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完美导师的不可或缺品质有哪些?

完美导师的不可或缺品质有哪些?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教养的人应该是具备了人类各种优良品质的人。”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的教师具有一种非常宝贵的品质。因为有了它,教师成为教育者,学生成为受教育者。我们所有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知识海洋中的航行者。请发现并培养“自己的学生”,培养与你的爱好、兴趣、志向和能力都相似的年轻人。可能有人会质疑,每个教师都希望为自己的学生营造一个在某种程度上独立的知识世界,那会不会影响到班集体或是全校呢?

完美导师的不可或缺品质有哪些?

只要学校依然存在,康·德·乌申斯基的这段话就一定是永不动摇的真理:“教育中的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为个性是教育力量得以迸发的源泉。任何规章制度和条款,任何行政机构,不管其设置有多么完善,都无法替代教育的特殊性……没有教师个人对受教育者的直接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人心的真正的教育。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形成,也只有性格才能培养性格。”[12]

生活让我们相信,受教育者犹如教育者的一面镜子。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则在于,要能够从受教育者的身上,从这个我们从小培养起来的会思考、能感知、善领悟的生命体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有教养的人应该是具备了人类各种优良品质的人。”[13]卢那察尔斯基的这句佳句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教师的作用。一个人是否有教养,不能只看他掌握了多少知识,更要看他的综合素质。教师个人教育力量的强弱取决于他将教书和育人进行有机结合的程度。如果我们说,学校是在用知识进行教育,那么,知识的教育力量首先就在于教师的个性品质。

青年朋友们,教师要在学生们身上留下自己的痕迹,并不意味着机械地把自己头脑中的知识转移到学生的头脑中。时刻都要记得,在帮助他人认识周围世界时,我们自己也作为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在认知世界的同时,也在认识我们。我们传授给他们的知识同人的个性紧密相关,同人的情感经历相融合。在此融合过程中隐藏着教书育人环节的一个“秘密”,那就是如何把知识转化为信念。在我看来,这是人的成长过程中一个最难以捉摸的地方。我们的学生对在学校获取的知识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待教师这盏指路明灯的态度。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的教师,他的学生也会热爱知识、科学书籍。教师的言谈中不仅仅包含了专业知识,更有一种思想层面的感情色彩。学生们只有面对一位酷爱科学的人,他们的情感和领悟才会被激发出来。

怎么理解对一门学科的热爱,热爱的源泉在哪里,又该怎样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呢?首先,我坚信,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有渊博的知识。只有把自己知识的百分之一用于课堂讲授就足够了的教师,才是真正热爱自己学科的人。教师的知识越渊博,他个人对知识、科学、书籍、脑力劳动和智力生活的态度就越鲜明。这种知识财富也是教师对所教课程、对科学、对学校和对教育的热爱。

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的教师具有一种非常宝贵的品质。他不仅向学生传授具体的知识,同时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所有努力向学生传授知识,用热爱的力量教育学生的老师们都在为此而奋斗。当人们发现,自己的智慧、聪明才智、旺盛的求知欲都在另一个人身上得到延续时,他们就能感受到自己对学生的影响。课堂教学仿佛是一座小桥,连接着基础知识和超纲的扩展知识。必须把学生都引领到这座小桥上,教师本人对学生集体和个体施加的教育影响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我把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看作是一颗种子,它萌发出了茁壮的、善于思考的幼芽,并将收获更多——强烈的求知欲、变得更智慧的努力、有进取心、富有的精神。如果没有这些收获,学习就会变成死记硬背,上课就变成了检查背诵,学生就变成了听话的、会背诵的机器。我认为,只有当学生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希望获取更多的知识时,当这种求知的意愿成为推动其学习、掌握知识的刺激因素时,教师才能成为点亮知识的明灯,成为一名教育者。

课上,我会在精心耕耘的、肥沃的土地上播撒知识的种子。课下,我则开启丰富的智力生活,让学生们从这里出发,由江河驶向知识的海洋。如果把学习仅仅限定在课堂、课本和某几页的家庭作业上,那我就不可能成为一名教育者,知识也无法发挥教育的作用。只有在课后,学生们的内心依旧燃起无数炙热的、充满了求知欲的火花时,知识的种子才能破土而出,成长为茁壮的、勤于思考的幼苗。

这种火花首先就是指个人阅读,是在书的海洋中不断充实的精神世界(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还会再讲)。其次,思维上的火花指的是学习小组。因为有了它,教师成为教育者,学生成为受教育者。我坚信,如果没有了这个精神生活的发源地,上课就会变得百无聊赖,只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中转移到学生那里。我们所有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知识海洋中的航行者。我们会针对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准备相关介绍和报告,对科学杂志上的论文进行简要评介。(www.xing528.com)

年轻的朋友们,我想给你们一个建议:你的知识、你的求知欲、你对阅读的热爱都是你个人教育力量强大的源泉。你要正确对待这个源泉,同时也要引领学生走近这里。要能主宰自己所教授的课程。要让学校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对于你而言只是最基础的知识,就如同字母对于精通修辞学的人一样简单。要持之以恒地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你在学校讲授某门学科的基础知识,那你的私人藏书中就应该有大量有关这门科学的书籍,这些书籍足够你在四五年的时间里,每个月给每一名学生都提供一本新书用于阅读(有些学生,也许,每周就要提供一本)。请发现并培养“自己的学生”,培养与你的爱好、兴趣、志向和能力都相似的年轻人。让每个班级里都有几个喜欢你的这一知识领域的学生。让语文、历史地理、生物、数学等科目的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学生。

学生越喜欢你的课,你就越会成为一名好教师,在你身上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也会越紧密。如果教师的人格不能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那么能力、志向、才干的培养问题就都无法落实。能力只能通过能力来培养,志向只能通过志向来培养,而才干也只能通过才干来培养。

忍不住插句题外话:好教师是要从在当学生的时候就开始培养的。只有喜欢孩子、具有较高的教育智慧,善于引导孩子们一心向善、日日进取,同时有着强烈的自尊感的人,才能够激发孩子们投身教师职业的热情。

我理想中的学校应该是,学校中的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学生(这个问题,我们上面提到过)。可能有人会质疑,每个教师都希望为自己的学生营造一个在某种程度上独立的知识世界,那会不会影响到班集体或是全校呢?不会有负面影响的,相反,如果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学生,当教师在这些学生们的身上留下自己的烙印时,学校才会迸发出真正的教育力量。

[12]引自康·德·乌申斯基:《学校的三个因素》(《康·德·乌申斯基选集》第一卷,莫斯科,俄罗斯联邦科学院出版社,1948年,第63—64页)。

[13]引自阿·瓦·卢那察尔斯基:《什么是教育?》(《阿·瓦·卢那察尔斯基论国民教育》,莫斯科,俄罗斯联邦科学院出版社,1958年,第6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