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意志与大空位时代后的神圣罗马帝国:1273年-1313年

德意志与大空位时代后的神圣罗马帝国:1273年-1313年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授权之争中,神圣罗马帝国皇权也受到过这种打击。总而言之,根据传统与政体规定,神圣罗马帝国实行选举制。当哈布斯堡家族最终获得皇位准世袭权时,神圣罗马帝国分裂已成大势所趋,任何补救措施均已晚矣。13世纪,德意志的“政体”数量空前。大儿子勃兰登堡藩侯奥托一世持有德意志北部的勃兰登堡领地。卢森堡家族纹章霍亨索伦家族纹章德意志领土上的众多王室贵族中,必然有数量众多的神圣罗马帝国直属教会封臣。

德意志与大空位时代后的神圣罗马帝国:1273年-1313年

精彩看点

神圣罗马帝国与君主制德意志—德意志的分裂—世俗诸侯—主教—帝国城市—大空位时代及其影响—鲁道夫一世当选—鲁道夫一世的政策—鲁道夫一世与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之战—晚年的鲁道夫一世—拿骚伯爵阿道夫—阿道夫一世与法兰西王国的关系—阿道夫一世垮台—阿尔布雷希特一世—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的政策—匈牙利王位—波希米亚王位—阿尔布雷希特一世驾崩—亨利七世当选—海因里希七世远征意大利—波希米亚国王约翰—法兰西王国占领里昂—1273年到1313年在德意志历史上的重要性

962年,君主制德意志与神圣罗马帝国联合。事实证明,这一联合对双方政体危害都很大。神圣罗马帝国的至上皇权早已名存实亡,而神圣罗马帝国与德意志直接联合,使非日耳曼诸侯和各民族对皇权独断十分反感,这势必会引发不休的争战。此外,由于盟友神圣罗马帝国的势力范围越来越小,德意志王权也随之越来越弱。王权名存实亡的现状往往会对名副其实的政体产生一种摇摇欲坠的假象。拥有德意志封地的诸侯越来越想得到外国国王和统治者的庇护,因为在封建理论中,这些外国国王和统治者操控着神圣罗马帝国的皇权。然而,这种对外结盟的“帝国主义”主张会使王权与教权发生冲突,进而沉重打击德意志君主制政体。授权之争中,神圣罗马帝国皇权也受到过这种打击。此外,神圣罗马帝国支持意大利统一,并且不断耗费人力、财力建立对亚平宁半岛南部的完全统治,但均以失败告终。神圣罗马帝国对意大利的支持,不仅削弱了德意志统治者的权力,还使附属德意志的北方封臣因王权长期难以到达而有机会获得独立。总而言之,根据传统与政体规定,神圣罗马帝国实行选举制。因此,罗马人民的国王[1]就被剥夺了像英格兰王国和法兰西王国统治者享有的一切正常世袭权。有争议的选举不仅会引发罪行累累的内战,还会导致权力在各家族间频繁更迭,显然不利于长期有效地实施中央集权政策。当哈布斯堡家族最终获得皇位准世袭权时,神圣罗马帝国分裂已成大势所趋,任何补救措施均已晚矣。

中央权力的衰落和随之崛起的大量半独立“政体”,使这一时期的德意志历史变得异常复杂和难以理解。这些“政体”虽然因某些共同的责任和利益维系在一起,但各自存在,各自为政。13世纪,德意志的“政体”数量空前。后来,德意志统治者瓦解或消灭了加洛林家族掌控的许多大公国。例如,随着霍亨斯陶芬王朝的覆灭,士瓦本大公国不复存在。随着每个公国的灭亡,直属封臣的数量随之大幅增加。从前属于公爵的每一个城镇,甚至村庄,现在都直接属于统治者。尽管许多弱小的“政体”沦为强大、贪婪的邻国的牺牲品,但仍有一些,如瑞士邦联的原始成员,成功地保住了它们令人垂涎的独立地位。当时的德意志,长子继承制是一个例外。兄弟平分领地的做法,势必会导致直属封臣数量大幅增加。

