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需要备办祭品、散胙礼品、饮胙食品,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没有田产出息,祭祀很难持续进行,即使勉强举行,也只能草草了事,不像样子,让人家看笑话。“无田不祭”,得有田产收租,供给用度。族人明乎此,热心族务又有财力者捐献田业。宋太祖乾德二年(964),歙县沙溪凌道,置茔田地山,后裔一直保持此产业。[67]歙县葛山,南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进士汪绅,联合潜川汪全购置笑塘膳茔田。[68]元代休宁博村吴亨,编辑宗谱只是他从事家族活动的一项内容,他同时修祖坟,置茔田,从事祭祀。[69]明代,歙县上路汪景枏,建宗祠,置祭田,立家规数十条。[70]休宁芳塘汪天禄置祭田以敦族。[71]明世宗嘉靖间,歙县许村许寿宁妻佘氏,早寡,用搓麻所得收入,“买祭田入家庙”。[72]婺源疆溪,臧廷芳妻程氏,早寡,捐祠墓入祀田。[73]婺源临溪张应,捐祀田,以备子孙长远祭祀之用;张旺真,增祀田,以昭孝心。[74]康熙末年,休宁江村洪景文捐田五十九砠为宗祠祭田,同时期,有人在建祠时以捐田顶作修祠应交费用,有无后“输田入主以享祭祀者”,有祠堂购置的,这几项得田四十二砠,总共一百零一砠,这些田都是沃土。[75]绩溪黄氏祠堂及族人捐献的钱、进主钱、人丁钱,暂不作祭祀之用,存贮起来,以便添置“田产”[76]。休宁茗洲吴氏原有祭田不多,吴任廙、任席、维佐等深感祭祀经费不足,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各捐赀权子母,经过二十余年积累,购置新祭田,不过仍不敷所需。《家典》以表彰此三人,希望族人继续捐献。[77]太平天国战争以前,绩溪县南关许余氏祠堂的田产,在四个完粮户头内,需要交纳税粮银十五两三钱。它的祠田当在一百亩以上。[78]黟县鹤山李氏有两支,均立会置备支祖祀产,长房的李世禄考虑到“会产无多,祀典将历久而难继,乃输英洋一百元以为倡”,希望族人效法,令“祀典永垂弗替,而敬老育贤诸善举亦可次第举行”[79],等等,不再罗列。
宗族有了祀产,管理和保存不散失,成为严重关切的事情。捐田的洪景文特地写作《宗祠祀田记》,强调“此田为宗祀攸关,尤非寻常可比者”。为此提出轮流掌管办法,永远保持,不得变卖:“后世子孙即有公用急需,勿得妄动祀田,如弃田是绝祖宗之血食也。”祀田租谷在族内轮流掌管,祠首收贮,以供祭祀之需。每岁轮值为首者,备物致敬,务必尚其丰洁,以自尽其奉先思孝之心。期盼祠田“永传不替”[80]。歙县蔚川胡氏有祀产,与洪氏一样关心于它的长期保存,在道光以前的《规条》中设有“守祀产”专条,针对徽州社会多讼的情况,禁止为打官司出售祭田,以及不肖族人盗卖祠产,“今后各族支子孙务宜世守祀产,以永孝思。其田地土名字号税亩须载于谱,世世不致迷失”[81]。绩溪南关许余氏有宗祠田地店屋,自诩族人对祠产的“捐助甲于他姓”,而且从祠产的类别与用途,区分出合祀之产,分祭之产,以及专祀令威公之产三类;有四种纳粮户,为祀报本楼之产,清明祭墓之产,岁除新正拜祖散胙给胙之产,斯文老人之产。在《惇叙堂祠产引》文献中,开载完粮户头,以昭郑重。[82]
祀田而外,族人聚钱放贷生息,用作支祠,或特定祖先的祭祀。“黟县族各有众厅,族繁者又作支厅,富庶则各醵钱立会,归于始祖或支祖,曰‘祀会厅’,为会惟旧姓世族有之。”[83]该县鹤山李氏为保证祭祀的持续进行,一些热衷于慎终追远者,在康熙中期组成“添祥公冬至会”,捐献银钱,利息专门为冬至祭奠先人李添祥的费用。[84](www.xing528.com)
古语“穷乡村富公堂”,反映祠堂往往拥有众多财产,绩溪许余氏从而说道:“公堂富则虽众户贫寒,或助或借,缓急有恃。”[85]祠堂的财力,除却祭祀开销,有余者还用来救济族中贫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