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感受战乱痛苦,向往太平生活:纷纷世事一枰棋

感受战乱痛苦,向往太平生活:纷纷世事一枰棋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纷纷世事一枰棋,局残犹打鸳鸯劫”是撰著《绣余轩稿》的父籍苏州、夫籍休宁的汤淑英在《踏莎行》中的警句。太平天国战争,再次让生灵遭涂炭。休宁人金树彩,乃父武昌知府金云门为反对太平军而付出生命。其父在前方死亡,太平军于咸丰二年攻入武昌,金树彩和母亲汪氏、长姊均身亡,其时二十岁。在战乱之世,民间更盼着太平世界的到来。

感受战乱痛苦,向往太平生活:纷纷世事一枰棋

清朝人身受两次大的战争灾难,一次是明末清初的全国性大混战,另一次是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战争,两次大战中,江南都是重灾区,徽州贤媛备受荼毒。明清之际的战争,出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守城,张名振、张煌言奉鲁王朱以海在浙江抗清,顺治末年郑成功与张名振进攻南京,张煌言攻占芜湖;徽州出现贱民宋乞暴动,金声、江天一抗清,太平军到徽州,造成人口锐减,经济残破,民不聊生。生活在明清之际及太平天国战争时期的徽州贤媛将战乱造成的民间疾苦和自身的感受,用诗赋表达出她们的态度:避难,参与,盼望太平。

“纷纷世事一枰棋,局残犹打鸳鸯劫”是撰著《绣余轩稿》的父籍苏州、夫籍休宁的汤淑英在《踏莎行》中的警句。生逢明清易代乱世的汤淑英,敏锐地观察到战乱的难于遏制,深知混战的局势如同一盘棋,司棋者必争胜负,不会罢休,战争给民人带来痛苦。对于居住城市的人,有身份而与战争一方有特殊关系或情感的人,战事临头,有的参与,有的逃难避祸,遭罪则是免不了的。前述汤淑英,钮琇《觚剩》说她:“大都吴啸雯中馈也,侨寓吴中,以避风鹤之警”。她的《秋日虎丘》《重寓湖上》《烟雨楼》《怀鸳湖黄姊皆令》诸诗表明,在战乱中流离于苏州、杭州嘉兴等地,居无定所。顺治三年(1646)作《丙戌除夕》:“病余弱质困烽烟,鬓入今宵怕说年。腊尽不知秦岁月,春来犹见汉山川。何劳茂草牵乡梦,自有梅花作客缘。眉案未输鸿与耀,只愁时事正纷然。”[2]在战局纷扰中过年,新的一年的纪年是“秦”还是“汉”,谁能知晓。无疑,她不赞同清朝,揪心于谁胜谁负。等到战事结束,赋诗《乱后初归听雨》:“乱后归来景物移,短窗疏雨夜凄其。微躯自叹关何事,也向人间历盛衰。”[3]微弱之躯的女子也不得不经受人间战乱之苦。

太平天国战争,再次让生灵遭涂炭。休宁人金树彩,乃父武昌知府金云门为反对太平军而付出生命。太平军打到通城,金云门奉命去堵截,临行,金树彩赋诗《敬送大人赴通城防堵》二首,一曰:“才得归时便远门,爱民心重别离轻。英雄壮志薄霄汉,不作人间儿女情。”二云:“挑灯闲读木兰辞,堪羡前人事业奇。对镜自怜云鬓短,征冠难罩到娥眉。”一方面颂扬父亲出征,另一方面以不能像花木兰那样从军为憾。其父在前方死亡,太平军于咸丰二年(1852)攻入武昌,金树彩和母亲汪氏、长姊均身亡,其时二十岁。[4]无论金树彩对太平天国战争的态度如何,她也是战乱的受害者。《绣余吟草》作者徐南苹的著籍广州的祖父徐荣,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任绍兴知府,升福建汀漳龙道,未赴任,在黟县与太平军战死;她的父亲同知徐同善于同治六年(1867)为徐荣守墓,遂寄籍歙县。[5]太平军到歙县,望族雄村曹氏[6]的非园毁于兵燹,曹族后人曹婷,每次归宁,必在非园残存的红豆树下徘徊,作诗《非园树下感赋》:“红豆可重生,非园难再见。留此一株霞,阅尽沧桑变。”[7]从非园之毁感到沧桑巨变。歙县人程葆(1805—1860),于咸丰八年(1858)选授广东肇庆知府,返乡扫墓,应巡抚张芾之邀请,办团练,与太平军对抗,十年(1860)取道浙江赴任,行至杭州,太平军陷城,与妻女阖家自尽。[8]道光二十三年(1843)三月,《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侵略军撤退中骚扰扬州,休宁人、贡生孙承勋妻、著作《古春轩诗草》的许延礽(1771—1847)因“乡关旋警燕幕”,逃到乡村避难。诗友吴藻(苹香)也逃到同一乡间,隔舍而居,但是逃难中互不知情,未能见面。[9]