阿斯坎尼家族纹章

韦尔夫家族纹章

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纹章

韦廷家族纹章

当然,本书不可能试图追溯各个公国和亲王国的不同历史,因为它们占据的德意志领土难以统计,但优先弄清楚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家族十分必要。13世纪中叶,四个重要的王室家族是阿斯坎尼家族、韦尔夫家族、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和韦廷家族。阿斯坎尼家族分成两支,分别由勃兰登堡藩侯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的两个儿子掌管。大儿子勃兰登堡藩侯奥托一世持有德意志北部的勃兰登堡领地。1267年,勃兰登堡被奥托一世的几个兄弟分割。1180年,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手中,勃兰登堡藩侯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幼子萨克森公爵伯恩哈德继承早已被削减的萨克森公国。萨克森公国后由伯恩哈德的孙子阿尔贝特二世继承。11世纪,韦尔夫家族非常强大,而现如今仅仅拘囿于不伦瑞克公国,后来又分成吕讷堡和沃尔芬比特尔。1255年,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由上巴伐利亚公爵路易二世和下巴伐利亚公爵亨利十三世两兄弟掌管。路易二世将上巴伐利亚公国与莱茵河上的帕拉廷合并;亨利十三世则拥有下巴伐利亚公国领地。15世纪,韦廷家族的萨克森公爵亨利四世的后裔获得了萨克森公国的拥有权并一直保留至今。15世纪,萨克森公国包括迈森藩侯领地和图林根州伯爵领地。15世纪,最有权势的亲王是地理位置和历史均与德意志紧密相连的波希米亚的斯拉夫王国统治者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1253年,从父亲瓦茨拉夫一世手中,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继承了波希米亚王国。通过婚姻和外交,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增加了奥地利、施蒂里亚、卡林西亚和卡尔尼奥拉等领地,从而在德意志东南部占据了稳固地位。此外,还有三个较小的家族,虽然起初并不重要,也不属于贵族阶层,但这一时期在德意志中非常重要,其中两个家族在欧洲有史以来最强大的王朝中占据了重要地位。13世纪,卢森堡家族是西部边境附近一个小郡的领主;14世纪,卢森堡家族产生了四位皇帝。他们建立了让家族得以生存的领土政权。14世纪,只在士瓦本享有贵族盛名的哈布斯堡家族,在德意志东南部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且继承了卢森堡家族拥有的地位。13世纪,霍亨索伦家族统一了弗兰科尼亚的分散地区和纽伦堡子爵领地;15世纪,霍亨索伦家族获封勃兰登堡选帝侯。尽管霍亨索伦家族的权力增长比卢森堡家族和哈布斯堡家族缓慢,但其权力建立有可靠的根基,依靠的是能力和策略而非财富,最后也证明比其他家族更持久。

卢森堡家族纹章

霍亨索伦家族纹章

德意志领土上的众多王室贵族中,必然有数量众多的神圣罗马帝国直属教会封臣。教区占有德意志的大片土地,特别是莱茵河流域和主河道地区。在这些神职贵族中,权势显赫的是莱茵派大主教:美因茨、科隆特里尔。由于阶级利益和传统的关系,神职贵族和世俗贵族之间区分明显。皇帝非常支持这种等级区分政策,并以此来制衡神职贵族和世俗贵族。然而,13世纪中叶后,神职贵族和世俗贵族之间的区分就变得模糊了。皇帝和教皇之间的竞争虽然没有完全消失,但已不再是德意志关系中的主导因素。1305年到1376年,教皇居住区阿维尼翁的神职贵族在某种程度上疏远教皇,因而导致德意志的神职贵族和世俗贵族变得团结起来。神职贵族和世俗贵族联合起来最明显的目的是通过削弱中央权力来加强各自的独立,即所谓的“自由”。此外,王室贵族阶层之下的封臣,史称“骑士”,只能被迫依附于君主政体,以抵御王室贵族不断削弱皇权的危险。

除了王室贵族和骑士,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直属封臣体制—帝国城市。帝国城市之所以重要,一方面是它的经济富足;另一方面是几代帝王的政策倾斜,鼓励地方自治,并以此获取财政收入来源和制约其他王室贵族。德意志的帝国城市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奥格斯堡、纽伦堡、拉蒂斯邦等南部城市,它们位于从威尼斯共和国和热那亚共和国通往欧洲各地的重要商业通道上;第二类为波罗的海和德意志沿海的北部城市,它们在北欧东西之间的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布鲁日进行南北方商品交换。帝国城市的优势在于财富丰厚、城墙坚固;劣势在于各自孤立、相互妒忌。南方帝国城市从未克服这一劣势:为共同目标而结成的联盟从未持久过,因此结盟也就从未发挥过效果。北方帝国城市则相对团结,多与较落后的城邦联盟维持更持久、更直接的政治利益。捍卫波罗的海东西部国家的贸易特权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波罗的海周边商贸地与北方城镇结成半联邦形式联盟,以保护各城镇的商路免遭丹麦王国激进的斯堪的纳维亚人进攻,从而使汉萨同盟在很长时间成为北方强大的政治力量。然而,由于贸易路线的巨大变化和部分诸侯统治地位的日益上升,北方帝国城市最终从联盟中脱离出来。初期,德意志那些帝国城市的命运是未知的。然而,从当时来看,像纽伦堡和奥格斯堡等帝国城市获得的独立与权力,并不一定就逊于同时代离神圣罗马帝国皇权较远的直属领地:威尼斯共和国和佛罗伦萨共和国。

