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族墓祭,主要是清明节的扫墓,亦有十月间墓祀,曰“送寒衣”,中元节祀先,焚冥衣,荐新米饭。
清明扫墓,分为两种,一是合族的祭始祖墓,另一为祭分支祖墓。绩溪许余氏族规:每年清明扫墓,凡发祥之祖由合族祠首虔备牲仪,合族同往。各房由各房公堂举办,各家私墓不论远近清明必至。[118]绩溪梁安高氏的清明祭祀,在五天内分头祭扫祖坟:第一日往四都汉饶公及凤巢祚公并五官坟墓,第二日赴西门岭五八公及二宜人并往高坑二府君墓,第三日至十二都外坑三十、三三公墓,第四日往青石塘三十公孺人及三三公孺人并往翚岭下胡八塘三六公墓,第五日往歙东项村六一公墓前祭扫,到者照例给胙,不到不给。[119]清明扫墓,礼仪隆重。江绍莲在《橙阳散志》写道:徽州人“墓祭最重,曰‘挂钱’,亦曰‘挂纸’,举于清明,表示增封也。族祖则合族祭之,支祖则本支祭之,下及单丁小户,罔有不上坟者。故自汉、晋、唐、宋迄今,诸大族世代绵长,而祖墓历历咸在,无或迷失,执此故也”[120]。说明隆重的墓祭,向世人昭示:祭祀者有千年、数百年祖先,在本地有根基,验证他是名族。而且墓祭是在野外进行的,人多热闹,比祠祭更显眼,更让人羡慕,所以墓祭是向世人展示其名族地位。(www.xing528.com)
徽州人看重墓祭,从外迁者返乡扫墓得到验证。外迁者多能保持与家族的联系,前述修建祠堂,已有此事例。有的外迁颇有岁月,仍不忘本根,乃至形成回乡扫墓的习惯。休宁金氏族人迁居江西永新,已长达九世,“支丁蕃衍,以读书耕田世其家,”他们定例,每三世派遣士人二人到休宁祭扫,其中金光弼一再归来搜墓。[121]绩溪许余氏族规中有“拜祖留餐”一条[122],反映外地族人回乡扫墓的现象有普遍性。外迁者到祖居地上坟,从而明确与本根关系,是认同,是名族具有社会地位,对远近族人具有吸引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