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皇主张仁政:行止与尊道不符

武皇主张仁政:行止与尊道不符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徽州才女咏史抒怀,在应有何种治国思想纲领,出仕应持何种态度方面,显现高明的史识。歙县人黄媛宜所著《环绣轩诗稿》有《咏史》篇,之一:“武皇称尚儒,所行非尊道。空罢申韩学,用法喜张赵。王父公孙辈,相见恨不早。仲舒汉纯儒,弃之如浮草。诚如叶子高,但知似龙好。”“道存身与俱,道亡禄可辞”。

武皇主张仁政:行止与尊道不符

徽州才女咏史抒怀,在应有何种治国思想纲领,出仕应持何种态度方面,显现高明的史识。

综论朝纲史识。歙县人黄媛宜所著《环绣轩诗稿》有《咏史》篇,之一:“武皇称尚儒,所行非尊道。空罢申韩学,用法喜张赵。王父公孙辈,相见恨不早。仲舒汉纯儒,弃之如浮草。诚如叶子高,但知似龙好。”[28]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千古为人称道,黄媛宜认为他是叶公好龙,哪里是尊儒,表面上不讲法家的申韩之学,实际上行的就是那一套,所以酷吏张汤得势,外儒内法的公孙弘见用,董仲舒被弃之如敝履。黄媛宜提出的是古代治国纲领性问题,她主张扬儒弃法,行仁政,反对暴政,并无特色,但对汉武帝独尊儒术的见解,一针见血地指明其外儒内法实质,不能不说是高见。

明析出仕之道。黄媛宜对这个道理的认知可圈可点。《咏史》之二:“……微物识去止,人而胡不知。是以古达士,所贵惟知己。美哉鲁穆生,流风良可师。道存身与俱,道亡禄可辞。去就惟视道,已为醴一巵。悲彼申与白,空受浮邱诗。”[29]她借用西汉人鲁穆生离职的故事,说明以道事君的道理。鲁穆生与申公、白生均同楚元王刘交学诗于浮邱伯,刘交遂用他们为中大夫,待之以礼,鲁穆生不饮酒,特为他置备无酒精度的饮品——醴酒,及至其子刘戊继位为楚王,一段时间后不再为鲁穆生备醴酒,鲁穆生感到主人态度变化,必须及早离开,申、白二人劝他留下,鲁穆生说先王礼敬我们三人,是有道,是道义让我们在一起的,今道已亡,不能再在此停留了——“忘道之人,胡可与久处”!备不备醴酒,是关系到对我们的态度问题,随即毅然离去[30]。黄媛宜强调处仕之道,做官需要以“道”作为进退的准则,道不同则不相与谋,就必须当机立断退出来,回老家当平民,绝不可恋栈,做出不智之举,危害自身。“道存身与俱,道亡禄可辞”。如此豁达襟怀,一般人达不到。(www.xing528.com)

与处仕之道相关,有出仕可能的人隐居不仕,以致历史上形成大隐、中隐、小隐之说,徽州贤媛盛赞隐士乾隆间休宁人汪瑶,写诗《寒山》,讴歌明代太仓人赵宦光(凡夫,1559—1625),表达对隐士敬重之情:“一门擅文藻,渊雅良可师(凡夫及子灵均工古篆,配陆卿子工诗,子妇俶工写花鸟)。予亦慕高隐,愿采商山枝。鹿门期可遂,怀古生遐思。”她因赵氏全家擅长文艺,甘为隐士,想到商山四皓和知人论世的隐居襄阳鹿门的庞德公,更有“遐思”,显然是对政治现状的有所不满,因为众多隐逸的出现,不会是盛世,往往是乱世。清代著名选家沈德潜的《国朝诗别裁集》将此诗选入,并云:“吊偕隐人,而己亦愿偕隐,志趣可知。”[31]黟县人方可,著《白沙翠竹集》,她心仪明代名士苏州人文征明、战国齐人鲁仲连和商末周初的伯夷、叔齐,在《题文待诏手书诗册》中吟出来:“先生工清吟,篇章留匪一……行同鲁连清,心等伯夷洁。”[32]歙县人吴申(惠姬),撰著《双梧小草》,其中《断句》:“白云红叶青山里,双隐人间读道书。”[33]雍乾间休宁人汪亮赞扬其私淑师、休致侍郎陈群:“先生皋夔侣,养疴类闲散。”[34]身为女性的汪瑶、吴申、汪亮等人倾羡有节气者隐士,应当说是寓有政治涵义的,是清白为人、不与浊世为伍的人生理念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