亨利六世

腓特烈二世

11世纪,德意志王权开始衰落,但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亨利六世和腓特烈二世的影响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兴。随着霍亨斯陶芬王朝的覆灭,神圣罗马帝国和德意志君主制政体衰落到极点。大空位时代,两个敌对国王—罗马人民的国王理查和卡斯蒂尔国王阿方索十世努力维持实质上冲突不断而名义上彼此忠诚的德意志现状,但两人均未真正统治过德意志。大空位时代,不但直属封臣享有完全独立的对外权力,而且帝国领地要么被诸侯吞并,要么被皇位继承者用来收买追随者而挥霍。这让旧的君主制政体不可能复兴,同时这带来的变化使德意志统一似乎遥不可及。当选的国王不得不放弃世袭领地,自力更生,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疲于奔波。由此可见,未来的国王想要获得尊重或服从,唯一的办法就是拥有领土权力,让自己变得强大。这种由世袭国王持续奉行的领土扩张政策,很可能逐渐促生了像法兰西王国那样的领土君主制。诸侯利用选举权来防止王位传给同一家族的继任成员,并且通过强加一些条件来确保自己的独立权。大空位时代后的一个世纪,由此造成的恶劣影响十分明显。每一个继任的国王都为自己建立家族,与其说是为了巩固君主制,倒不如说是为了壮大自己的家族。王位继任者越强大,在他的家族中就越危险,就越容易受到家族的反对。同样地,从罗马人民的国王鲁道夫一世开始,教皇的裙带关系导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都采取家族扩张政策。

鲁道夫一世

1272年,罗马人民的国王理查驾崩,追随者不得不考虑重新进行选举。与此同时,由于忌惮意大利安茹家族的权力过于强大,担心德意志的分裂会给法兰西王国从阿尔卑斯山脉北部侵略提供机会,教皇格列高利十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敦促德意志选举新的罗马人民的国王。然而,罗马人民的国王选举权早已落入少数人之手。早期的罗马人民的国王是由直属封臣选出,并在全体自由民大会上通过。渐渐地,自由民群众通过的形式消失了,直属封臣获得了绝对的提名权。之后,罗马人民的国王选举发展成由一些主要诸侯初步选择,再由其余诸侯贵族批准的模式。13世纪,有些诸侯不需要任何提名仪式就可以参与选举的想法出现。宗教迷信和习俗一致认为需要产生七位候选人,但异议众多。直到14世纪,在三位莱茵河选帝侯、普法尔茨伯爵和三位大主教的带领下才最终解决选举争端问题。要想获得诸侯的广泛支持,唯一的办法就是选一个不会引起诸侯恐慌和妒忌的资质平平的罗马人民的国王。通过霍亨索伦家族、纽伦堡伯爵腓特烈三世的努力,罗马人民的国王候选人落在了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冯·哈布斯堡身上。1273年10月24日,在亚琛,鲁道夫·冯·哈布斯堡当选罗马人民的国王,成为鲁道夫一世。霍亨索伦家族促成哈布斯堡家族成员当选罗马人民的国王,令人十分诧异。

