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贤媛擅长吟诗作赋,与夫婿拈韵赋诗,联句唱和,作画题词,情趣相投,共相切磋,为夫妻生活增添无限的乐趣,透出他们的恩爱,家庭的和睦,还可以把其他烦恼置之度外。
同甘共苦,共度平常生活,享受人生乐趣。歙县人曹淑英,诗作为汪启淑《撷芳集》收进,当为乾隆或康雍间人,丈夫程怡堂。他们生活不富裕,然能自得其乐,且看她的《秋夜偕夫子小饮》:“灏气宵来爽,明河耿欲流。有怀常不寐,薄酒暂消愁。砧响千家月,虫鸣四壁秋。家贫为妇易,斗酒几曾谋。”[89]秋天的夜晚,夫妇坐在天井中对酌,享受爽人的徐徐来风,听着四面传来的虫鸣,仰视星河的移动与消失,如此惬意,多少忧愁都化解了。明清之际的吴绮(字园次)、黄之柔夫妇,在清朝与南明征战江南之际,在吴绮被罢官贫窘之日,黄之柔“独与园次以诗篇相慰劳”,更赢得吴绮的尊重,因黄姓郡望为江夏,吴绮亲密地称她为“江夏君”;在自身罢官之际,给黄之柔书信显出达观风趣的情绪,以免黄之柔过分担忧:“青山十亩,笑辞鹿鹿之尘;红烛三更,醉听鸟鸟之曲。”[90]乾隆间歙县人凌结绿,夫君方成垣家贫苦读,功名方面不见成效,作《赠外》诗劝解:“且莫愁多叹索居,古今穷达竟何如。梅花瘦彻犹冰雪,窗外亭亭伴读书。”[91]不必泄气,就是发达了又怎么样,做人要像梅花那样品格高洁。汪是《病中送郎北上》,祝愿夫婿吴之追求前程莫停留:“愿君勉行迈,莫为儿女情。慨念堂上人,努力恐后时。”[92]歙县人张茝贞,丈夫咸丰二年(1852)举人、候选知府鲍瑞俊,共同生活二十多年,其间经历丈夫罢官困境,妻子安慰夫婿,二人共吟《题家藏石谷画卷与桐舟外子同作》:“春雨满山绿,杏花红半村。酒家何处住,帘影竹篱门。”夫人在光绪初年作《春游》:“细雨微微燕啄泥,菜花满地蝶参差。村歌一片前山起,又是收茶谷雨时。”闲情逸致,溢于字面。夫著《琴秋阁集》,妇作《桐华舸诗抄》,夫说这是他们精神寄托的所在:“借以消遣,或雪窗,或夜月,一篝相对,吟哦之声,往往达旦未已,未必非人生之一乐也。”[93]有了寄兴方式,把愁云一扫而光,不就是人生乐事吗!苏州人邵齐芝,与休宁人吴蔚光婚配,夫婿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庶吉士,散馆即归里,以藏书、著述为乐。
夫教妇学,共同吟诗作画。方婉仪、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夫妇学律联句“草长门荒烦燕剪(罗聘),花香窗隔度蜂针(方婉仪)。”夫人家学之外,绘画得夫婿罗聘指点,原来罗聘作画时,方婉仪聚精会神地观察,如作《观夫子两峰效唐人墨竹》,得知丈夫怎样汲取唐人诗画精髓。她边学习边评点,是以罗聘说夫人“观余画寒天梅竹,从砚旁指画,颇通逸趣,一支半叶,便能点染墨池,有出尘之想”。学而后工,方婉仪诗书画皆成上品,所以名家杭世骏评论:“亲见夫人擅三绝,居然不栉一书生。”赞扬罗氏夫妇比肩立于诗画界:“诗参三昧画通神,玉雪罗郎迥绝尘。不是月泉吟社客,如何修到比肩人。”[94]休宁人曹贞秀(1762—1822),侨寓苏州,二十三岁出嫁华亭教谕王芑孙,唯好读书写诗,家境不好,“困苦中日不暇给”,遂少写作。夫婿诗书均出名,不时有人来求字,亦必求夫人墨宝。二人一同研讨书法,曹贞秀诗记叙其事:“绿窗小坐试焚香,楷法同参把玩长。爱好未能真个好,错教人怨十三行。”[95]休宁人范淑钟尊称丈夫为佳婿、老师,接受指教,吟成诗篇;一同弹琴下棋,生活乐陶陶。这种情形,在《夫子有作率尔奉答》之二尽情表达出来:“乘龙佳婿即吾师,香璧檀心手自持。绣罢花前教旧什,吟成蕉上写诗篇。筝闲金雁慵移柱,枰冷文犀罢赌棋。只欲冥搜佳句得,粉脂丛里占芳蕤。”[96](www.xing528.com)
夫妇相同情趣的唱和。歙县人张尚玉,嘉庆间贡生吴景潮妻,工诗善琴。南宋官员谢枋得誓死不仕元朝,与文天祥齐名,遗物乐器,后人宝贵之曰“谢琴”,为吴景潮得到,乃遍请名家题咏,著成《谢琴诗钞》,夫妻为琴瑟之友,夫人作《和夫子韵题〈谢琴联吟〉并序》:“惜无班艳之才,共斗尖叉之韵。”“漫说杭州与汴州,凤笙龙管早知休。臣心尚谱乌啼夜,国事全乖雁唳秋。崖海茫茫东向泪,燕山黯黯北征愁。曹娥江上午轻奏,自有残碑立岸头。”[97]看来他们夫妇不仅懂琴,对谢琴的钟情,更是对仁人志士、对南宋的灭亡寄予同情。歙县人侨居江都的吴正肃,丈夫黄履岳,所作《灯下看白菊和外韵》:“傲乃成真骨,香能惬素心。亭亭清白影,相对坐更深。”她第二次游平山堂后,赋诗《夏日泛舟平山堂赋呈夫子》:“昔年纵目思慈训,此日凄怀失义方。(余归君家廿余年,未尝游湖,惟翠华三幸日,侍奉先姑,曾一游历焉。)隐隐山光横翠黛,田田荷叶拥红妆。归来赖有消愁法,儿女灯前絮语长。”[98]在唱和中,道出家庭和睦的乐趣及做清白有骨气之人的心愿。黄卷、吴元书(字袖池)夫妇某年返回住处江山县,黄卷欣喜在七夕之日携手同行,赋诗《七夕偕袖池返须江》:“七月七日小舟迎,一种离思付绿醽。不信渡河今夜事,篷窗携手看双星。”[99]
总之,徽州贤媛中不少人与夫婿婚姻美满,志同道合,接受吟诗、绘画指教,共同创作,追求艺术的完美;甘苦与共,互相慰藉,弥补官场的失意,经济的困窘,享受生活乐趣。吟诗抒情与解忧成为她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