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要让能力和知识不匹配

不要让能力和知识不匹配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能力和知识的不匹配表现在:学生还没有具备将知识转化为工具的能力,教师就源源不断地塞给他新的知识,并告诉他快点掌握,不要忘了。这是一种最可悲的能力和知识不匹配的现象。不能快速且有意识阅读的人,不可能学好知识。如果缺乏这种技能,便会造成另一种关系不匹配。经验丰富的自然科学课和语法课的老师都在为不让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出现不匹配的情况而努力。

不要让能力和知识不匹配

能力和知识的不匹配表现在:学生还没有具备将知识转化为工具的能力,教师就源源不断地塞给他新的知识,并告诉他快点掌握,不要忘了。这样的学生好似一个没有牙齿的人,被迫将整块食物狼吞虎咽地吃下去,起初只是感觉身体不适,随后就生病了,以至于什么都吃不下……

前面我已经谈到过,许多学生没能掌握知识是因为他不会快速且有意识地阅读,不会边读边思考。这是一种最可悲的能力和知识不匹配的现象。能够快速且有意识地阅读——既可以是朗读,也可以是默读——不仅是基本文化素养的体现,也是在课堂上或者独立看书时全面发展逻辑思维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不能快速且有意识阅读的人,不可能学好知识。快速且有意识地阅读是通过目视,用心地领会句子的一部分或整个较短的句子。眼睛离开书本,可以口述记住的内容,同时要进行思考。不仅仅是思考所读的内容,而且要思考与所读内容有关的某些情景、形象、认知、知识和现象。

在小学阶段,就应使阅读达到这种完善的程度,否则就谈不上有意识地掌握知识。不仅如此,如果想抛开快速阅读的技能,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就会降低他们的智力发展,使其思维混乱、不连贯、不完整、不深刻。大概您也遇到过一些五、六年级的学生,用老话说,他们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清楚。我曾将这类学生的话逐字逐句地记下来并进行分析,这些话像是从上下文中脱离出来的独立的词,中间没有任何联系。这类学生根本无法将自己的观点用语言表达出来。正因如此,此类学生的言语含糊不清。面对这种糟糕的情况,我研究了很多年并得出一个结论:智力上的“口齿不清”(我这样描述这个缺点),是缺乏快速有意识的阅读,不会边读边思考造成的。有很多词语,学生们并没有深刻地理解,因为他们来不及好好地阅读并领会词的含义,更无法在头脑中将词语和有关概念联系起来。学生不会快速有意识地阅读,就来不及思考。而不动脑筋、没有思考的阅读,只能使儿童的头脑变得迟钝。

怎样让学生快速且有意识地阅读,让他们通过目视和思维去理解一整组意思连贯的词呢?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进行系统的练习。我在教小学生的时候,是用下面的方法来检查他们阅读的速度和有意识的程度的。学生(初次)阅读童话或故事,譬如一篇关于原始人生活的故事时,我会在学生面前的黑板上挂一幅色彩鲜明的、有关原始人生活的图画,画上有火堆、做饭捕鱼的场景,有孩子们嬉戏、母亲织补衣服的场景。如果学生(这里指三年级学生)在朗读这篇故事时,眼睛离不开书本,直到故事快读完时也没能好好看一下那幅画,因而记不住故事中没有讲到的那些细节,那便表明他不会阅读。阅读过程中什么也无法领会的学生,本质上就是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而这恰恰不能称作有意识地阅读。

在某一个学习阶段,学生应当掌握快速书写的技能,以便能够边写边思考。如果缺乏这种技能,便会造成另一种关系不匹配。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掌握这种书写速度。书写过程应达到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学生不需要思考怎样将字母连接成词以及他在写什么字母,而应将注意力放在所写的内容上。只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在第四学年就可以达到这一目标。但是书写的自动化取决于阅读,阅读差的学生在书写上总是出错。(www.xing528.com)

为了养成快速而有意识的书写技能,可借助下面的方法进行练习。教师在给学生们讲述某一自然现象、事件、劳动过程时,要明确地区分有逻辑联系的各个组成部分,每一部分都要有重点以及与重点相关的细节。讲述过程中,学生应按教师讲解的顺序记录重点内容。如果不能边听边简短地记下口述(讲座、解说)的内容,是不可能掌握知识的。许多情况下,学生学业落后的原因,正是由于他们缺乏这个最基本同时又很复杂的技能。

此技能并不仅限于实际应用中,它同时也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缺乏同时听、写和思考的技能(如同缺乏同时阅读和思考的技能一样),就不可能进一步拓展知识。

善于对知识进行选择、归纳和分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能否成功地掌握知识。经验丰富的自然科学课和语法课的老师都在为不让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出现不匹配的情况而努力。当学生的思维仅仅局限在教师所讲述(讲座、解说)的事例中时,就会出现知识和技能不匹配的现象。两者间的不匹配会使学生脑中的知识变成一堆僵死的、不再发展的东西。因为这些知识不能迁移,不能用新的知识加以充实,不能用来解释新的实例。这里发生的这种情况,我想把它称作知识的僵化。当知识处于这种状态时,会出现一些乍看起来十分奇怪的现象。例如,学生背会了物质有四种状态的概念,在生活中却没有大量关注相关实例,不会从新的角度利用这些实例解释这种概念。于是,在知识测验中,学生遇到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这一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现象时,却茫然失措,无法理解和解释其本质。

为了能够有意识地将一些结论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学生必须独立地搜集大量实例,对它们进行了解、归纳、对比和分析。对实例的搜集和加工,本身就是知识的一种存在状态,即能动状态,这种状态是指从课堂上获得的知识体系中有意识地选择所需的规律、特性和定义。使知识进入这种状态是多么重要啊!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使我确信,对实例的搜集和加工是一种特殊技能,知识正是得益于这种技能才能不断发展,而这种发展是独特的:学生不仅在分析他周围发生的事物,而且也在分析自己独特的思维。学生在对各种实例进行搜集、加工的同时,也踏上了自我培育的道路。

某一学科体系中各类知识点的特征问题,在我看来,是教学法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同时也是教育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形象地说,各类知识犹如使思维展翅翱翔的空气。因此,应该从知识类别的角度分析教学大纲,考虑哪一部分知识点用于课堂讲授,哪一部分让学生去搜集、加工。还应针对搜集这一过程本身给学生提供一些方法,并且指导学生如何对知识进行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