教皇格列高利十世

鲁道夫·冯·哈布斯堡当选罗马人民的国王

路易二世

鲁道夫一世赢得王位并不容易,五十五岁时才因事业有成从士瓦本被召来继承德意志王位。鲁道夫一世有很多女儿,他利用联姻广罗追随者。在加冕典礼上,鲁道夫一世的女儿玛蒂尔德·冯·哈布斯堡嫁给了路易二世,另一个女儿阿格内斯·冯·哈布斯堡嫁给了萨克森公爵阿尔贝特二世。然而,这样的关系还不足以使鲁道夫一世的女婿成为忠诚的追随者。卡斯蒂尔国王阿方索十世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尽管没有实权,但他的自命不凡很容易成为不满者的借口。另一个更强大的对手是波希米亚国王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声称自己在选举中的发言权被忽视了,拒绝承认哈布斯堡的“平民伯爵”鲁道夫一世。在这种情况下,鲁道夫一世表现出的谨慎和远见为其赢得了赞誉,但他不可能恢复霍亨斯陶芬王朝的荣光。鲁道夫一世不能疏远教皇,也不能以恢复意大利为目标。鲁道夫一世必须满足于拥有德意志王权的现实,并且必须为王权找到领土根基。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鲁道夫一世在哈布斯堡家族中恢复士瓦本大公国,来实现一直追求的目标。然而,这会引起与女婿路易二世的争斗,因为路易二世声称自己是霍亨斯陶芬家族的继承人。鲁道夫一世不能冒这个险,于是将从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手中夺取德意志东南部封地的计划暂缓至大空位时代。在夺取封地之前,鲁道夫一世必须说服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的亲密盟友—教皇。通过霍亨索伦伯爵腓特烈五世,鲁道夫一世与教皇格列高利十世达成协议,确认此前意大利领土对教皇的所有让步,并承认教皇掌管那不勒斯、西西里岛的安茹王朝。1275年10月,在洛桑,鲁道夫一世与教皇格列高利十世会谈,进一步确认了协议中的条款。1280年3月,鲁道夫一世与那不勒斯国王查理一世签订协议。协议内容为:查理一世承认鲁道夫一世拥有普罗旺斯,鲁道夫一世同意将自己的女儿克莱门丝·冯·哈布斯堡嫁给那不勒斯国王查理一世的孙子查理·马特尔。因此,腓特烈二世终于放弃他的政策。为了确保在德意志施政不受干扰,鲁道夫一世把意大利的管理权交给了教皇格列高利十世和安茹家族。

克莱门丝·冯·哈布斯堡

查理·马特尔

与教皇格列高利十世结盟,鲁道夫一世变得十分强大,从而对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采取咄咄逼人的措施。因选举权遭到忽视,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拒绝承认鲁道夫一世当选罗马人民的国王,这激怒了德意志的诸侯。1274年到1275年,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多次受召解释自己占领奥地利、施蒂里亚、卡林西亚和卡尔尼奥拉的行为,并被要求放弃上述领地。1276年,鲁道夫一世召集了一支军队向奥地利进军,受到了反斯拉夫统治的德意志贵族的欢迎。维也纳被占领后,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感到抵抗无望。1276年11月21日,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与鲁道夫一世进行和谈。在保证波希米亚王国和摩拉维亚领地所有权的条件下,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从德意志各地撤出了。随后,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将女儿波希米亚的艾格尼丝嫁给鲁道夫一世的儿子奥地利公爵鲁道夫二世,让儿子瓦茨拉夫二世娶了鲁道夫一世的女儿哈布斯堡的尤迪特。至此,《维也纳条约》才进一步得到承认。鲁道夫一世对此欣喜若狂,很快就解散了军队。然而,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无意履行《维也纳条约》。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认为鲁道夫一世在多瑙河上建立强大的哈布斯堡王朝危害巨大,并以此游说德意志的诸侯,最终赢得诸侯的支持。于是,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的支持力量越来越大,于1278年再次向鲁道夫一世发动战争。1276年,教皇格列高利十世去世。鲁道夫一世失去与教皇协议获得的所有优势。美因茨和科隆两位大主教转而反对鲁道夫一世;路易二世也始终保持中立;1276年,鲁道夫一世曾通过政治联姻而赢得拥护的下巴伐利亚公爵亨利十三世也开始公开支持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勃兰登堡阿斯坎尼家族的藩侯也站在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一边。1276年,那支威武的军队早已不见,肯主动帮助鲁道夫一世的只剩下霍亨索伦伯爵腓特烈五世和巴塞尔主教。然而,由于匈牙利国王拉斯洛四世的联盟及奥地利和施蒂里亚贵族的支持,天平又向有利于鲁道夫一世的方向倾斜。马希费尔德战役中,霍亨索伦伯爵腓特烈五世麾下全副武装骑兵的冲锋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胜负。1278年8月26日,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在战场上阵亡。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的驾崩意味着鲁道夫一世的胜利。1278年10月,波希米亚年轻的国王瓦茨拉夫二世的监护人勃兰登堡藩侯奥托五世与鲁道夫一世通过谈判达成协议,重申了1276年关于奥地利各省割让及哈布斯堡家族和波希米亚王室双重联姻的约定。1282年12月,鲁道夫一世正式将奥地利、施蒂里亚和卡尔尼奥拉分封给两个儿子阿尔布雷希特一世[2]和鲁道夫二世,将卡林西亚公国分封给蒂罗尔伯爵迈因哈德二世。迈因哈德二世又将自己的女儿卡林西亚的伊丽莎白嫁给了阿尔布雷希特一世。

