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为经典的桥梁专家的写作技巧

成为经典的桥梁专家的写作技巧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杰出的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茅以升先生桥梁梦真正的开始,或许应该从他就读唐山路矿学堂桥梁专业算起。“桥梁梦”成为茅以升“家国梦”的一部分。1937年11月16日,为阻止日军进逼杭州,南京国民政府下令茅以升炸掉钱塘江大桥。茅以升毅然下达起爆命令,随着轰然一声巨响,这座历时两年半修成的大桥就此中断。

成为经典的桥梁专家的写作技巧

茅以升先生的一生中可记之事不胜枚举。我们不可能在本节中对茅以升先生做系统的介绍,也不可能将其生平事迹做全面的叙述。但是,了解一个作者,对读一部书,尤其是读一部经典,是有助益的。不单阅读文学经典如此,阅读科学经典、科普经典,对作者有一个简要的了解,特别是对与此书有关的情况有基本的了解,会帮助我们理解书中的一些内容。“史话”一类的科普随笔著作,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论著,超越单纯科学技术而兼有社会人文、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思考和价值,了解作者本身的一些情况,对于加深阅读理解和澄清阅读中的问题或困惑,更是颇有益处的。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苏镇江人。我国杰出的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1917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硕士学位,1921年获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20世纪30年代,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曾任唐山交通大学、北洋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北方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市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撰写了大量的科普文章。

(一)茅以升的桥梁梦

说起茅以升先生的桥梁梦,人们往往会讲起他七岁那年与同伴到秦淮河赛龙舟,结果秦淮河上的文德桥被挤塌了,有小朋友被淹死,自此茅以升便立志造桥的故事。这个故事的流传,可能跟中国民间故事经常讲述的“慧童故事”有关。我们传统的故事书特别喜欢讲述了不起的大人物小时候所做的出众的事迹,故事中的事件可能是真实事件,但仅此一事便促成茅以升自幼立志造桥难免有些牵强。当然,我们也不能否定这件事对茅以升立志造桥的影响,童年的经历确实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影响,更何况幼年茅以升在此事之后甚至有过观察桥梁、誊抄与桥梁有关的词句的行动,甚至因此形成一种习惯。[1]我们说,这段经历尚难成为茅以升自幼立志于桥梁工程的证明,但他小时候对桥梁的观察和对有关桥梁的一些文章、句段的摘录,对他日后的工作与写作应当是有所裨益的。这个益处恐怕不仅仅在于兴趣和早期观察习惯的养成,更在于童年时代的茅以升先生因为没有严格的学科意识,观察与记录会更加庞杂,也能够更加兼容并包。我们在阅读《桥梁史话》的时候会注意到作者在科普之外,大量引用古代诗文资料,并且由实体的桥梁联想开去,每每因桥梁的象征意义而生发更多历史的、时代的、人文的思考,这些恐怕与童年时代的观察和记录不无关系。

茅以升先生桥梁梦真正的开始,或许应该从他就读唐山路矿学堂桥梁专业算起。孙中山先生的一次演讲,或许使茅以升先生将桥梁梦与家国情怀联系在了一起。

1911年,茅以升进入唐山路矿学堂桥梁专业学习,唐山路矿学堂是当时国内著名的工科学府。1913年,孙中山先生曾经到该校发表演讲。在演讲中,孙先生表示中国革命需要两路大军:一路进行武装斗争,建立平等自由的中国;一路学习世界科学技术,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开发资源、办工厂、实行大机器生产、发展实业、繁荣市场、扩大贸易等都离不开交通运输,中国需要修筑十万英里铁路和一百万英里公路。那时,茅以升正怀着投笔从戎的热血和梦想,险些放弃学业,而孙中山先生的这段演讲使青年茅以升茅塞顿开。从此,他将革命梦想与桥梁梦想结合在了一起,“为祖国建设现代化桥梁,让铁路、公路畅通无阻地跨过大江大河”[2]成为茅以升的愿望,这个愿望他坚守了一生。“桥梁梦”成为茅以升“家国梦”的一部分。

