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意大利与教皇制度:1273年至1313年的演变

意大利与教皇制度:1273年至1313年的演变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亚平宁山脉截断了伦巴第平原,将意大利划分成了两个不相等的部分。这两大党派不仅使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剑拔弩张,而且使各国内部暴力冲突频繁发生。大城市吞并小城市导致大量意大利公民政治权利遭剥夺,从而滋生了长久且危险的不满情绪。众多意大利作家一致认为,那些表面上归顺的意大利公民是国家遭受灾难的根源。

意大利与教皇制度:1273年至1313年的演变

精彩看点

14、15世纪的意大利—意大利不能统一的原因—教皇派与皇帝派—政治单位—公社—那不勒斯的安茹家族—1282年西西里晚祷—西西里岛的阿拉贡家族—教皇国—罗马教皇(1272—1290)—教皇塞莱斯廷五世—教皇博尼法斯八世—教皇本笃十一世—教皇克莱门特五世—托斯卡纳—佛罗伦萨—佛罗伦萨宪法—先验官—《正义法规》—正义旗手—议会—十二贤人团—1323年选举审查大会—教皇派财产罚没处—热那亚共和国—米兰公国—威尼斯共和国—威尼斯共和国行政制度—总督—威尼斯大议会—1310年的十人团—海因里希七世的意大利远征(1310—1313)—1313年海因里希七世驾崩

安茹家族纹章

美第奇家族纹章

奥古斯都时代起,14、15世纪可以说是意大利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与德意志相比,中央集权在意大利消失得十分彻底,这为许多新兴政体的出现开辟了道路。然而,这些新兴政体扑朔迷离的历史,如同它们自身的繁杂一样令人困惑不已。除了要了解显赫的安茹家族、维斯孔蒂家族和美第奇家族,我们还要关注威尼斯共和国、热那亚共和国及佛罗伦萨共和国的兴衰发展史,并且了解当时教会的状况。此外,在西蒙德·德·西斯蒙迪的《中世纪意大利共和国历史》书中,费拉拉的埃斯特、维罗纳的德拉斯卡拉斯、曼图亚的贡扎加、乌尔比诺的蒙太费尔特罗等一些小家族如万花筒般的命运变换及细节均有丰富且详细的叙述。在意大利历史上,14、15世纪之所以十分重要,是因为这个时期意大利孕育了对整个欧洲起引领作用的伟大思想运动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虽始于对古典知识的复兴,但促进了民族文学的成长与壮大,致使绘画与雕塑艺术兴起了一种全新的精神潮流,将人们的思想从迷信的束缚、常规的枷锁和经院哲学准则中解放出来。15世纪,历史书写开始在意大利发展成为一门艺术。这门艺术与中世纪编年史的书写有很大的不同。除了文学和艺术方面,意大利在政治上也引领欧洲。16世纪,从意大利的贵族和作家身上,欧洲重要的统治者学到许多治国准则,如权力平衡理论和外交实践等。自亚里士多德时代起,政治学就没有丝毫的进步,但尼科洛·马基雅弗利和弗朗切斯科·圭恰迪尼的著作使政治学得以复兴。

遗憾的是,意大利在自身发展中获得的经验,比它引领的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都要少。作为意大利的“模仿者”,法兰西王国英格兰王国和西班牙王国都发展成强大、团结、富有的国家。然而,意大利深陷曾经让它成为世界奇迹的知识与艺术运动之中无法自拔,政治力量十分薄弱,只能在各国战争纷扰的历史舞台上做一个配角。要想解决意大利知识进步而政治衰败这个关键问题,我们必须要仔细研究是什么阻碍了它追随时代的发展,是什么阻碍了它成为完整的国家。造成意大利不能统一的原因众多且根深蒂固,三言两语难以概括,但要分析清楚影响意大利历史进程最深远的原因,建立一个清晰的概念是大有裨益的。首先,像希腊一样,意大利的地形地貌呈分裂形态。亚平宁山脉截断了伦巴第平原,将意大利划分成了两个不相等的部分。这两部分又被亚平宁山脉的横向分支再次碎片化分割,几乎如同希腊那么零零散散。其次,对这位由选举产生的君主,即罗马人民的国王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意大利人只在名义上臣服。因此,无论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如何强大,都无法统一四分五裂的意大利。最后,13世纪,受教皇制度的影响,国家主权拉丁基督教的精神引领结合在一起,不仅严重困扰着神圣罗马帝国,而且同样成为意大利向统一国家转型的最大障碍。意大利南北狭长的版图及日益孤立无援的现状,阻碍了共同利益的增长。那些为共同利益而偶然建立的政治联盟都是暂时的,如反对腓特烈一世的伦巴第同盟和反对查理八世的威尼斯联盟。一旦达成直接目的,联盟瞬间就会土崩瓦解。

教皇与霍亨斯陶芬家族之间的长期争端,带给意大利一个致命的遗留问题—教皇派与皇帝派之间的党派纷争不断。这两大党派不仅使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剑拔弩张,而且使各国内部暴力冲突频繁发生。教皇派与皇帝派纷争的起因解决后,双方并未立刻消失,还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当霍亨斯陶芬家族在西西里国王曼弗雷迪和西西里国王康拉德一世手中衰亡时,当哈布斯堡王朝的鲁道夫一世放弃对意大利中部和南部的帝国权力时,当教皇想要离开意大利并在普罗旺斯遥远边界之地寻求栖身之地时,似乎因缺乏了那些最初鼓舞它们的动力,最终党派纷争不可避免地消亡了。然而,教皇派与皇帝派的仇恨之火仍像往常那样猛烈地蔓延。在佛罗伦萨共和国,比安基家族和内里家族的冲突使但丁·阿利吉耶里背井离乡。直到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和教皇博尼法斯八世结盟,比安基家族和内里家族的冲突才终结。王位世袭的恩怨纠葛,不仅破坏了民族意识,还压制了强烈且富于地域性的公民情操。

