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学校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应该达成共识。在此,对父母应该有一些严格的要求,首先就要求他们以身作则。要使作为教育者的父母行动上保持一致,就要教会他们父爱与母爱的智慧,让慈爱与严厉交融,做到刚柔并济。我们在和家长沟通时,尽量不谈及私密性的话题,一些可能会引起不适感的话题也尽量不触碰,力求让家长在个人精神生活中最为敏感的领域不要犯错误。
如果家长缺乏教育的智慧,那么父母的爱只会让孩子走弯路。我们将用实例来展示,家长的溺爱、专横的爱、只重物质的爱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
溺爱是所有亲子关系中最为可悲的一种。这是一种发自本能却不理智的爱,有时会有“母鸡的爱”这种说法。孩子每迈出一步,父母都只会感到高兴,丝毫不考虑这一步是否迈向了正确的方向、可能会带来什么后果。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并不知道人的生活中还存在“可以”“不能”“应该”这些概念。他认为自己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这样的孩子在任性地成长,并很有可能成为一个病态的人。在他们眼中,一点小小的困难都是无力承担的大麻烦。就像人们说的那样,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会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他们不知道自己对父母负有义务,不会也不愿意付出劳动,因为他们对别人毫不关心,也从未用心去感受自己周围的人——首先就是父母、祖父母——也有自己的心愿、需求和内心世界。这样的孩子认为,他们活在世界上就是父母最大的欢乐和幸福。
想要防止家长的溺爱,必须同时与父母进行谈话。这里所指的是对家长情感的培养,而情感是一个非常细腻的东西。为了培养年轻家长的情感,我们教师不仅邀请学龄前儿童(即我们未来的学生)的家长来听教育学校的课,而且也会让他们自己参与实践——在低年级(尤其是一、二年级)学生进行集体公益劳动的日子里,我们让这些年轻的父母来帮忙。在和我们共同指挥劳动的过程中,他们教孩子克制自己的欲望,让孩子服从劳动、纪律与集体意志。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也在学着怎么成为一个教育者。
还要警告家长远离另一种同样出自本能却不理智的爱,那就是专横的爱。滋生这种爱的土壤就是部分家长的自私自利、缺乏文化修养。他们对待自己的孩子,就像对待一件物品:我的桌子,我想摆在哪里就摆在哪里;我的女儿,我想对她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提什么要求就提什么要求。我知道有一位父亲,竟然做到了这种程度,他给15岁正在读八年级的女儿买了时髦的鞋和漂亮裙子,并吩咐把它们摆放在女儿学习功课的书桌旁。他警告女儿,要是学期末所有课程都不低于四分,就可以穿新裙子新鞋,哪怕有一门得了三分,就不要想碰它们一下。
我年轻的朋友,在我们的社会中有这样一些人,以专断管制他人为乐。要知道,同这种现象做斗争非常困难且复杂,但我们教师要首当其冲与其进行斗争。(www.xing528.com)
不要让吹毛求疵、无谓的责备、歇斯底里的抱怨和指责出现在任何一个家庭中,在这种环境里孩子会渐渐变得冷酷无情,而且在我们看来,这是对幼小心灵最为可怕的一种打击。在进行讲座、谈话时,请讲一讲斤斤计较是如何使一个善良的人变得任性妄为的,这种任性又是如何把儿童善意、理性克制以及谦逊的内心活动驱赶走的。这些积极的内心活动就是爱抚。童年时期没有感受过爱抚的人,在少年及青年早期就会成为粗暴、冷漠的人。
或许你见过家长焦虑地思索:为什么我儿子小的时候善良、讲道理又听话,长大之后却粗暴且任性呢?这时你应该如何解释,可以给家长提出哪些建议?我确认了无数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家长不善于使用父母的权力。此时对于教师尤为重要的是,要同时与父母二人进行谈话。要知道,家长的权力就是父母的智慧、双方统一的意志、情感及愿望的结合。要是没有父母共同的智慧、没有对孩子炽热的爱,这种权力就会成为专断行为。要是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于“可以”“不能”“应该”的概念看法不同,那么即便是最合理的事情,对他来说也像是在强制、压迫和践踏他的自由。到那时父母就会惊诧不已:为什么不打他一巴掌、拍他的后脑勺,不用皮带和棍子,就教不会他生活呢?原因就在于,孩子将一些合理的、必需的要求,也看作是一种压迫他自由的恶势力。
除此之外,只重视物质这种不理智的爱,也要让家长避免。有这样的父母,他们毫不怀疑地相信,只要能保障孩子的一切物质需求,就算完成了做父母的责任。孩子穿得暖、吃得饱、身体好,有所有需要的教科书和直观教具,还有什么其他可要求的呢?这样的家长认为,父母的爱可以用物质的花费来衡量。我们在学校碰到过少数这样的父亲,他们在道德情感方面十分冷淡。实际上,他们并不懂得什么是父母的爱。至于母亲,要是她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由共同的精神纽带联系在一起,这种情况也基本不会出现。对道德情感的无动于衷,对自己的孩子态度冷淡,并不总是由于父亲的教育水平低而造成的。这是将教育孩子看作是一件完全独立的、被铜墙铁壁与社会责任完全隔离开的事情所带来的结果。
为了预防这一弊端,就应当在给父母,尤其是给父亲的一些建议中,贯穿教育孩子也是他们的社会义务、他们要对孩子的未来负责这一思想。
要是在一个家庭中,父亲认为自己的职责仅限于保障孩子的物质需求,母亲也没有成为孩子精神世界的主心骨,那么孩子就会在精神空洞且贫瘠的环境中长大。他们与别人共同生活,却全然不了解他人,这是这种家庭中最可怕的事情。这些孩子的心灵无法感知一些细腻的人的情感,尤其是爱抚、体贴、同情与仁慈。他们长大之后可能会成为在情感方面一窍不通的人。对于这种儿童,学校的教育义务尤为重大,应该让他们去教育教学机构里,接受专门培养情感的训练。这是教育学理论与实践领域中的一个难题。但遗憾的是,在教育理论中,并没有对此进行单独阐述。没有人专门去研究该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尤其是教育那些因家庭环境而造成道德情感世界空虚、没有个性的孩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