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才女到夫家,处理好与婆母以及小姑关系最重要,像前述夏玉珍遇到婆母汪嫈是非常幸运的,汪嫈似乎对儿媳妇功要求不高,才让她有精力去读书学习写诗,告诉她:“羡煞神仙福地居,张华博物有谁如。嫏嬛二字形从女,闺阁如何不读书。”[84]夏玉珍遂有感谢的和诗。一般而言,新妇进门,总是观察婆婆颜色,小心谨慎,怕说错话,作错事。歙县人吴绣砚从做儿媳到做婆婆,处事细心周到,丈夫太学生洪琰,是巨富大家庭,所谓“故巨族,阖门百口,钟鸣鼎食”之家,翁姑治家颇严,每天早晨,子妇请问起居,吴绣砚听到公婆房门响声,立即进屋请安,常常走在妯娌的前头,但是不逞能,和家人谦俭相处,使得全家“雍雍如也”,妯娌们莫不赞扬她是读书人家女子,懂得礼仪。及至翁姑去世,她治丧尽哀,对宾客尽礼,众人满意。吴绣砚三个儿子都是进士,世人誉为一门“三珠”,二子洪榜的妻子歙县人汪玉英,是汪启淑女儿,在娘家撰有《吟香榭初稿》,到洪家后写出《瑞芝堂诗抄》,生子方回,是“能教子”者。吴绣砚撰著《蕙棂小草》,不时带领全家赋诗作乐:“遇花晨月夕,家庭角韵,极天伦之乐”,为人称羡。[85]吴绣砚家的婆媳关系显然是和美的。
歙县人何佩珠的与婆母相处经过苦恼的磨合而成功。她的公公张某在天津做官,何佩珠婚后即与丈夫一起随同翁姑到任所,不知婆婆的脾气,侍候不称其心,可能还给脸色看,心情抑郁,无处发泄,只有用诗道出心声:“苦味谁谙透,低回还自怜。”小媳妇难当啊!不能只是自怜,想方设法让婆婆高兴,在饮食上下功夫,“换得蓬花米,高堂好劝餐”。不惜忘寝废餐,勤做家务:“宛转床前承色笑,殷勤膝下废餐眠。”婆婆满意了,掌握了对方心理,好侍奉了,无需再向小姑求教——“姑意侬心会,何须问小姑”。在委屈磨炼中,所幸夫妻恩爱和睦,互相唱和:“郎摊诗卷侬挑绣,针线都添翰墨香。”这一融入婆家生活的历程,她用《津云小草》抒发出来。[86]歙县人汪是,是康熙十一年(1672)举人、镇江教授吴之妾。家无大妇且贫乏,由汪是理家,所谓“妇职岂云供,中馈聊佐读……君贫妾复病,天意亦何酷”。精心侍奉婆母,在其身后,甚为怀念:“事姑如事母,依议廿载多。岂期各天涯,江风水层波。”[87]歙县人易慕昭的《除夕》:“强将华烛延残腊,喜得承欢聚膝前。欲望儿成欣改岁,却愁姑老怕添年。”[88]过年,为儿子长了一岁而高兴,但老年人怕添岁,因此为老年婆母的增岁而不乐,显现对婆母的真情。(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