西西里国王曼弗雷迪

西西里国王康拉德一世

但丁·阿利吉耶里

比萨共和国徽章

米兰公国徽章

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地区,曾作为政治生活中一种寻常而后发展壮大起来的自治组织—公社,也许是意大利最强大的破坏性力量。公社这个名称不仅适用于共和政体本身,也适用于那些受新兴统治阶层操控而失去自由的城市。小城市臣服于强大的周边城市,这并没有形成城市间平等相处、共同臣服于专制政府的理想状态,却形成了占统治地位公社奴役其他公社,并且剥夺其他公社在政府中发言权的现状。就像比萨共和国和皮斯托亚共和国由佛罗伦萨人统治一样,帕维亚和克雷莫纳的市民并不是维斯孔蒂家族的直属臣民,而受米兰公国统治者统治。对小城市的吞并一直持续至15世纪,此时意大利实际上由五个占统治地位的政体组成—那不勒斯王国、米兰公国、威尼斯共和国、佛罗伦萨共和国和教皇国。大城市吞并小城市导致大量意大利公民政治权利遭剥夺,从而滋生了长久且危险的不满情绪。众多意大利作家一致认为,那些表面上归顺的意大利公民是国家遭受灾难的根源。各国军队征募那些表面上归顺的意大利公民为雇佣兵。那些表面上归顺的意大利公民认为国家遭受侵略之时正是逃离国内压迫的大好时机,于是对国家遭受侵略视若无睹。菲利普·德·科米纳认为,继查理八世之后意大利人像“欢迎圣人”一样迎接了法兰西军队入侵那不勒斯。对意大利不健全的政治现状和完全不存在的民族意识来说,“欢迎圣人”这个词语意味深远。

因先前对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岛的所有权问题,腓特烈二世与教皇格列高利九世发生激烈争斗。格列高利九世宣称要统治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岛,势必对意大利中部地区造成很大威胁。为了将霍亨斯陶芬家族从意大利领土上赶出,格列高利九世毫不犹豫地向国外寻求援助。格列高利九世试图将英格兰王国拖入这场争端,最终失败。法兰西国王路易九世和妻子普罗旺斯的玛格丽特把西西里岛王权作为格列高利九世封地授予了安茹家族的查理一世(路易九世的弟弟),当时查理一世还通过妻子普罗旺斯的比阿特丽斯继承了岳父拉蒙·贝伦格尔四世的普罗旺斯伯爵之位。1266年2月26日,在贝内文托战役中,腓特烈二世的私生子曼弗雷迪被杀;1268年8月23日,著名的塔利亚科佐战役爆发;1268年10月29日,霍亨斯陶芬家族最后一位男丁西西里国王康拉丁被处死。虽然曼弗雷迪将女儿西西里的康斯坦丝嫁给阿拉贡国王佩德罗三世招致一片反对之声,并且埋下了导火索,但1266年和1268年两次战争的胜利为安茹家族的查理一世赢得了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岛的控制权。

法兰西国王路易九世

曼弗雷迪在贝内文托战役中被杀

处死西西里国王康拉丁

阿拉贡国王佩德罗三世

尼古拉三世

作为教皇派公认的最高领袖,安茹家族的查理一世,很可能在意大利大部分地区建立过集权统治。大空位时代,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教皇任命安茹家族的查理一世为神圣罗马帝国传教士和议员,并且托斯卡纳和伦巴第的许多城市都承认安茹家族的查理一世的权威地位。安茹家族的查理一世十分自负,从而遏制了他野心勃勃的计划。格列高利十世和尼古拉三世发现自己似乎招来一位像邻国霍亨斯陶芬家族一样危险的守护者。获得哈布斯堡王朝的鲁道夫一世支持后,教皇格列高利十世和教皇尼古拉三世不仅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还毫不犹豫地通过教皇派和皇帝派之间的调解政策来反对那不勒斯国王的下一步举措。1281年2月,马丁四世当选为教皇,给安茹家族入侵西西里岛提供了可乘之机。听到教皇派的权势得到恢复的灾难性消息后,安茹家族的查理一世万分震惊。此时,安茹家族的查理一世正计划对君士坦丁堡发动进攻。西西里人早就对法兰西王国的严酷统治深恶痛绝。曾经拥护霍亨斯陶芬王朝的普罗奇达的约翰,从阿拉贡避难所回到了西西里岛,煽动不满的人们起来反抗法兰西王国的统治,并为他们争取国外援助。1282年3月30日,在星期一复活节的游行队伍中,一个法兰西士兵野蛮地侮辱了一个妇女。在普罗奇达的约翰尚未完成部署的情况下,愤怒的市民就匆忙在巴勒莫起义。随后,西西里人也高喊“法兰西去死吧”的口号愤然起义。当晚,四千多名男女老少被屠杀。整个西西里岛卷入起义之中。最终,西西里王权被迫交给佩德罗三世。

