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易姓始祖事迹史实缺乏依据,可能系伪造

易姓始祖事迹史实缺乏依据,可能系伪造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又卷一《邱墓志》“上柱国萧祯墓,在篁南,祯为萧江氏易姓始祖,其后分迁各处,皆自篁南。”因此,说萧遘之子萧祯于乾符、广明间在歙州与黄巢对抗,显系虚构故事。基于上述事实,我认为萧遘没有一个流落歙州、组织地方武装、官至节度使、安葬于歙州篁南的儿子。

易姓始祖事迹史实缺乏依据,可能系伪造

新安萧江氏以萧祯为始迁祖,《宗谱》提到他的地方有三处,即“本宗世系图”以萧祯为萧迈次子,“像图”部分有萧祯画像,题词:“唐为柱国将军,易为江姓始祖,世居篁墩,今为本宗萧江氏之始祖,夫人龚氏,合葬篁墩。”像赞云:“假节新安,为政以德,泽润生民,请留塞道,赐第郡城,名扬上国。”“始迁歙西篁墩世祖本原图”对萧祯的说明,同于“像图”的题词。综合这些说明,《宗谱》告诉人们:(1)作为兰陵萧遘次子的萧祯,唐末任官柱国将军,驻节新安,为百姓拥护,留居任所,子孙遂世居于此,他就成为该族的始迁祖。(2)萧祯令子孙改姓江,他又是萧江氏易姓的始祖。这两点使他成为萧江宗族史上至关重要的人物,应当把他的历史弄清楚,我于是在史书和方志中寻找关于他的史料。

查两唐书和新旧五代史,没有萧祯的传记,徽州地方的府、州、县、镇志,我涉猎了多部亦无记载,南宋淳熙年间编纂的《新安志》,未见关于萧祯的任何文字,明代弘治时期修辑的《徽州府志》同《新安志》一样无有萧祯的只言片语,康熙间赵吉士主纂的《徽州府志》,至少已有《新安萧江宗谱》作参考,依然没有把萧祯作为地方的历史人物给予注意。雍正末年佘华瑞作《岩镇志草》,歙县岩镇是萧江氏居地之一,《志草》有江姓人物传记,但没有提到过萧祯。道光中问世的《徽州府志》卷二之七《邱墓》引《歙县志》:“唐上柱国萧祯墓,在二十四都腾紫埠。”第一次出现了萧祯的名字。民国间修《歙县志》,给萧祯立了传,卷七《人物·忠节》写道:“唐萧祯,字德熹。唐宰相迈之仲子,汉酂侯三十七世孙也。丁(?)唐季避居歙之篁墩,值黄巢寇扰,延及歙州,祯率义旅,保障一方,戮力破贼,进秩节度使。及唐亡,与李氏宗室谋兴复,不克,遂指江为誓,改姓为江,卒,墓(葬?)歙之篁南。”又卷一《邱墓志》“上柱国萧祯墓,在篁南,祯为萧江氏易姓始祖,其后分迁各处,皆自篁南。”这个记载,比萧江宗谱略为详细,但令人有脱胎于萧江宗谱的感觉。县志在意境上,用词准确度比宗谱好,宗谱对萧祯到徽州是为做官还是其他原因交待不很明白,县志说是避乱而来,随后因组织义兵出了名,事情就更清楚了。

萧祯其人其事经《萧江宗谱》和《歙县志》的记载,似乎是言之凿凿了,然而我们了解一下黄巢起兵和萧遘的历史,就可获知所谓萧遘之子萧祯抗击黄巢活动的不可靠。《旧唐书》卷十九下《僖宗纪》云,乾符五年(878)三月,黄巢率部攻陷虔、吉、饶、信等州。[22]歙州与饶州接壤,其前锋可能到达这里。广明元年(880)三月黄巢部众攻克饶、信、杭、衢、宣、歙、池等州,[23]这次是大部队进入歙州了。这时萧遥正在朝中做官,他于咸通五年(864)中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太原从事、右拾遗、起居舍人,被贬为播州司马,还朝为礼部员外郎、知制诰,乾符间历任翰林学士、户部侍郧、翰林学士承旨,广明元年(880)跟随唐僖宗逃亡四川,中和元年(881)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为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四年(884)封为司空,光启元年(885)侍从僖宗还都长安,晋司徒。次年邠宁节度使朱玫立嗣襄王李煴为帝,萧遘持温和的反对态度,被罢官,他的弟弟萧蘧为河中永乐县令,乃迁居其地,僖宗平定朱玫之乱,又以萧遘为李煴朝伪臣,将其赐死。[24]依据黄巢、萧遘史,使我产生萧遘会不会有一个叫萧祯的儿子在歙州的疑问。

(1)萧遘会有儿子在歙州组织地方武装与黄巢战斗吗?乾符年间和广明元年上半年,黄巢活动到歙州时,萧遘正在长安做官,步步晋升,为位登宰职奠定基础。这时他的家属应当随他住在长安,怎么会有个儿子流落到歙州?萧遘主要是做京官,贬斥播州时,路经四川和荆湖,离歙州甚远,实难想象他的儿子会流散到这里!再者,即使到了歙州,作为外来人,在当地组织武装,必然要居住了一段时间,有了人事基础才行,这样,萧祯最迟得在乾符初年以前到达歙州,可是作为萧遘的家属这是不可能的。因此,说萧遘之子萧祯于乾符、广明间在歙州与黄巢对抗,显系虚构故事。(www.xing528.com)