奥地利公爵鲁道夫二世迎娶波希米亚的艾格尼丝

马希费尔德战役

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在战场上阵亡

阿尔布雷希特一世

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建立是德意志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是鲁道夫一世统治时期的伟大成就,也是他最后的卓越功绩。鲁道夫一世晚年致力于加强德意志的君主集权制,但基本上徒劳无功。鲁道夫一世颁布了一系列通过限制私人战争来确保公共和平的法令,得到了城镇市民和小贵族的赞赏。然而,由于国内缺乏有效的司法和监督制度,这些法令形同虚设。未经王室同意严禁建立新郡的法令,虽表明鲁道夫一世政府的总体目标,但只不过是一纸空文。鲁道夫一世在当选时曾发誓要收复失去的德意志领地,但实际上这是一项力所不及的任务。昔日拥护鲁道夫一世的城镇市民也因反对鲁道夫一世通过征税来增加德意志财政收入的做法而逐渐疏远鲁道夫一世。此外,大量腓特烈二世的抗议者的出现使鲁道夫一世政府与前任政府形成了鲜明对比。前任德意志政府从意大利攫取了大量财富,从而豁免臣民的赋税。更严重的是,选民坚决拒绝选择鲁道夫一世的儿子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作为王位继承人。这是鲁道夫一世晚年迫切想要实现的目标,但1291年7月15日,七十三岁的鲁道夫一世驾崩时这一目标也未能实现。鲁道夫一世如果生活在两个世纪前,那么可能会跻身于德意志伟大君主之列。事实上,作为哈布斯堡王朝的缔造者,鲁道夫一世被永远铭记。

选帝侯之所以反对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继承王位,主要是因为他的领地过于广袤,包括了从他父亲鲁道夫一世那里继承来的德意志东部及士瓦本。换句话说,与1273年选举鲁道夫一世的动机一样,选帝侯想寻找一个比鲁道夫一世更谦逊的继任者。1292年5月5日,美因茨大主教格哈德二世·冯·埃普斯坦大力举荐另一位“贫穷的伯爵”—拿骚伯爵阿道夫。拿骚伯爵阿道夫通过承诺各种好处来拉选票,而这些承诺只能通过典当帝国领土上为数不多的残余财富来实现。然而,拿骚伯爵阿道夫的野心远大于他的实力,且无意成为选帝侯的傀儡。1292年7月1日,刚在亚琛加冕为王,阿道夫一世就率领军队攻打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强迫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俯首称臣,并放弃从鲁道夫一世那里继承来的皇家荣誉。为了镇压大贵族,阿道夫一世开始安抚城镇领主和小贵族。阿道夫一世抓住迈森侯爵腓特烈一世去世的天赐良机,立即宣布腓特烈一世生前所有领地是无主封地,并准备像鲁道夫一世在多瑙河上做的那样,在无主封地上建立一个世袭公国。除此之外,阿道夫一世对法兰西王国采取的外交态度更值得注意。

阿尔勒王国,由上勃艮第国王鲁道夫一世建立,后经上勃艮第国王鲁道夫二世扩大。1032年,阿尔勒国王鲁道夫三世驾崩后,阿尔勒王国落入罗马人民的国王康拉德二世之手。从此,与德意志、意大利的统治者选举一样,阿尔勒王位曾经也通过选举由当选的罗马人民的国王继承。然而,随着德意志君主制的衰落,勃艮第至高无上的王权变得越来越名不副实。许多统治者完全忽视阿尔勒王位的加冕仪式。勃艮第王国也分裂成几个准独立的省,主要有:勃艮第自由县弗朗什-孔泰、萨伏依、多菲内、里昂和普罗旺斯。这些省虽然理论上是帝国采邑,但受到法兰西王国的步步侵吞。与所有前任国王相比,法兰西国王腓力四世更大胆、更公开地奉行领土侵吞政策。阿道夫一世以捍卫神圣罗马帝国统一者的身份不断壮大自己,并在1294年与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缔结条约。两位统治者在条约中约定:只有腓力四世让出夺取的领土,他们才会放下武器。然而,随后的战争充分地暴露出德意志军事无能的现状。德意志诸侯并不关心边境省,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独立。1298年,腓力四世与教皇博尼法斯八世进行和平谈判。此时,腓力四世掀起反对阿道夫一世的浪潮轻而易举。因此,腓力四世并没有答应阿道夫一世与爱德华一世的领土退还要求。

阿道夫一世(www.xing528.com)

