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与集体进行教育性谈话的技巧与方法

与集体进行教育性谈话的技巧与方法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思考集体的精神生活和个别学生的思想、情感及行为,在拟定教育性谈话的内容时,要时刻谨记语言是你最主要的教育手段,你正是靠它来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的。你准备进行一次教育性谈话,但并不打算把这些事情说出来。请在进行教育性谈话时,选择一些令你震惊、感叹的事例,譬如下述这件。如果你认为同集体进行教育性谈话只是为了谴责某种不良行为,那么这就谈不上是真正的教育。

与集体进行教育性谈话的技巧与方法

每一次教育性谈话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有时涉及每个学生,有时是为了影响整个班集体,同时对某个学生产生尤为特别的影响。

在思考集体的精神生活和个别学生的思想、情感及行为,在拟定教育性谈话的内容时,要时刻谨记语言是你最主要的教育手段,你正是靠它来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的。语言既可能强大、犀利且炙热,也可能软弱而无力。这一切都取决于你与学生之间的谈话是否具有崇高的精神,是否能够鼓舞人心。在树立儿童、少年、青少年信念,督促他们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能够使他们得到鼓舞是教育中最为宝贵的经验。请记住,你对学生说的话不仅仅传达了思想,形象地说,还交付了你的一部分内心。

要使教育性谈话具有鼓舞力量与崇高的精神,首先要深信你所说的话,深信你全身心捍卫的东西是正确的。只有当你有所捍卫并为之战斗时,才会产生鼓舞的力量。

例如,你在自己的班集体中发现了一些冷漠处事的迹象:根纳季生病了,在家躺了两天,但没有一个人去看他,每个人都指望着别人去做这件事;维克多的奶奶生病住院了,虽然医院离得很近,但维克多两周内只去看望了她一次。这些事情都让人感到不安。你准备进行一次教育性谈话,但并不打算把这些事情说出来。因为对于教育和自我教育来说,有一条尤为重要的规律:道德审判(对自身行为的道德评价,其实质就是道德审判)的力量,取决于谁是审判者,是教师还是犯错的学生本人。如果做错事的学生只是单纯地听人批评他,那么教师的话对他产生的教育影响就会大大降低。一个人应当自己去审视自身的所作所为。我认为,谈话的教育技巧正是在于犯了错误的学生能够自己思考、反省自己的行为,而不需要我从一旁提醒。

为了达成这一目的,还需要遵守另外一条教育性谈话的重要原则:必须要在生活或人际关系中,找到能够体现你想表达的思想的鲜明事例。教育性谈话的力量,就在于它能够使你的思想深入到维克多和那些住得离根纳季不远的学生的心灵中去。选择的事例鲜明与否,决定了你的语言中是否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是否具有崇高的精神。只有当一个人的语言源自美好而崇高的思想,他才能将内心感受传递给他人。请在进行教育性谈话时,选择一些令你震惊、感叹的事例,譬如下述这件。在我们州的一个村子里,一位年轻的拖拉机手在战后不久受了重伤。他打了四年仗都安然无恙,却在回家后驾驶拖拉机时被地雷炸伤了。年轻的拖拉机手意志消沉,若没有他的妻子——一位忠诚、勇敢的女性,一位慈爱的母亲——他是无法重新站起来的。失去了双腿和左臂的他学会了用义肢站立,并且又能驾驶拖拉机了。一听到这个事例,你就会被人在巨大悲痛面前表现出的勇气、坚强、不屈以及忠诚的品质所深深鼓舞。你要将自己的这种感受传达给学生。

教育,意味着使人进行自我思考。当你讲述这件令人惊叹的事情时,直接面对的是学生维克多、尼古拉、亚历山大和尤里娅,他们的心中不知为何被播下了待人冷漠的种子,并且已经慢慢地发芽。在你面前的不是某个抽象的学生——这样的学生也是不存在的——而是活生生的维克多、尼古拉、亚历山大和尤里娅。你知道他们现在在想什么,你的话首先也是说给他们听的。你想让他们被人的忠诚品质所打动,能够从思维上超脱于这件事,过渡到事件所蕴含的思想上去。只有当学生开始思考某种思想,他们才能开始思考自我。(www.xing528.com)