马丁四世

鲁杰罗·迪·劳里亚

1282年8月,到达西西里岛时,佩德罗三世发现充满复仇欲望的安茹家族的查理一世已经派兵包围了墨西拿。加泰罗尼亚舰队杰出的海军指挥官鲁杰罗·迪·劳里亚尽管军事才能卓越,但此时仅能依靠查理一世为他提供的运输船勉强应对。西西里岛的居民被强行疏散。安茹王朝也未能在此时成功复辟。西西里晚祷引发了一场与法兰西、西班牙及意大利息息相关、长达二十多年的战争。罗马教皇在西西里岛和阿拉贡都颁布了废除佩德罗三世王位的法令,并且将阿拉贡的王位交到法兰西国王腓力四世的儿子马尔什伯爵查理四世手中。然而,罗马教皇的法令无法制止固执的阿拉贡人和虔诚的西西里人。1283年,在海战中,鲁杰罗·迪·劳里亚俘获了与安茹家族的查理一世同名的儿子查理二世,并且将查理二世囚禁了五年。1285年1月7日,安茹家族的查理一世驾崩;直至1288年,查理二世才最终获释。1285年3月12日,教皇马丁四世离世。1285年11月11日,佩德罗三世驾崩,长子阿方索三世继承阿拉贡的统治权,次子詹姆斯二世继承西西里岛的统治权。1288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与安茹家族的查理二世通过协商,缔结了一项条约:查理二世有权继承那不勒斯王位,但西西里岛仍由阿拉贡家族统治。双方自始至终都没有遵守条约。查理二世获得自由后,教皇尼古拉四世马上免除了他的罪责,并承认查理二世同他父亲查理一世一样有权继任西西里岛王位,以此来驱逐詹姆斯二世。战争再次打响,不给人丝毫喘息的机会。1291年,阿方索三世驾崩,詹姆斯二世在阿拉贡即位。詹姆斯二世早已厌倦战争,他急于将西班牙王国从瓦卢瓦伯爵查理手中夺过来。不过,詹姆斯二世最终放弃了西西里岛的统治权。不愿再次受到法兰西统治的西西里人,将佩德罗三世的儿子西西里国王腓特烈二世推上了王位。腓特烈二世十分好战,甚至不惜与自己的兄弟反目成仇。1302年,腓特烈二世在西西里岛对瓦卢瓦伯爵查理发动战争。这场战争的失败宣告了和平时代的到来。腓特烈二世盘算着娶安茹家族的查理二世的女儿安茹的埃莉诺为妻,这样就能在有生之年一直统治西西里岛,因为他知道自己死后西西里岛一定会回归安茹家族手中。然而,历史上西西里岛从未臣属过安茹家族。1435年,阿拉贡国王阿方索五世将西西里王国和那不勒斯王国重新统一之前,两国一直各自保持独立自主。其他值得注意的是,那不勒斯国王查理二世统治时期,他的孙子[1]查理·罗伯特继承了匈牙利王位,这一事件已经讲述,不再赘言。1309年,查理二世驾崩。查理二世的儿子安茹的罗伯特继承了那不勒斯的王位。接下来的三十四年,查理·罗伯特成了意大利公认的教皇派领袖。

马尔什伯爵查理四世

詹姆斯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的教皇宣称那不勒斯王国的北部是皇帝等捐赠给他们的暂时领地,当然这种捐赠有真有假。这些领地范围已达到目前保留下来的领土边界,包括整个罗马涅、五城[2]、安科拉的马尔凯、圣彼得祖业,还有罗马和坎帕尼亚。哈布斯堡王朝的鲁道夫一世与腓特烈二世达成协议,要废除上述地区所有的教皇领主权。因此,教皇国成为腓特烈二世扬言要消灭的一个领地公国。然而,这场战争的胜利看似了不起,实际上欺骗了世人。腓特烈二世依靠安茹王朝的帮助赢得胜利,但安茹王朝的帮助极具压榨剥削性。帝国统治的困难在于严重附着于基督教义的监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通常,教皇在晚年才当选就职,任期很短。经过两个多世纪,意大利中部的教皇国才发展成为直接听命于教皇的教会政体。对世俗利益的关注,不仅转移了教皇对更高职责的关注,也降低了教皇在欧洲人心中的地位。教皇在意大利中部的本土化,表面上为自身权力增添了安定因素,实际上削弱了权力。这与认同德意志君主制会削弱神圣罗马帝国的尊严同理。

里昂宗教会议

从大空位时代结束到教皇官邸从罗马迁往阿维尼翁这段时期,我们没有必要研究那些历代教皇的个人历史。教皇之位空缺近三年后,1271年,格列高利十世当选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世品格高尚、能力出众,但统治的时间不长,很难做出丰功伟绩。格列高利十世致力于恢复德意志秩序,结束意大利的党派纷争,遏制那不勒斯国王查理二世的傲慢野心。1274年,在里昂,格列高利十世召开宗教会议,主要制定了防止拖延、外来干涉教皇选举的教令。教令规定:教皇去世十天后,主教必须组织秘密会议商讨新一任教皇的选举。在继任人选未确定前,参会主教不得与外界有任何联系。短暂的任期内,格列高利十世主要忙于稳定教皇国与那不勒斯王朝的关系,平息意大利党派斗争,以及辅佐神圣罗马帝国贵族发展壮大。这种教皇选举体制,既展现出裙带关系的弊端,又展示出教皇充分利用短暂任期来扩大裙带关系的企图。教皇尼古拉三世向显赫的奥尔西尼家族慷慨捐赠领地,而捐赠的领地本就属于奥尔西尼家族;教皇马丁四世只是查理二世的傀儡,住在查理二世的维泰博城堡;教皇和诺理四世以牺牲奥尔西尼家族为代价来提升其家族的地位;教皇尼古拉四世大力扶植科隆纳家族来抗衡奥尔西尼家族和安茹家族。因此,罗马历史充斥各家族的明争暗斗,对教皇精神和世俗地位都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和诺理四世