阿道夫一世与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缔结条约

选帝侯和大贵族对阿道夫一世联合平民贵族和城镇领主、图林根州的短暂胜利始终保持警惕。为了压制阿道夫一世,诸侯求助于曾经反对过的奥地利公爵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此时,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已与波希米亚国王瓦茨拉夫二世结成亲密联盟,也同腓力四世保持着友好关系。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正急于夺回父亲鲁道夫一世的王位。1298年5月1日,美因茨大主教格哈德二世·冯·埃普斯坦召集诸侯在法兰克福开会。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也带领了一支军队参加会议。阿道夫一世获知情况后,从落魄的贵族支持者中召集军队,准备截击阿尔布雷希特一世。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向南挺进,完美地绕过了阿道夫一世,并且成功联系上美因茨大主教格哈德二世·冯·埃普斯坦。会议地点也随之转移到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居住的地方。1298年6月23日,选举人正式宣布阿道夫一世下台。然而,参会的勃兰登堡藩侯阿尔布雷希特一世选举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为王这一提议并没有得到支持。1298年7月2日,在格尔海姆附近,阿道夫一世负隅抵抗时,从马上被击下杀死。阿道夫一世对德意志的统治虽然短暂,但值得称赞。不过,阿道夫一世的势力太弱小,无法抗衡诸侯联盟。侵吞图林根州和迈森的计划,也随着阿道夫一世的驾崩一同毁灭。随后,韦廷家族收复了阿道夫一世的领地。

阿道夫一世从马上被击下杀死

在赢得选举人的支持后,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成为填补王位空缺的不二人选。不过,诸侯很快意识到,之前的反对是明智的。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沿袭父亲鲁道夫一世的政策,并且精力更加充沛,军事能力更强。如果没有遭遇暗杀,过早地中断事业,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可能会为哈布斯堡家族和德意志君主制做出巨大贡献。仅仅十年的统治,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就创造了很多壮举。历史上,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以残忍著称,这主要是由于他严肃的表情和举止,以及失去了一只眼睛。此外,瑞士人中还流传着许多关于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的寓言故事。

教皇博尼法斯八世

腓力四世

奥地利公爵鲁道夫一世

埃诺伯爵约翰二世

与教皇博尼法斯八世发生争执后,腓力四世放弃了与阿道夫一世达成的防御勃艮第王国的边境协议。为了迫使教皇博尼法斯八世承认自己的王位,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与腓力四世缔结条约。1299年12月,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与腓力四世进行了一次私人会谈。会谈中,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缔结了法兰西的布兰奇与长子奥地利公爵鲁道夫一世的婚约。政治上,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支持城镇领主,反对王室贵族。阿尔布雷希特一世颁布法令,废除了自1250年腓特烈二世驾崩后对莱茵河征收的所有通行费,这更加激怒了诸侯。1299年10月,统治荷兰和西兰岛的荷兰伯爵约翰一世去世。阿尔布雷希特一世趁机宣布这些省是无主封地,但遭到埃诺伯爵约翰二世的反对。因为埃诺伯爵约翰二世认为自己有权通过母亲荷兰的阿德莱德来继承这些领地。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侵吞荷兰和西兰岛的计划最终失败。阿韦斯奈斯家族成功地将荷兰和西兰岛加入埃诺家族封地范围。阿尔布雷希特一世视察德意志西北地区时,莱茵派大主教和帕拉廷选帝侯因失去通行费而恼羞成怒,趁机组成了一个联盟来反对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然而,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并不像阿道夫一世那样孤立无援,在城镇领主的鼎力支持和法兰西王国的全力帮助下,阿尔布雷希特一世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不仅废除通行费,还迫使莱茵派大主教和帕拉廷选帝侯承认城镇领主拥有授予城外郊区居民公民特权和豁免权等权力。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三世以来,能像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在1301年和1302年的战役中那样,成功挟制王室贵族的罗马人民的国王寥寥无几。

匈牙利国王安德鲁三世

下巴伐利亚公爵奥托三世

匈牙利国王查理一世

以后的几年里,阿尔布雷希特一世集中精力处理德意志东部地区事务。匈牙利国王安德鲁三世是阿帕德王朝最后一位男性继承人,他驾崩后,匈牙利王位无人继承。当时,有两位候选人—下巴伐利亚公爵奥托三世和那不勒斯国王卡洛二世的孙子匈牙利国王查理一世,他们都是王室女性成员的后裔。然而,马扎尔人的贵族越过这两位候选人,把王位送给了瓦茨拉夫二世。瓦茨拉夫二世为了自己儿子的将来接受了王位。这样的权力交接严重损害了作为罗马人民的国王和奥地利公爵的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的利益。由于厌恶巴伐利亚南部的维特尔斯巴赫家族,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毫不犹豫地支持1302年与教皇博尼法斯八世曾支持过的候选人,即自己妹妹克莱门丝·冯·哈布斯堡的儿子匈牙利国王查理一世。