战争,逼迫个别徽州才女投入战斗。桂严在《花开尘埃铅华毕落:素颜下的徽州才女》[10]中,称颂毕著是“绣楼里走出来的千古奇侠”。千古奇侠的毕著亲身投入明朝后金战争,有着夺回父尸的感人事迹。毕著(1622—?),歙县人,乃父为明朝军官,驻防北直隶蓟州,崇祯十六年(1643),与来犯的后金贝勒阿巴泰部战斗阵亡,二十二岁女子毕著夜袭敌营,夺回父亲尸首,归葬金陵龙潭。并作《纪事》诗叙述夜袭敌营经过:“吾父矢报国,战死于蓟邱。父马为贼乘,父尸为贼收。父仇不能报,有愧秦女休。乘贼不及防,夜进千貔貅。杀贼血漉漉,手握仇人头……父体与榇归,薄葬荒山陬。”[11]毕著后来与昆山王圣开结婚,豁达安贫,赋诗自娱。《村居》:“席门闭傍水之涯,夫婿安贫不作家。明日断炊何暇问,且携鸦嘴种梅花。”[12]与毕著同时代的歙县人方月容(1635—1654),为保留明朝忠臣血胤自尽,此二人都是战争受害者,在节操上可谓异曲同工。方月容自幼订婚于祁门诸生谢天恩。天恩祖父为明朝兵部尚书,父母居北直隶广平,崇祯十七年(1644)因忠于明朝而罹难,谢天恩只身返回徽州,入赘方家,被方月蓉兄继贵陷害,逼迫月容改嫁,她生下儿子,害怕恶兄杀害其子,秘密送给妥善人抚养,而后绝食亡故,时年二十,事在顺治十一年(1654)。临终作《绝命诗》四首:“君家至孝久相传,千古声名志欲坚。青史但能留白日,红颜何惜掩黄泉。”[13]为传忠烈之家名声和延续香烟,不惜牺牲自己。(www.xing528.com)

在战乱之世,民间更盼着太平世界的到来。顺康间休宁人戴玺著《荆山小草》,在《冬日避兵》诗中讲战争让人仓皇逃难,无日安宁,将近除夕,依然是干戈不息,哪一个人能让百姓过上太平日子呢:“仓皇何日作家居,历尽穷途岁迫除。满目干戈时未尽,谁人能写太平书?!”[14]盼望社会稳定,过安定的太平日子。

在平时,民人也害怕世道变化。河南固始人吴畴五,歙县人、编修洪镔(1834—?)妻,著《杏婉遗诗》。时值道咸乱世,《感怀》:“啼鸦噪寒林,稻粱苦难得。瞻望觅慈鸟,哀鸣声转恻。感此伤我心,泪下沾胸臆。……徘徊小窗前,天际孤鸿咽。萱花当秋萎,群芳渐摧折。白云去不息,忧思为谁说。愤懑郁中怀,肝肺空自热。翘首向苍穹,时事固莫测。凄然发哀吟,感叹情何极。”忧愁时艰民苦,世事莫测。[15]哀叹之外,别无他法,空有世道太平的愿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