塞莱斯廷五世

教皇尼古拉四世去世后,在教皇选举会议中,贵族派占主导地位,并且大都势均力敌,导致选举两年都无法进行。1294年,主教们一时心血来潮,放弃世俗的考虑,把至高的教皇头衔授予一位自称圣洁的人—彼得罗·安杰莱里。彼得罗·安杰莱里当选教皇,成为塞莱斯廷五世。在苏尔莫纳附近的山洞中,塞莱斯廷五世曾有过几年隐居生活。塞莱斯廷五世的当选是教皇历史上一次独特的试验,但最终以失败告终。个人虔诚并不能完全取代作为一个教皇需要的世俗智慧和经验。仅仅五个月后,塞莱斯廷五世就被劝说退位,后被继任者教皇博尼法斯八世囚禁在狱中。1296年5月,塞莱斯廷五世死在狱中。

教皇和诺理三世

教皇因诺森特四世

爱德华一世

1294年到1303年,教皇博尼法斯八世在这一时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被称为中世纪最后一位教皇,也是最后一位教皇权力高于基督教权的教皇。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力由格列高利七世开始提出,因诺森特三世得以实现。博尼法斯八世的彻底失败证明,教皇实质上从超越神圣罗马帝国权力中获益甚微。为了削弱神圣罗马帝国君主的权力,教皇鼓励边远王国不断增加人口数量。然而,这些边远王国忘记了一点,大量的人也会变成对付自己的武器。教皇和诺理三世与教皇因诺森特四世对腓特烈二世发动了一次注定失败的战争。然而,正如他们所料,打败霍亨斯陶芬家族使教皇统治不再至高无上、遥不可及。博尼法斯八世认识到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和法兰西国王腓力四世是两位实力旗鼓相当的竞争对手。最终,教皇可能会击垮神圣罗马帝国,因为神圣罗马帝国反对一切顺应时代的变革。然而,神圣罗马帝国无法插手英格兰王国、法兰西王国的发展。为了打击拒绝接受教皇仲裁的英格兰国王和法兰西国王,博尼法斯八世颁布《教士不纳世俗税》教皇训谕,禁止神职人员向世俗人员纳税。作为应对之策,爱德华一世则宣布神圣罗马帝国神职人员为非本国职权人员,强迫那些神职人员承认自己是英格兰王国的一员,并且捍卫自己的统治权力。作为报复,腓力四世则禁止神圣罗马帝国从法兰西王国吸纳援助资金,从而切断法兰西王国对神圣罗马帝国的帮助。当教皇宣布苏格兰王国为教皇封地,并且禁止英格兰王国的任何进一步入侵行为时,1301年,在林肯市议会之前,爱德华一世颁布了一道诏书:在教皇面前,国王不得回答关于教皇自身世俗权力的任何问题。1302年,在一次议会会议上,腓力四世也以相似的抗议形式回应了教皇的自命不凡。此外,腓力四世不仅仅满足于口头抗议,他以对科隆纳家族不满为借口派遣军队潜入博尼法斯八世居住的阿纳尼,将博尼法斯八世囚禁数日。这种侮辱对高高在上的教皇博尼法斯八世来说,是一次灾难性打击。数个星期后的1303年10月,教皇博尼法斯八世含恨去世。

法兰西军队潜入阿纳尼,逮捕博尼法斯八世

本笃十一世

新教皇本笃十一世面临艰难的任务—既要拒绝对法兰西王国卑躬屈膝,又要避免与腓力四世和科隆纳家族出现新一轮斗争。为了逃避恐吓,本笃十一世撤回到佩鲁贾,并且在一段时间内成功地保持一种和解,但并非让步的状态。1304年6月29日,本笃十一世认为有必要对阿纳尼暴行[3]的主要发起人颁布一道教皇诏书。四周后,教皇本笃十一世去世。当时,人们几乎一致地认为教皇本笃十一世是被毒死的。博尼法斯八世去世后的声誉是现在争论的关键问题。主教分成势均力敌的两个阵营:谴责博尼法斯八世的法兰西派、拥护博尼法斯八世的意大利派。在佩鲁贾,有不可调和矛盾的两个主教派耗费十个月之久,都未能依据格列高利十世制定的选举办法选出一位新教皇。最终,以一种奇特的方式,两个主教派达成和解。

拥护博尼法斯八世的意大利派列出了三位非意大利籍教士,敌对的法兰西派须从中选出新教皇。波尔多大主教伯特兰·德·高特[4]是三名候选人之一,他的教区属于爱德华一世的管辖范围。之所以选中克莱门特五世,是因为他自始至终将法兰西国王视为死敌。然而,相传,腓力四世收买克莱门特五世后,克莱门特五世才被任命为教皇。教皇加冕典礼在里昂举行。克莱门特五世从未到过意大利。对克莱门特五世来说,履行教皇职责是艰难且漫长的过程,他必须要避免或减少腓力四世希望从他这里得到的种种妥协。最终,对博尼法斯八世的指控提交给了维也纳的一个委员会。该委员会裁定博尼法斯八世免罪。大多数情况下,克莱门特五世不得不遵从法兰西国王的意愿,尤其是对圣殿骑士团的谴责。1309年,克莱门特五世定居阿维尼翁。当时,阿维尼翁还不是法兰西王国的城镇。克莱门特五世定居于此有两个原因:一是阿维尼翁不属于法兰西王国;二是阿维尼翁与隶属于教皇管辖的沃奈桑伯爵领地相邻。不过,阿维尼翁属于普罗旺斯,由安茹家族控制。只要教皇继续住在阿维尼翁,就一直会受到法兰西王国的掌控,这只不过是法兰西国王的附庸[5],也就意味着几乎无法逃脱来自英格兰王国和德意志的指责。教皇臣属法兰西国王的这一尴尬境况很像“巴比伦囚虏”[6]当年的处境。然而,这并未导致意大利省和欧洲精神主权的丧失。(www.xing528.com)

