活中,不应当出现无所作为的空白期。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成年人专门为孩子创造一种百无聊赖、无所事事的环境,并将其称之为“孩子的夏季休息时光”,这种行为是很不对的。休息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是另外一种性质的活动。应该将儿童从闷热的城市带到乡村去,让他们在这里,在田野与草地间,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锻炼自己的力量。
防止懒惰的有力方法,就是要限制孩子的欲望。要让他从童年时起,就能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了解“不能”“应该”“可以”这些概念的实质。要与家长共同努力,使孩子从小就能自食其力。
要让孩子从小就体会到什么是困难,并耗费一定的体力与精神来克服这些困难。体力与意志力的结合,能够培养出热爱劳动、工作积极、意志坚定的人。
如果家长能将孩子视为未来的成年人,想象他(她)已经成年了,并思考如果孩子将懒惰、懈怠、畏惧困难这些缺点带到了青年、成年阶段,他(她)该怎样生活,那么懒惰就不会深入孩子的内心。防止懒惰的另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让孩子和成年人一样,有需要操劳的事情。如果直到进入青春初期,孩子还是不能通过自己的经验了解到,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靠自己的双手来供给自己衣食住行,那么就无法真正培养出对劳动的热爱。(www.xing528.com)
懒惰,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无所事事,更是思想上的慵懒。当一个人只是接受别人现成的思想,不付出任何努力就能得到它,懒惰就会占据人的心灵。正如习惯了不假思索地消费别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就会使人不想动手劳动一样,若只是接受现成的思想,人的精神就会变得懒惰。让人去努力探索知识,能够防止思想上产生惰性。
丰富精神需求也是一种预防懒惰的途径。只有在此条件下,当人在童年,尤其在少年阶段产生一些精神方面的需求,例如追求劳动快乐的需求、渴望读书的需求、与人交往的需求、进行创造性活动的需求时,他才能够抵抗懒惰。积极培养这些需求并将其视为宝贵的个人精神财富,这是教育原理与实践中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
或许你会问:如果一个人已经变得懒惰了,那要怎么办呢?斯捷帕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他的妈妈来到学校,无奈地摊开双手,说:“我们能对他做什么呢?他回到家,把书一放,吃过午饭后就一直玩到晚上。”
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呢?
要挽救这个孩子。我们对他的母亲说:既然您已经养出了一个小懒虫,那就请坚持对他进行改造。要强迫他花两个小时来学习,等他习惯了,就会体会到完成功课带来的快乐。这个过程中不要大喊大叫,不要惩罚他,毕竟您是为他好,这不是坏事。完成功课后,再让孩子做一两个小时体力活。每天早晨五点钟的时候,请将孩子叫醒,并告诉他,您要为全家做早餐了,这是劳动。他准备功课,这也是一种劳动。此时不要大声喊叫,更不要对您的儿子说他是懒蛋。从孩子五点钟起床一直劳动到七点那天起,他就不再是一个懒惰的人了,他应该因热爱劳动而受到表扬。
这种简单的改造人的方法,从未失效过。若说孩子克服懒惰的道路上有什么阻碍的话,唯一的可能就是父母的懒惰。
我绝不是无缘无故地就谈到了在家庭环境中改造懒学生的问题的。懒惰,首先源自家庭,也首先要在家庭中将其铲除。如果家里没有热爱劳动的氛围,那么光靠学校教育是得不到积极结果的。在家长学校的每个分部里,我们都在研究这样一个问题:懒惰从何而来?我们会对学生与家长的行为、劳动、学习,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教育心理学分析。防止懒惰,是学校与家庭需要共同努力攻克的重大难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