波希米亚的亨利

有一段时间,波希米亚王国非常强大。1305年6月,瓦茨拉夫二世驾崩后,匈牙利国内对年轻国王的行为日益不满,查理一世乘机得到王位,尽管得到的王位在一段时间内遭到下巴伐利亚公爵奥托三世的质疑。1306年8月,波希米亚年轻的国王瓦茨拉夫三世遭谋杀,致使波希米亚王位空置。已故国王瓦茨拉夫三世的妹妹波希米亚的安妮曾嫁给波希米亚的亨利,也就是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妻子卡林西亚的伊丽莎白的弟弟。尽管有这样的关系,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仍然宣布这个王国是无主封地,将其封给了长子奥地利公爵鲁道夫一世。通过勒索或贿赂波希米亚贵族,这次分封获得成功,同时达成一项协议:如果奥地利公爵鲁道夫一世驾崩后无子,那么他的兄弟可继承分封,从而确保了哈布斯堡家族永久地拥有波希米亚王国。波希米亚领土加上奥地利领土,使哈布斯堡家族在德意志的东部边境叱咤风云,这是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最了不起的功绩。如果这次领地受封是永久性的,那么在哈布斯堡家族的历史上,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的统治就会像他父亲鲁道夫一世一样重要。然而,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的晚年不得志,继续父亲鲁道夫一世对迈森和图林根州所有权的尝试,遭到了韦廷伯爵腓特烈三世的反对。1307年5月31日,在卢卡战役中,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率领的皇家军队被迈森藩侯腓特烈一世击败。1307年7月4日,波希米亚年轻的国王鲁道夫一世突然驾崩。厌倦了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波希米亚人,不顾奥地利公爵鲁道夫一世当选时的协议,把王位拱手让给了波希米亚的亨利。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曾入侵过波希米亚王国,准备再次入侵时,1308年5月1日被侄子[3]约翰·帕里西达谋杀了。

阿尔布雷希特一世被杀

约翰·帕里西达是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弟弟鲁道夫二世和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女儿阿格尼丝的儿子,因竞选波希米亚国王,继承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地遭到叔父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的打压而不满。因此,暗杀叔父阿尔布雷希特一世虽仅仅是约翰·帕里西达个人的愤怒,但更像是一个更深层次的政治阴谋。如果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活得久一点,很可能会支持儿子奥地利公爵腓特烈三世成为波希米亚国王,最终水到渠成地让奥地利公爵腓特烈三世当选罗马人民的国王。这样,哈布斯堡王朝可能会在德意志建立一个有领土主权的君主政体,卢森堡家族也就不会从默默无闻中崛起。有人抱怨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没有在意大利推行帝国主义主张,这是有道理的。由于缺乏政治敏锐性,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未清醒认识到与意大利结盟会严重损害德意志的利益。更苛刻的指责是,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未能抵抗法兰西王国的入侵。尽管当时匈牙利国王查理一世的候选人资格遭到腓力四世的反对,阿尔布雷希特一世还是帮助安茹家族获得了除那不勒斯之外的匈牙利王位。可以肯定的是,从长远来看,共同利益终将把安茹家族和卡佩家族联合起来。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没有反对教皇官邸从罗马迁往阿维尼翁,也并未察觉到克莱门特五世在莱茵大主教辖区内安插了大量的法兰西虔诚信徒。这些显然对德意志不利。

奥地利公爵腓特烈三世

克莱门特五世

瓦卢瓦的查理

正是由于这些变化,在1308年海因里希七世的选举中,法兰西王国的影响力异常突出,强大到足以排挤掉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的继承人奥地利公爵腓特烈三世。腓力四世的弟弟瓦卢瓦的查理,作为候选人得到教皇的公开支持。尽管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世俗诸侯不应支持哈布斯堡家族,但他们足够强大,以至于不惜牺牲德意志利益来抵抗教会方面的压力。在这一紧要关头,1307年任命的特里尔大主教鲍德温·冯·卢森堡建议选择自己的哥哥卢森堡伯爵海因里希作为折中之法。卢森堡伯爵海因里希是林堡的瓦尔兰四世的后裔。1214年,通过婚姻,瓦尔兰四世获得了卢森堡领地。卢森堡伯爵海因里希的领土太小,不足以引起德意志的注意。法兰西王国与爱德华一世战争期间,卢森堡伯爵海因里希为法兰西王国训练士兵和服兵役,从而与法兰西王国建立了友好关系。由于再无其他候选人,1308年10月28日,卢森堡伯爵海因里希在没有任何人反对的情况下当选罗马人民的国王,成为海因里希七世。哈布斯堡家族意识到有必要承认海因里希七世当选罗马人民的国王,但条件是海因里希七世必须承认自己的家族封地。