克莱门特五世在他的加冕礼上看着死去的高级教士的尸体

自从托斯卡纳的马蒂尔达去世后,位于教皇国西北部的托斯卡纳,分裂成若干个城邦。这些城邦大部分实行共和制,不再受到本国或外国专制者的统治。15世纪,锡耶纳家族成为托斯卡纳南部的主人,但这个家族既不声名显赫,也从未跻身于意大利大公国之列。迄今为止,比萨不仅是托斯卡纳繁华的城市,也是意大利著名的港口城市。1261年,随着东罗马帝国的实力逐渐恢复,并且建立起对黎凡特、热那亚共和国的统治,比萨共和国的国力开始衰弱。之后的海上战争中,热那亚共和国和比萨共和国实力旗鼓相当。不过,1284年,热那亚人在梅洛里亚岛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比萨共和国。自此,比萨共和国一蹶不振,尽管它仍保持了一个世纪的独立地位。

在卢卡公爵卡斯特鲁乔·卡斯特拉卡尼的领导下,卢卡家族实力不断增强,地位越来越重要。卢卡家族可以不时抵挡住佛罗伦萨的入侵,但这个家族并没有一段值得关注的历史。作为托斯卡纳重要的城市,佛罗伦萨注定要在这个辉煌的时期绽放绚烂的光芒。佛罗伦萨的艺术和文学极负盛誉,在整个托斯卡纳也享有高度赞誉。因此,13世纪,佛罗伦萨成为意大利首都。

13世纪末,佛罗伦萨宪法才最终得以确立。由于佛罗伦萨宪法自身的独特性和佛罗伦萨的日益壮大,佛罗伦萨宪法一直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所有意大利的城市中,佛罗伦萨遭受教皇派和皇帝派两派斗争的影响更加严重。阶层分化掺杂在两派斗争中,使两派间的仇恨愈加深重。虽然封建贵族并未联合起来,并且一些富有的市民拥护教皇和安茹家族的查理一世执政,但皇帝派仍处于绝对优势。1266年,腓特烈二世的私生子西西里国王曼弗雷迪战败。教皇派建立起至高无上的领导权,并且自此以后从未被撼动过。此后,教皇派的统治一直保持平和、温顺的姿态。不过,1282年,因西西里晚祷事件,教皇派陷入恐惧之中。通过试图修改佛罗伦萨宪法,教皇派来确保自己的权力。

行会会长取代了现有的地方行政官。最开始,行会会长设有三位,后来又发展到六位。各行会会长组成了执政团,拥有大执行官的权力。行会会长从七个大行会中选出,一次任职时间为两个月,间隔两年以后才允许再次参选。政治地位提高前,主要行会一直以贸易联盟的形式存在。贸易联盟可能由羊毛纺织商、银行家、丝绸制造商、医生,抑或是皮货商和律师组成。与此同时,一些小行会也悄然成立。十六年间,小行会的数量增至十四个。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佛罗伦萨周边分布着贵族、七个大行会成员、十四个小行会成员、无行会组织的市民四个阶层。无行会组织的市民阶层出现得较晚,因此并未建立自治或影响公共事业发展的组织机构。

西西里晚祷事件

根据1282年宪法[7],行会并未将贵族排除在外。贵族如果想要获得执政机会,就必须加入一个行会,许多贵族也确实这样做了。因此,之后的十年,有些贵族担任行会会长。然而,阶层差别带来的妒忌仇视导致国内争端持续不断。1293年,贵族出身的贾诺德拉贝拉提出并实施了著名的《正义法规》。一个人要想胜任公职,必须实际从事他在的那个行会的交易或手工艺。如此一来,贵族不仅被排除在公职之外,还受到严重不公的待遇。战乱时期,贵族常被禁足,并被流放。在没有得到执政团同意的情况下,贵族不能去控告公民或做伪证。如果贵族伤害或杀害公民,将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作为特别设立的官员,正义旗手[8]拥有执行《正义法规》的责任。正义旗手任期两个月,也是执政团的一员。正义旗手一经任命,便可指挥大批步兵军队。尽管实际权力并不比行会会长大,正义旗手却是国家最有尊严的职位。对一个政治罪犯来说,严酷的惩罚之一就是授予他贵族身份。然而,对一位值得尊敬的贵族来说,最大的奖赏就是让他成为平民。为了接待和保卫这些执政团,意大利还特意建造了一个与旧宫[9]齐名、无比坚固的锡耶纳市政厅。

从1293年起,尽管拥有巨大财富的人掌管实际行政事务,并且佛罗伦萨被认为是财阀政治,但宪法始终拥有真正的民主基础。议会是在大广场上举行的一次全体公民集会,宪法改革的最终力量便源于此。议会召开期间的任何时候均可成立巴利亚,即一个有权修改法律的委员会。历史上,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佛罗伦萨实现了大部分革命的胜利。

14世纪早期直到佛罗伦萨共和国灭亡之际,佛罗伦萨宪法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321年,一场与卡斯特鲁乔·卡斯特拉卡尼的灾难性战争让执政团名誉扫地。政府也显现出每两个月需重组一次的弊端。为解决此问题,一个由十二位贤士组成的委员会—十二贤人团成立,其中,两人来自塞斯托。十二贤人团的任期为六个月,而非两个月。更重要的是,如果执政团要采取任何重要行动,必须与十二贤人团协商。当时,执政团成员大多是举荐而来的。因此,两年之后执政团进行了重大改革,即每一任即将离职的执政团成员,都需在离职之前选出继任者。然而,每次选举时,佛罗伦萨总会受到各种派系斗争的影响。由于没有稳妥的措施来保证选举公平,整个城市乌烟瘴气,并且迅速导致市民将选举演变成一种不满情绪的宣泄渠道。

