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普经典:如何写出优质文章

科普经典:如何写出优质文章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大家惯常读到的文学作品不同,我们将和大家一起打开的《桥梁史话》是一本科普读物,更具体地说,是一本科普文集。我们从《桥梁史话》的篇目最初发表的刊物可以推断其性质是一本写给非专业读者的科普类随笔集。这一点不仅对这一本书适用,而且对科普类文集乃至对一切“文集”类书册都是适用的。

科普经典:如何写出优质文章

与大家惯常读到的文学作品不同,我们将和大家一起打开的《桥梁史话》是一本科普读物,更具体地说,是一本科普文集。

需要注意的是,书中的文章发表于不同的年份、不同的报刊,后来被结集成册,才有了这本《桥梁史话》。

《桥梁史话》各篇目最初发表情况一览表[3]

续表

阅读上表,我们至少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www.xing528.com)

第一,发表这些文章的刊物,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天津日报》《武汉晚报》《旅游杂志》等,都不是专业的学术期刊。这些报刊面对的读者都是普罗大众,换句话说,《桥梁史话》一书中的文章发表在非专业的报刊上,其预设读者不是专门研究桥梁建筑方面的专业人员,而是广大非专业人员,发表的报刊和预设读者显示出这一组文章是科普类的学术随笔而非严格的学术论文。阅读一本学术类著作,需要先明确这本著作的性质,弄清楚这本著作是写给某专业、某领域的特定读者的某学科学术作品,还是写给非专业读者的科普类学术随笔。预设读者不同,写作的角度、深度和使用的语言都会有所区别。对于读者来说,明确了这本著作的性质,我们就可以将书册与自身的阅读兴趣和知识储备联系起来,决定是否要读这本书。我们从《桥梁史话》的篇目最初发表的刊物可以推断其性质是一本写给非专业读者的科普类随笔集。因此,不需要建筑、交通、桥梁等学科的专业知识,我们就可以阅读这本书,还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关于古代桥梁的基本常识。这是我们阅读这本书的基础。

第二,我们不妨注意一下这些文章发表的时间,时间所透露的信息,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本书,同时也可以让我们联想到更多的信息。

这十七篇学术随笔绝大多数发表于1962年和1963年这两年,这两年发表的文章多达十一篇。除了与茅以升先生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有关,更重要的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是我国科学普及工作的一个高峰期,由于社会经济和生产建设的需要,国家大力倡导科学普及工作,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包括像茅以升、钱学森竺可桢华罗庚这样的大科学家都在科学研究之余大力投入科普创作。科学普及与文化扫盲相伴推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人口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这本小书中的许多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就的。因此,这些文章除了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之外,实际上还具有人文价值、政治价值和史料价值。通过阅读,我们不难看出一些文章中所体现的明显的时代印记,那么今天的读者对这些时代印记应持有什么样的态度?首先,我们应该持一种“不苛责”的态度,因为每一个时代的文章或多或少都跟这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文化风气等有关,时代印记是一篇文章、一部著作中的客观存在,无法避免。其次,作品中的时代印记恰恰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角度,便于我们客观、历史地研究时代风貌,了解写作背景,以便更加科学地看待整篇文章、整本书。再次,时代印记往往会折射出作者在不同时代、不同阶段的写作心态和观念认识,也是我们研究作者的一个抓手。

第三,我们需要关注这本书结集成书之后的编排顺序。显而易见,编者并不是把十七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罗列起来的,也没有按照发表的具体刊物来分类编排。目前的编排方式背后可能会有作者怎样的思考呢?这个问题只有当我们读完整本书,带着目的“重读”,甚至“重组”“重构”的时候才能做出解答。在文集的编排中,编者(可以是作者本人,也可以不是)的编辑意识往往是很重要的,它决定着这本书会以什么样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传递出编者的某些思想。这一点不仅对这一本书适用,而且对科普类文集乃至对一切“文集”类书册都是适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