(2)萧遘会有儿子于唐末到歙州做节度使吗?在中央做官的人,他的儿子有可能到地方上任职,萧遘如果有子息的话,不能排除其子出任地方官的可能性。《旧唐书》卷一七九有萧遘专传,《新唐书》把萧遥家族人物传放在一起,以《萧璃传·附传》面目出现。专传、附传在叙述传主时,对传主的子弟往往有所涉及,以至为之别立附传。如《新唐书·萧瑀传·附萧仿传》,内中又附萧仿之子萧廪的二百余字传记。两唐书的《萧遘传》都说到其弟萧蘧,独不及萧祯这个儿子,如果他有一个乾符时期就在做官,以至后来做到节度使的儿子,两唐书必会有所交待,否则就自乱体例了。值得注意的是,萧遘被李煴罢黜之后,到河中永乐投奔弟弟,倘若歙州真有一个做官的儿子,为何不找儿子呢?或者是因为河中离长安近,歙州太远,这自然是个原因,但唐末关中、关东、河中是战争频繁的地方,最不安全,萧遘又是被撤职的人,何不躲得远远的,到儿子任所,岂不更合于情理。再说萧遘在永乐自杀,他的家属依靠萧蘧,如何从河中流落到歙州,又如何以罪人的家属组织地方武装,这些事萧江宗谱与《歙县志》皆无交代。节度使是唐代中后期高级地方长官,所谓“外任之重,无比焉”[25]。歙州在乾元元年(758)属于新设立的浙江西道节度兼江宁军使,次年该节度使罢,至建中二年(781)属镇海军节度使,此后镇海军废复不常,咸通十一年(870)复置,以后在其辖区内出现冶所在湖州的忠国军节度使,然而歙州始终不是节度使驻地,[26]萧祯不可能在这里做节度使。唐末官多而滥,但也不是各处都任命节度使的。基于上述事实,我认为萧遘没有一个流落歙州、组织地方武装、官至节度使、安葬于歙州篁南的儿子。萧祯可能有其人,但不是什么节度使,更非萧遘仲子。

民国《歙县志》关于萧祯的纪录,前面已说到怀疑它是依据萧江宗谱而作,在分析萧遘之子不可能在歙州做节度使之后,县志之误更明,怀疑更加有理由了。《淳熙志》《弘治志》《康熙志》不载萧祯,可是和传说中萧祯武功有相似之处的人物,如萧梁时的程灵洗、唐朝的汪华都作了传记,这是因为程、汪实有其人其事,不记载萧祯,即不承认唐末地方上出了一个轰轰烈烈的人物和事件,而离唐末一千余年的民国时期编写县志,没有前代地方志书和史书的根据,却写出唐末人物的传记,这可能是采取了明季《新安萧江宗谱》及清代萧江家乘[27]的谱牒资料。这样说,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却有佐证。清代后期和民国年间,修方志重视氏族和家谱,往往为它单独立卷,如1944年胡光钊编纂《祁门县志氏族考》,出了单行本。他们对于谱牒资料的利用审慎不足,已为有识者所病诟,晚清黄崇惺作《徽州府志辨证拾遗》,针对道光府志,为其纠谬补苴,黄氏在书中《人物》条写道:“郡志于人物一部,多随时采掇,不暇详考,大抵本之于谱牒,又多采明人之书,未可尽据。”在《续志之体》条又云:“苟非史传所有,不宜滥及,恐多出之人家谱牒,未可尽据为事实。”在《纪载之体》继续说:“杂家笔记之类已多得之传闻,未可尽据,若其子孙之所为谱牒,则不可恃者多矣。”[28]黄氏不厌其烦,告诫修志者不要尽信谱乘之言,乃从徽州人修志的实际情况出发。我相信民国《歙县志》的萧祯传、墓及道光《徽州府志》的萧祯墓是根据萧江宗谱写的,这就是说萧祯史资料只有一个来源,即萧江宗谱。

至此,可以就萧祯史作如下总括说明:(1)关于萧祯的记载,虽亦见于很晚近的志书,且可能来源于萧江氏族谱及家族传说;(2)历史上不存在唐末宰相萧遘之子、流落歙州、组织地方武装对抗黄巢且充任节度使的萧祯;(3)这个官员萧祯是萧江氏家族经过长期传说而编造出来,并形成文字记载,以之为始迁祖,易姓始祖,上续萧何,中缀“八叶宰相,名德相望,与唐盛衰”相一致的兰陵萧氏[29],以为宗族涂饰光辉色彩,(4)去掉桂冠灵光,脱离宰相世家萧遘的关系,作为平民的萧祯可能是有的,他也可能是在唐末从北方迁徙到歙州的,因为南北朝、唐末、北南宋之际这三个时期,中原大乱,人口南徙,也是歙州移民兴盛的时期。萧江宗谱谓其祖先于唐末到歙州定居,应当有可信度,这样,平民萧祯会是萧江氏的始迁祖;(5)平民萧祯改为江姓,我想是可能的,萧江氏尊他为易姓之祖也会有某种根据,改姓的原因自然不是虚构的萧遘之子忠于唐朝的问题;(6)易姓之俊,不忘族之所始,把萧和江连称,这在古人是常有的事,如明代后期,上海倪爱泉将儿子过继给王爱山,改名王世昌,后来王爱山生子,王世昌归宗独自生活,但仍用王姓,他的孙子王之盖、重孙王经先后作《归宗谱序》,云该族“仍称王氏,然不忘本宗,故倪王合用”。1926年该族修谱,取名《上海倪王氏家乘》[30]。称倪王,与萧江同义,只是易姓原因不一定相同。总而言之,萧江宗谱所云始迁祖、柱国将军、宰相萧遘仲子萧祯,于史无据,有作伪之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