1323年,佛罗伦萨两年一次的选举审查大会取代了双月一次的选举。选举监察委员会由当时的执政团、大行会成员和其他有影响力的公民组成。选举审查大会先起草一份符合年龄且未身负国债的公民名单,然后提交选举监察委员会进行投票。选举审查大会把黑白两种颜色豆子的数量作为投票的票数,黑色的豆子代表支持候选人。选举审查大会把收到大于或等于三分之二黑豆数量的候选人名字写在纸上,放入袋子中,然后从袋子里抽取这些候选人来填补政府职位的空缺。这些候选人被抽取完后,便需要召开一次新的选举审查大会。在这一制度下,凡是合格的公民都有平等的机会。然而,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当时各部门的行政能力是最强的,相反这种选举形式很容易引起职权被滥用。如果一个政党能够在选举巴利亚委员会时获得多数席位,那么至少两年内它肯定会为自己党派的人员保留大部分的职位。

1323年,佛罗伦萨宪法明确规定了政府权力:第一,正义旗手和六位大行会会长拥有处理主要事务和立法的权力;第二,十二贤人团是权力和权力监督的枢密院;第三,城市最高行政官与十六人正义行政团主要负责治安和部队的事务。这三个权力机构就是我们熟知的当时的政治组织。在一些特殊时期,某些特别的行政长官可能会被创造出来,如八个战争行政长官、十个海上行政长官等。

当时,教皇派有两个立法委员会:三百个平民组成的人民委员会、二百五十名贵族组成的公社委员会。除了常规的市政地方机构,还有一个重要的机构—教皇派财产罚没处,它同样具有很大的政治影响力。1267年,教皇派大胜后,教皇派财产罚没处成立,主要负责管理从流放的皇帝派人员那里没收来的财产。教皇派财产罚没处财力雄厚,办事效率很高,一直拥护教皇派的主权统治地位,并且在后来抵制下层阶层拥有参政发言权的主张中发挥重要作用。

热那亚共和国徽章

1273年到1313年,北方各共和国中,只有热那亚共和国、米兰公国、威尼斯共和国值得特别提及。热那亚共和国,坐落于意大利西北部,四周群山环抱。尽管热那亚共和国扼守从普罗旺斯到亚平宁半岛的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但在意大利历史上,它并不引人关注。热那亚公民主要专注于从托斯卡纳、罗马涅、维罗纳等城市的东边贸易中获得财富,并且为一直处于战争状态中的比萨共和国和威尼斯共和国,以及多里亚家族和斯皮诺拉家族间无休止的争斗提供支持与帮助。

长期以来,在众多伦巴第城镇中,米兰公国占据主导地位。不过,米兰公国正逐渐失去其共和政体的独立性。如同佛罗伦萨共和国一样,米兰公国阶级分裂和派系斗争交织。1259年,教皇派领袖马蒂诺德拉托雷带领市民与皇帝派贵族进行斗争,最终成功获得了米兰公国的统治权。马蒂诺德拉托雷统治时期,邻近的洛迪、科莫、韦尔切利和贝加莫相继沦陷。1277年,米兰大主教奥托·维斯孔蒂领导皇帝派发动了一场革命,赢回了米兰公国的统治权。1295年,奥托·维斯孔蒂将米兰公国的统治权传给马泰奥·维斯孔蒂。遗憾的是,维斯孔蒂家族没有能够长远发展。1302年,伦巴第城镇形成了一个教皇派联盟,逼迫马泰奥·维斯孔蒂退位。教皇派联盟领袖圭多德拉托雷成为米兰公国新一任统治者。

米兰大主教奥托·维斯孔蒂

马泰奥·维斯孔蒂

与热那亚共和国相比,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与黎凡特公国的贸易利益上,意大利北部仅剩的重要共和国—威尼斯共和国被孤立于意大利之外。1204年4月13日,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被第四次十字军远征劫掠和攻陷,使威尼斯共和国在意大利东部占据主导地位。然而,1261年,随着东罗马帝国被其流亡政权尼西亚帝国收复,热那亚共和国迅速崛起,成为威尼斯共和国的劲敌。一个多世纪以来,两个共和国卷入了代价高昂的无休止战争中。然而,此时,威尼斯共和国最引人注意的是,它建立的寡头政治体制,赋予了共和国独特的政治活力与连贯性,成为15世纪亚平宁半岛的强国之一。

尽管与现代共和国制度相比,威尼斯共和国行政制度相差甚远,但与佛罗伦萨共和国相比,威尼斯共和国行政制度更精简、有效。这种精简、有效得益于没有一个贵族势力完全在威尼斯共和国扎根。威尼斯共和国的权力更迭主要通过意大利其他城市的一系列公民反抗斗争实现,而且在教皇派与皇帝派的斗争中,威尼斯共和国一直保持中立态度。