1916年,茅以升考取清华学堂留美官费留学生资格,同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求学。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为母校唐山路矿学堂的学生赢得了免试到康奈尔读研的机会。茅以升除了学习理论知识,还经导师介绍到美国著名的桥梁公司进行工作实践,对桥梁科学知识、桥梁技术有了丰富的积累。

阅读《桥梁史话》,我们会感受到,茅以升先生对于桥梁事业的热爱和自豪,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发自内心的热情、兴奋、自豪。这些使得这本科普经典与其他科普作品比较起来,有着明显的情味。

(二)茅以升的家国情怀(www.xing528.com)

茅以升的桥梁梦本身就是与家国情怀交融在一起的。从他年少时想要投笔从戎,到“为祖国建设现代化桥梁”的梦想,我们不难看出他身上那种属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茅以升在美国完成学业之后,美国多家大学和著名的桥梁公司都向茅以升发出了邀请。“科学无国界”是邀请者们常用的说辞,而茅以升始终记着少年时代“为祖国建设现代化桥梁”的梦想,以“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作为回答,最终选择回国。茅以升的这句话也成为至今激励科学工作者的一句名言。说起家国情怀,最让人感慨的当属茅以升在抗战时期伟大的壮举。

钱塘江大桥的名字始终与茅以升的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钱塘江历来以江流汹涌、风波险恶著称,民间有“钱塘江无底”的说法,更有“钱塘江修桥——做不到”的民谚,可见钱塘江大桥建设之难。茅以升带领团队克服一个个技术难题,以“射水法”“沉箱法”等独创方法攻克难关,终于完成了钱塘江大桥的建设任务。值得一提的是,在钱塘江大桥的建设过程中,抗日战争爆发了。日军战机经常在钱塘江大桥工地轰炸、骚扰,茅以升和工程师、工人师傅们在炮火中继续建设,造好大桥又有了支援淞沪会战的战略意义。因此,钱塘江大桥的建设,不仅仅是对桥梁技术难题的攻克,更是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战略工程。

然而,同样是出于对国家命运的考虑,历尽万难亲手建成钱塘江大桥的茅以升,却不得不亲手炸掉这座凝聚着自己以及设计、施工团队每个人心血的大桥。1937年11月16日,为阻止日军进逼杭州,南京国民政府下令茅以升炸掉钱塘江大桥。其实,茅以升早已想到了大桥的命运,并已经在2号桥墩中预埋了炸药,而这个桥墩是炸毁后最难修复的。他联系了军方,决定先填埋炸药,布置引线,但暂不炸桥,等军民百姓通过大桥后、日军兵临城下时再炸毁大桥。12月23日,最后一批百姓通过大桥撤走之后,日军铁骑已隐约可见。茅以升毅然下达起爆命令,随着轰然一声巨响,这座历时两年半修成的大桥就此中断。茅以升愤然写下“抗战必胜,此桥必复”八个大字,并以诗书愤云:

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

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

钱塘江大桥被炸毁后茅以升带领团队精心整理、保存了桥梁的大量珍贵资料,这些资料险些在战火中化为乌有,茅以升从火海中将它们抢救出来。抗战胜利后,修复工作时断时续,直至1953年,这座大桥才得以完全修复,茅以升先生的夙愿才得以实现。

钱塘江大桥的“一修一炸一复”凝聚着茅以升先生的心血与智慧,凝聚着先生的爱国热情,体现了先生的家国情怀。这种家国情怀表现了茅以升先生这样的老科学家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与气度。在以茅以升先生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和科普作家的作品里,我们不仅仅能够看到他们对科学的严谨与热情,更能感受到他们对国家、对人民发自内心的热爱。特别是茅以升先生将桥梁梦与家国情怀凝聚在一起的崇高追求和精神气质,在他的科普作品中时有体现。阅读《桥梁史话》,不仅能够让我们读到科学技术和科学知识,更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科学家炙热的心灵和高贵的灵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