海因里希七世的个人事业,更应属于意大利历史而非德意志历史,这将在下一章讨论。从一开始,海因里希七世似乎把德意志视为外国,放弃了前任罗马人民的国王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的政策,转而领导保王派,疯狂地梦想着复兴霍亨斯陶芬家族在意大利的王权。1310年,海因里希七世开始南下远征,但除了远征产生的深远影响几乎没有什么收获。海因里希七世再没有回到德意志,但离开德意志之前采取的一些措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讨好诸侯,1310年,海因里希七世收回了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收买各城镇领主时授予的特权,恢复了莱茵河诸侯的通行费。1310年,海因里希七世获得了一笔巨额财富。1312年6月29日,海因里希七世撤销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之子奥地利公爵腓特烈三世的罗马代理王位,以此安抚诸侯。

海因里希七世

波希米亚人对波希米亚的亨利发动叛乱,并把王冠送给了海因里希七世的儿子卢森堡伯爵约翰,条件是卢森堡伯爵约翰必须娶瓦茨拉夫二世的女儿波希米亚的伊丽莎白。海因里希七世欣然接受了这个条件,让美因茨大主教彼得·冯·阿斯佩尔特辅佐儿子卢森堡伯爵约翰。与那异想天开的宏图伟业相比,海因里希七世对家族利益漠不关心,也并未因这桩婚姻而推迟进军意大利的计划。幸运的是,波希米亚王位这项事业不需要海因里希七世的参与。把波希米亚的亨利驱逐出境后,卢森堡伯爵约翰稳稳地坐上了波希米亚王位。

1313年8月24日,在锡耶纳,海因里希七世驾崩,他的意大利远征宣告结束。远征期间,海因里希七世完全无暇顾及法兰西王国占领德意志的企图。德意志诸侯也处于完全独立状态,这为腓力四世得以继续侵略而不受谴责创造了条件。1310年,利用大主教和里昂市民之间的争端,腓力四世派遣法兰西军队进入里昂。1312年,腓力四世被迫签订条约承认法兰西王国的宗主国地位。

从1273年大空位时代结束到1313年的四十年,四位罗马人民的国王恢复了德意志王权,每个人都表现出卓越的能力。这方面成就最大的人是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但他英年早逝,其继任者痴迷于复兴普世帝国的美梦,使一切变得毫无意义。德意志因没有世袭制度,而不可能寻求有效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和压制诸侯的独立。1313年的德意志与1273年时一样,只是松散的公国集团。然而,其邻国英格兰和法兰西分别在爱德华一世和腓力四世的有力统治下,一直是完整、强大的国家政体。当然,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德意志并未受到其分裂最严重后果的影响,主要是英法因利益之争而引发了百年战争。

不过,把这四十年历史仅仅看作艰苦卓绝努力告以失败的编年史是具有误导性的。德意志的分裂虽削弱了它的民族性,但给了地方区域发展以更大的空间和多样性。从这一时期开始,我们可以追溯卢森堡和哈布斯堡两个充满活力家族的崛起。为此,我们还必须找寻瑞士邦联的起源(见第7章),了解汉萨同盟的兴起(见第18章)及掌握条顿骑士团(见第19章)建立普鲁士强国的来龙去脉。为了理解德意志的发展为何不同于其他同时代国家,研究其君主制体制的命运起伏是非常必要的。需要注意的是,研究德意志历史,重点应放在其政治组织数量的剧烈增长上,而非中央集权效力的下降上。

【注释】

[1]843年,根据《凡尔登条约》,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日耳曼人路易分得东法兰克王国。此后,东法兰克王国演变为中世纪时期的德意志,其统治者称罗马人民的国王。—译者注

[2]1303年,虽然教皇博尼法斯八世承认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但他从未加冕。—译者注

[3]约翰·帕里西达的父亲是奥地利公爵鲁道夫二世,鲁道夫二世是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的弟弟,所以约翰·帕里西达是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的侄子。—译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