威尼斯共和国徽章

威尼斯共和国的行政长官为总督,实行终身任职制。早期,总督拥有近乎专制的权力,但后来权力逐渐受到议员联合起来的强制性限制,受到选举时立下的庄严誓言及新制度的约束。14世纪,总督依然要主持所有会议,但已不再拥有昔日的领导权力,仅剩下个人影响力。实际上,此时的总督仅仅是名义上的统治者。不过,一个有坚毅不屈品质的总督,仍可能影响威尼斯共和国的命运。当然,总督只是局限于说服下属,而不是行使作为总督的任何权力。起初,总督选举依托于全体人民。1172年,威尼斯大议会发展成为国家议会,并且负责将国家议会诸项事务分配给通过各种方式选出的分委员会。这一精心构思的制度持续到威尼斯共和国解体。大理事会中,所有三十岁以上的成员都需从瓮中抽取一个球,球中只有三十个是镀金的。抽中镀金球的三十人通过第二轮抽签减至九人。然后这九人再投票,并从至少获得七票的人中选出四十人。四十人通过抽签的方式减至十二人,十二人再投票并从至少获得九票的人中选出二十五人。二十五人再通过抽签方式减至九人,然后九人再投票并从至少获得七票的人中选出四十五人。四十五人再以抽签方式减至十一人,十一人再以投票方式从至少获得九票的人中选出四十一人。最后四十一人宣誓并反复投票,直至产生一位至少获得二十五票的候选人,他就被任命为总督。1423年,弗朗切斯科·福斯卡里就任总督时,这种民众参与选举的形式仍在沿用。

总督由六位公爵议员牵制,六位议员有权咨询或商讨每项决策。任何一项决策如果没有六位公爵议员的同意,总督就不能实施。事实上,公爵议员的职务并非由总督一人就可解除,而是由包括总督在内的七人委员会决定。内阁大臣负责常规的行政工作,并且为其他公共机构分派、审查业务。六位内阁大臣每周主持一次会议。12世纪设立的四十人议会最初作为常任元老院存在,后来逐渐局限于司法职能,并且成为威尼斯大法院。元老院的职能由“普雷加迪”承担。普雷加迪是一个拥有一百六十名成员的团体,名字来源于总督任命的重要公民自愿商讨团。1229年,普雷加迪成为行政体制的永久组成部分,主要负责对所有立法提案的首度考量,大使官员的任命,以及对外交事务的一般性监督工作。

作为行政体制的基础,威尼斯大议会逐渐取代了所有小型的公民集会。威尼斯大议会最初由选举产生,这是威尼斯共和国人口增长的自然结果。然而,1297年颁布的一项法令最终将威尼斯从一个民主国家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寡头政治国家。过去四年来,在威尼斯大议会中担任职务的所有人员名单交由四十人议会进行投票选举。所有获得十二票的人都将成为威尼斯大议会成员。每年任命三名选民列出一份包括其他候选人的名单,经过总督和六名公爵议员审核批准后,交由四十人议会投票选举。多年来,虽然新候选人的名字不断添加,但很少能最终获得成功,除非他们的祖先曾经在议会有过一席之地。然而,1315年,威尼斯大议会将所有符合条件的候选人姓名装订成册,并且在1319年废除了每年选出三位选民列出候选人名单的制度。从此以后,威尼斯大议会的成员资格成为一种世袭特权,任何一位威尼斯大议会成员的儿子年满25岁就可以理所当然地进入威尼斯大议会。威尼斯大议会制度将威尼斯共和国市民划分为两个界线明确的阶层:有权成为威尼斯大议会成员的贵族阶层;被排除在参政议政之外,不具有参与威尼斯大议会资格的下层阶级。

尽管1297年废除民众选举已是大势所趋,但如果这种选举制度没有达到令人不满的地步,想要废除它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反抗新的寡头政治统治,威尼斯人进行各种密谋。1310年,贝亚蒙特·蒂耶波洛密谋失败后,威尼斯大议会决定防患于未然,设立新机构来监察和镇压起义暴乱。威尼斯大议会选出十名成员,组成类似于公共安全委员会的十人团。1355年,通过每年更换人员的方式,十人团有力地促进了政权巩固,被永久记入宪法之中。由于总督和六位公爵议员也参与公共安全事务,十人团实际上包括十七名成员。十人团成员每年由选举产生,而且卸任一年内不得再次任职。十人团的首要职能是作为一个拥有特殊管辖权的法院,类似于英格兰王国的星室法庭。随着时间的推移,十人团的权力日益强大,开始干涉一般性行政事务。16世纪,由于威尼斯政府热衷于权力分立,十人团的权力逐渐被下放给由三位国家检察官组成的小组委员会。

六十年来,德意志一直允许意大利拥有自己的统治政权形式,对其不进行任何干涉。1308年,卢森堡伯爵海因里希当选罗马人民的国王,并且准备视察意大利,重振王权。这一消息在亚平宁半岛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教皇派和皇帝派像以往一样积极好战。此时,两派的名称不再有任何本质区别。北方帝国宗主权和南方教皇宗主权一样十分薄弱,似乎无力互相争斗。关于教皇派反抗专制暴君侵略,捍卫共和自由的想法,不再具有任何事实依据。圭多德拉托雷对米兰公国自由的威胁同维斯孔蒂家族一样危险。自从教皇进入安茹家族后,特别是自教皇在阿维尼翁定居以来,教皇派支持意大利反对外国统治获得独立就变得不可能。与意大利党派间的异常关系相比,海因里希七世的立场同样异常。德意志贵族选出一位王子登上了霍亨斯陶芬的王位。作为振兴皇帝派的领袖,这位德意志王子似乎注定要恢复皇帝派的原则。此外,海因里希七世一直接受的是法兰西教育和支持。在教皇的影响下,海因里希七世赢得了法兰西神父的支持。游行队伍中,海因里希七世一直由教皇陪同,同时被教皇授权可以在罗马进行帝国皇位加冕。海因里希七世公开宣称自己既不属于任何派系,也并不打算充当调停者。这不是一个表现缓和的幌子,而是一种务实性政策的表达。海因里希七世后来的所作所为,与之前声明的言论完全相符。经过伦巴第时,海因里希七世坚持让所有政治流放者回到自己家乡,无论他们之前属于哪一派系。1311年1月6日,在米兰,海因里希七世获得了伦巴第铁冠,并且在没有推翻圭多德拉托雷统治的情况下召见了马泰奥·维斯孔蒂。然而,意大利人对海因里希七世这种所谓的公正性不以为意,并无任何感激之情。像德意志先前的大多数统治者一样,海因里希七世急需要钱,并且试图征收十万英镑的税款,导致米兰公国不满之声沸腾。海因里希七世不得不与皇帝派结盟,将圭多德拉托雷及其家人驱逐出境,镇压叛乱。布雷西亚孤军抵抗德意志军队。离开伦巴第之前,海因里希七世在主要城镇任命神父,并且将米兰统治权委任给马泰奥·维斯孔蒂。海因里希七世建立的王朝对米兰公国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使整个意大利北部呈现出一片团结与和平。

