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徽商与西商早期到达扬州的文献反映及局限性

徽商与西商早期到达扬州的文献反映及局限性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山西、陕西、徽州商人到扬州地区经商,自然是早在明代以前,不过本文所说的西商、徽商是指在政府监督下以经营盐业为主体的商人,这却是明代以来的事。从表6可知,明初就有徽商到扬州,但那很难说是盐商,而明中叶起就有不少盐商了。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可能就因为过分小心,就遗漏了不少史实。乾隆的扬州府志,审慎精到,然不无遗珠之憾,致使山陕徽州赴扬经商及移民的资料有了不应有的欠缺。

徽商与西商早期到达扬州的文献反映及局限性

山西、陕西、徽州商人到扬州地区经商,自然是早在明代以前,不过本文所说的西商、徽商是指在政府监督下以经营盐业为主体的商人,这却是明代以来的事。从表6可知,明初就有徽商到扬州,但那很难说是盐商,而明中叶起就有不少盐商了。表5中陕西籍的黄谏、茂彪、曹英,山西籍的张颐、季春等人都中式在15世纪50年代前后,可知他们的先人应当在这以前到达两淮经商,成了扬州人的一些商人子弟科举中式,表明商人就不是极少数,而会有一批了。这是我们的推论,相信是符合实际的,但毕竟证据不足,所以不满意于文献的搜求。

前面六个图表中,有四个是属于科举仕宦人物的,在新移民中,如果本人不是官员流落在异乡,一般成分的工商业者,不仅本身不会成为科举出仕者,第二代也很难做到,而会在第三代、第四代开始,或以后有了可能。另外,两个表中的人物,特别是仪征人表,所列颇有非科举仕宦的,然而他们也很难是第一代移民,因为要在地方史志中取得一席之地,得有异样行动,作为平民百姓,只能是有官方和社会所推崇的孝义行为,诸如在地方上有重大义举,非有较大财力的人做不到,而这是新移民所难于胜任的。因此,不论是哪一种情况,我们在表里所能见到的人物,所标志的时间,综合来看,在那个时间里,这个人的家庭或家族已经在扬州生活一个时期了,而不是这时才开始的,换句话说,他的先人要比他早到扬州若干年。由此可知,明代中期,图表所示人物不多,远未真实地反映当时实况:要比实际到达的盐商少一些,或者少得很多,这是不如人意的另一个方面。(www.xing528.com)

笔者所利用的文献,大多产生在乾嘉时期,又多系地方史志,众所周知,此时盛行考据学,人们著书立说,提倡言必有据,要经得起考证,新移民的事,口碑多而文献少,著书人为慎重起见,对传说和某些文字记载就不敢使用。地方修志,有一些禁忌,害怕把别的地区的人和事写到本地志书里,让其他地方的人笑话,如若将外地名人写进来,为本地增光,岂不惹出“借才”之讥,在考据学流行时,这种顾虑更多。这种严肃认真的治学精神,提高了著作质量,但如果实行不善,也会有负面效应,至少是遗漏史实。笔者所利用的嘉庆江都县续志·凡例》,有意识地规定:“邑虽分甘泉,其人物彼此互入,不能划然,凡已见续甘志者不复复出,至近而仪征,远而歙县,且自乾隆三十年以前未裁商籍,又多山陕流寓,实隶本邑,并非借才。”[8]特别交代本县人物与甘泉、仪征、歙县、山西、陕西人的某种不可分割的联系,因而有关系的就要写进来,请外地人不要以为是乱拉人,借才沾光。看来,他们的担心并非是多余的,因为当地移民多,籍属关系复杂,弄不清楚,就会让人看笑话。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可能就因为过分小心,就遗漏了不少史实。据乾隆《江都县志》卷12《选举》记载,1526年中式的山西籍蒋应奎,[9]1532年中式的陕西榆林籍何诚,[10]1658年中式的山西籍高晫,[11]1700年中式的陕西籍梁棠荫和山西大同籍李梦昺,[12]1703年中式的歙县籍吴蔚起,[13]1746年中式的山西籍史宏义,[14]1709年中式的大同籍李同声、歙县籍程喈,[15]均不见于嘉庆扬州府志,对其中的某些人,府志特意作出不载的说明,如康熙庚辰榜下注云:“案:旧志有江都人李梦昺、李珍、梁棠荫三人,考题名碑录,梦昺山西人,棠荫陕西人,故俱不录。”[16]其实这三人在嘉庆《两淮盐法志》里有著录,笔者也将他们移植在表六中了,嘉庆府志是没有下功夫考证他们的居地和籍贯,因他们回原籍应试,以为他们与扬州没有关系,怕写出来被人讪笑,精神可嘉,而漏载是事实。又如康熙癸巳榜,府志有按语云:“旧志有江都人程崟、景考祥,考题名碑录,崟,歙县人;考祥,河南人,故皆不录。”[17]程崟是歙县籍的扬州人,应当记录在府志里。乾隆的扬州府志,审慎精到,然不无遗珠之憾,致使山陕徽州赴扬经商及移民的资料有了不应有的欠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