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人到扬州经商及定居的情况,以及在扬州的外来商人中的地位,已有一些著述提出予人启发的见解,如王廷元等在《徽州商帮》文中同意陈去病的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的说法,认为在扬州的山西、陕西、徽州的商人中,到明朝嘉靖、万历时期,山陕商人已“不得不屈居于徽商之下”[2]。田培栋不约而同地持有类似观点,在《陕西商帮》论文中说,明中叶以后,山陕商人经营淮盐,“保持了相当的经济实力,大约仅次于徽商”[3]。徽商在扬州的地位究竟如何,笔者尚难深入论及,不过想做点基础工作:了解徽州人落脚扬州的情形。笔者对这方面的资料,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所掌握的多属在扬州寄居、入籍或占籍而获取科举功名的徽州人的情况,最早移居的商人材料相当贫乏,这种不理想状况,迫使笔者拟先作有关,或者说主要是功名拥有者的六个统计图表,然后有所归纳分析。
江都是扬州首县,雍正年间将它一分为二,析出甘泉,均为首县。然而乾隆以前的江都人的文献资料,是不可能准确区分出江都、甘泉二县的,故这里依据乾嘉时期的图书,制作《徽州祖籍江都人功名、善举表》,反映生活在江都、甘泉二县的原籍徽州人及其后裔的科举状况。所据的载籍是乾隆《江都县志》卷12《选举》、嘉庆《江都县续志》卷4《选举》和《光绪江都县续志》卷4《选举》,版本均是台北成文出版社“中国方志丛书”本,分别是华中地方第383号、第394号、第26号,下述资料仅注某书某册某页。
表1 徽州祖籍江都人功名、善举表
两淮盐政设于扬州,其下属机构淮南监掣同知署、批验所设在仪征,徽州来两淮的盐商,有的到仪征贸易,有的先到扬州或其他地方,转而至仪征,或者家住扬州,而占籍仪征,因使该地有不少祖籍徽州人,今据道光《仪征县志》卷9《舆地》,卷12《食货·户口》,卷15《食货·盐法》,卷31、36、37、38、42《人物》,卷46《祥异》,制作《祖籍徽州人侨寓、入籍仪征表》。
表2 祖籍徽州人侨寓、入籍仪征表
此表曾载于《清代仪征人才的兴起及原因》一文,鉴于本文的需要,转录于此。当然,就笔者所知,徽州人入籍或定居于仪征的,远不止表上的那一些,如李怀阳,生活于明末清初,入籍仪征。[4]再如江煜、程鸣等人,均占籍仪征,而居住江都。[5]因资料不是出于仪征县志,而未列入表内。
嘉庆《两淮盐法志》卷49《仕宦表》记录扬州人的史事,其有关居住扬州的徽州仕宦者的情形,制表于下。
表3 徽州祖籍扬州人仕宦表(www.xing528.com)
徽州人到扬州经商,逐渐人口繁殖,加之赴扬时,有的是族人同行,或陆续到来,这样,过了若干时间,就在扬州形成新的家族,有的颇有活力,发展成为大族、望族。扬州人李斗“强识博闻”[6],“以目之所见,耳之所闻,上之贤士大夫流风余韵,下之琐细猥亵之事,诙谐俚俗之谈”,于乾隆末年著成《扬州画舫录》。[7]这是一部关于扬州史的笔记体专著,尤详于作者的时代,对生活于扬州的徽州人、原徽州籍人多所记录,笔者利用它的资料,编制一表。这里先要说明的是,表中所谓的第一代、第二代,不一定是移居扬州的第一代、二代,可能是后几代,笔者仅就《扬州画舫录》所提供的资料获知该家族世代关系,姑名之某代而已。
表4 祖籍徽州的扬州人家族举例图表
在扬州经营盐业的有许多外省人,而以晋、陕、徽州为多,前两者被人称作“西商”,西商、徽商各有何种地位?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39《选举志》和同治《续纂扬州府志》卷7《选举志》,记叙本地及寄居学子的科举简况,可作某种分析的资料,因作区分籍贯的《在扬州的秦晋徽人分籍科举统计表》。所使用的这两部府志,均为台北“中国方志丛书”本,分别是华中地方第145号、第2号,表内的注释,以“甲”代表进士,“乙”表示举人,a表示嘉庆志,b表示同治志,阿拉伯数字表示页码。
表5 在扬州的秦晋徽人分籍科举统计表
嘉庆《两淮盐法志》提供的资料,涵盖两淮地区史事,而非扬州府志那样只是扬州地区的,兹据其卷47、48《科第表》材料(同治九年扬州书局版),再为制作一个统计表。
表6 在两淮的秦晋徽人科举职官统计表
上列六表并不能理想地说明徽州人扬州经商及移徙的情形,但是笔者就此产生下述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