后来,海因里希七世迫于重重压力而违背自己意愿,成为皇帝派一员。海因里希七世到来之前,皇帝派把希望寄托于但丁·阿利吉耶里的《帝制论》。只有强大的君主制才能带给意大利和平,这样的君主制只能在强大帝国传统的支持下由罗马人民的国王建立起来。然而,皇帝派的进攻越激烈,教皇派的反对就越坚定。作为克莱门特五世的亲密盟友,那不勒斯伯爵查理·罗伯特并没有贸然公开进行敌对行动。然而,后来,海因里希七世的步步紧逼,使查理·罗伯特开始戒备。于是,查理·罗伯特毫不犹豫地进行反抗。海因里希七世成功地掌控了热那亚和比萨的国家主权。其实,比萨共和国一直支持皇帝派。不过,作为托斯卡纳主要的教皇派城市,佛罗伦萨坚决不承认海因里希七世的统治。因此,海因里希七世被迫绕道前往罗马。海因里希七世发现佛罗伦萨的大部分地区由教皇派奥尔西尼家族占据,并由那不勒斯军队驻守。为了获得圣彼得祖业的财产与领地,这场战斗已不可避免。此外,1312年6月29日的加冕仪式也必须在圣约翰拉特大教堂举行。最终,海因里希七世确信只有武力才能完全征服意大利。目前,罗马人民的国王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一直避免宣战。尽管北方的教皇派强大到甚至可以切断通往德意志的任何交通要道,但攻击那不勒斯依然十分危险。海因里希七世决定通过削弱佛罗伦萨共和国的力量来恐吓教皇派。1312年9月,德意志军队前往佛罗伦萨,但发现佛罗伦萨军队强悍且驻守严密,无法贸然进攻。

无奈之下,海因里希七世撤退到比萨等待援军,同时宣布与西西里和阿拉贡结盟,并且发布帝国禁令:禁止正准备向佛罗伦萨提供积极援助的那不勒斯伯爵查理·罗伯特采取任何行动。在迎击那不勒斯军队的途中,海因里希七世高烧不退。1313年8月24日,在距离锡耶纳十二英里的博恩孔文托,海因里希七世突然驾崩。皇帝派成员认为海因里希七世是在施行圣礼时被多米尼加僧侣投毒所害。海因里希七世的计划是完全过时的;正如但丁·阿利吉耶里认为的那样,神圣罗马帝国早已被时代抛下。海因里希七世的驾崩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标志着想要削弱意大利并使其臣服于德意志的最后一次尝试失败。分裂力量足以打破君主制;他国人掌权也更易暴露出君主制的弱点。

【注释】

[1]那不勒斯国王查理二世是查理·马特尔的父亲,查理·马特尔是查理·罗伯特的父亲。—译者注

[2]中世纪亚平宁半岛亚得里亚海沿岸五城,实际上是托斯卡纳以东、斯波莱托公国以北的一个公国,包括从西向东的港口城市:里米尼、佩萨罗、法诺、西尼加利亚和安科纳,这是东罗马帝国的意大利(拉文纳)的核心部分。东罗马帝国失去意大利以后,亚得里亚海五城变为March of Ancona(安科纳)。—译者注

[3]因对科隆纳家族不满,法兰西国王腓力四世派遣军队潜入博尼法斯八世居住的阿纳尼市,将其囚禁数日。数个星期之后的1303年10月,教皇博尼法斯八世含恨去世。—译者注

[4]伯特兰·德·高特当选教皇后,成为克莱门特五世。—译者注

[5]在欧洲的封建制度下,附庸、封臣或陪臣是指向封建主效忠以获取领地与保护的下级。附庸与封建主之间是效忠与保护的关系。封建主将领地封给附庸,承认他们对领地的特权。作为交换,附庸向封建主宣誓效忠,并且需要为封建主提供军事上的支持。如果附庸拒不履行义务,封建主有权将其领地收回。—译者注

[6]原指犹大王国先后在公元前598年和公元前587年被征服后,犹太人被大批掳往巴比伦之事。此处是指因罗马教皇住在阿维尼翁而受到法兰西国王的挟制。—译者注

[7]即西西里晚祷事件后,教皇派为了确保自己的权力而修改的佛罗伦萨宪法,该宪法将佛罗伦萨人分成贵族、七个大行会成员、十四个小行会成员、无行会组织的市民四个阶层。—译者注

[8]正义旗手是中世纪佛罗伦萨共和国政府的职位,为市政会负责人,兼任军队总指挥。正义旗手除了拥有投票权,还负责维持城市秩序。1293年,贾诺德拉贝拉推行的《正义法规》中首次引入“正义旗手”一词。—译者注

[9]旧宫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市政厅。—译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