在此情况下,不要直接对学生说“去联想一下你的生活,联想一下你自己”这一要求,这应当是由孩子本身的思维逻辑提出的。只有通过自我思考,才能激发出孩子们心中的灵感,也就是把你的灵感传递给学生。灵感是指人在思考、创造的过程中力量与才能获得的高度提升。用理智与心灵去认识人,这才是真正的创造。人的力量与才能处于提升状态时,人的头脑清晰、思路敏捷,想法和追求也会不断涌现,对于周围的世界,尤其是对于自身也会有独到的见解,这才是你进行教育性谈话的最终目的。学生可能会忘记你讲的某件具体的事,但只要这次谈话确有教育意义,给学生留下的情感印记就永远不会消失。你越是善于用高尚的思想来激励自己的学生——在上述事例中,这种思想就是人对人的忠实、同情与热忱——就越能够促使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在某个瞬间,你与维克多的眼神交汇在了一起(不要刻意寻求这种目光交汇,它应当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在孩子这双你再熟悉不过的眼睛里,闪烁着两种情感:既有对自我充满好奇的审视,也带有一丝惶恐不安。这意味着他将你的话听到了心里。此时学生拥有了复杂的内心活动,他的理智与心灵也开始了复杂的工作。让学生带着这样的不安从你这里离开,也正该是如此。让他连续几天都停留在你的讲述带给他的印象中;让他在你点亮的思想之光的照耀下,看看自己隐藏在内心深处的那些不为人知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谈话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事实上并不存在什么谈话,而是学生在倾听教师的话语。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对学生说:“来讲一讲吧,你是怎么看待这位为丈夫奋斗了十年的女士的?”很遗憾,确实有个别教师是这样做的。如果以这种方式来结束自己的谈话,那么之前取得的所有成果都会毁于一旦。教育并不是复述教师读过或讲过的东西。教育的技巧,首先就体现在使学生产生想要变得更好的想法,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就应当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有时会有这种状况:有男孩(或少年)闯祸了,教师就以这件事为谈话内容,从这个男孩的错误行为说起,先聊聊这个错误。正如一位我认识的教师所说的,要“旁敲侧击”地达到批评的目的。这个方法乍看起来很吸引人,可以严厉地训斥学生,让他们感到震惊、害怕。这种行为可以比喻成什么呢?想象一下,你穿着一件沾满灰尘的夹克,为了清理掉上面的灰尘,别人拿起一根棍子并用它来敲打你的后背。灰尘自然是被拍掉了,但我想未必有人会赞同这种清洁方法。最好还是把夹克脱下来,然后好好拍一拍上面的尘土……教育不应该带有惩罚的因素,更不应该成为一种惩罚。教育要讲究技巧。

如果你认为同集体进行教育性谈话只是为了谴责某种不良行为,那么这就谈不上是真正的教育。毕竟你是在与整个集体谈话,而不良行为与不足之处并不是集体中每个人都有的。如果教师忘记了对待人的缺点要小心、有分寸,那么他就会经常在这个问题上犯错。更何况,我们是在与儿童、少年、青少年打交道,他们是如此脆弱而敏感……不要想一下子就能拔除某种陋习,或用一句急躁而愤怒的话就能消灭某种缺点。请记住,集体对待有缺点的人,就像对待一个可怜的人。如果你认为,号召集体对有缺点的人表示愤怒就能够达到既定目的,那你就错了。集体不应该表现出愤怒的情绪,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对“可怜之人”的同情。这完全是合乎规律的。也不要想瞬间就将疮连根拔除,这样只会得到一个流血的伤口。教育是一门十分精细的医学,它可以治疗、治愈疮口与脓肿,但绝不赞同直接将病患处直接挖除。不论何时何地,你的教育性谈话结束后,都不应该使任何一个孩子带着流血的伤口离开。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了,整个集体都会为之震惊,但这种震惊绝对不是你想要得到的结果。

与集体进行教育性谈话时,要期待集体像对待痛苦与不幸那样去对待道德缺陷(准确来说,要这样去考虑问题)。不仅如此,还要尽力加深对可怜之人的同情,并把这种情感带入集体中,让学生们都萌生一种美好的愿望,希望自己的小伙伴们有着高尚的品德,不再陋习缠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