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两种基本的思维类型:一是逻辑分析思维,亦可称作数学思维;二是艺术思维,即形象思维。伟大的生理学家伊·彼·巴甫洛夫提出的这种思维分类,对于解决儿童的智育问题、培养他们的个人爱好与才能具有重要意义。九月,挑个晴朗的日子,带着刚上学的孩子们一起去探索秋天的森林吧,你很快就会发现,这两种思维类型是如何在孩子们身上得到鲜明体现的。初秋的森林总是能吸引住孩子们的目光,他们对这里十分痴迷。当孩子产生了诸如激动、震撼、惊讶等情绪时,证明他们正在对周围的世界进行逻辑与情感的认识,也可理解为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天空湛蓝悠远,树木纷繁多彩,森林边缘与密林深处都染上了初秋的绚烂——这一切都在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但是他们看待周围世界的角度却不尽相同。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看待事物的两种方式就是这两种思维类型的体现。一部分孩子会被自然的和谐之美深深吸引,他们被这种美所震撼,并将周围事物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他们观察日出,欣赏被绚丽的秋日色彩所装点的树木,探索披着神秘面纱的密林。但这一切对孩子来说,就像是多种乐器演奏出的复杂和弦,他们不会去仔细分辨其中的某一音色,正如他们不会从周围世界里区分出某个细节一样。当孩子们被一种事物或现象吸引时,就会有一种仿佛所有自然的和谐之美都集中在此的感觉。比如,当他们注意到了一片蔷薇花丛,其中缀满了琥珀色浆果,挂着银光闪闪的露珠,那么此时,在他们眼中除了这片花丛,再也没有其他什么了,好像整个世界的美好都集中在了这个造物主的杰作上。
这就是对周围世界的艺术认知或形象认知的最为典型的特征。具备这种认知的儿童会兴致勃勃地讲述他们所见到的东西,在他们的讲述中,事物都具有十分鲜明的形象。这类儿童通过画面和形象,即色彩、声音与动作进行思考。他们对周遭环境中悦耳的声音十分敏感,或者通常来说,他们善于感知自然中的一切美好。在他们的认知中仿佛存在着情感元素,比起靠理性认识世界,他们更倾向于用心灵了解世界。请注意,这会对孩子学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产生一定影响。体现出明显的艺术思维倾向的孩子们,往往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热爱阅读,会被诗歌作品所吸引。但在数学方面他们通常并不擅长,无法取得好成绩。
对于另外一类孩子来说,仿佛不存在什么自然和谐之美。可以想象一下,在暖意融融的秋日里,夕阳渐渐消失在松林边缘的画面:天边燃烧着深红色的晚霞,钢铁般坚硬的树木静静伫立,斑斓的色彩在池塘平静无波的水面上嬉戏……但在学龄前儿童这个群体中,总会有无法感受到这种美的孩子。他会问:为什么太阳落山时会变成红色的?晚上它藏在哪儿?为什么有的叶子到了秋天会变成红色,有的变成橙色,还有的变成了黄色?为什么橡树叶子直到初冬前都能常青?他首先是从逻辑、因果关系,而不是从形象方面来看待这个世界的。这就是逻辑分析或数学思维的体现。具备这种思维的孩子,很容易找出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及相互依存性,也能从思维上理解由于种种关系纠缠在一起的事物及现象。他们可以轻松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并对钻研数学以及其他精密学科有浓厚的兴趣。这类孩子认为对抽象概念的逻辑分析是十分有趣的,就像具有艺术思维的孩子对鲜明的形象感兴趣一样。
这两种思维类型都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该弄清楚,在每个学生身上,哪一种类型占优势。这在对孩子的脑力劳动进行教学指导时具有重要的意义。教会孩子思考,发展他们的思维,就意味着既要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领域,也要发展其逻辑分析思维领域,不能有片面性。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尽量使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方向能够最大程度地符合他的天资。(www.xing528.com)
儿童的思维在速度方面也有所差异,也许可称之为思考的快慢程度。
一部分孩子的思维非常活跃。他刚开始想蜜蜂是如何从花朵中采蜜的,教师就介绍了花的复杂结构,于是他的思维就很快转移到了别的事物上。或以做算术题时的思维为例,这类孩子能够很快地在思维上掌握题目中所给的一切条件:篮子、苹果、园子里的树……而另一类孩子的思维模式则完全不同,我想称这种模式为“稳定集中型思维”,即如果注意力放在了某件事物上,就很难转移到另外一件上。当他们深入思考一个问题时,就会忘了其他的问题。比如思考每公斤苹果多少钱时,他就会忘记考虑每个篮子里有多少斤苹果,一共有几个篮子。教师有时会错误地认为,这种思维特点是智力发展的反常现象。事实上,无论是具有形象思维,还是具有明显逻辑分析思维的孩子,都会在脑力劳动过程中出现思维迟缓这种现象。教师有时还没搞清楚状况,就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做出完全错误的草率判断。尤其令人难过的是,教师常对思维过程有明显迟缓的孩子有误解。他们往往聪慧且灵敏,但由于思维较为缓慢,就引起了教师的不满。孩子因此变得焦躁,思维也仿佛麻木了,让他完全无法继续思考。
在进行教学前,教师就应当看到并了解这些知识,而且这个时候研究儿童的思维特点是更为容易的。我建议在一年级任教的老师们,在第一学年最好组织20到30次这样的活动——带领学生们到思维的源头,即大自然中去。让他们在自然环境里观察种种鲜明的形象并看到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孩子们被美景震撼的同时,也会进行思考、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