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士族的历史影响在文化教育领域尤为巨大

士族的历史影响在文化教育领域尤为巨大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家庭、家族极其关注文化教育,形成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这要归功于士族的身体力行与倡导,同时也应归功于科举制,名族、望族赓续士族传统,使得注重家族文化教育成为传统社会主脉。笔者想到两点,一为徽州名族高度重视文化,深入人心,变成文化传承基因,或者说名族成员血液中就有文化因子,为徽商承继下来。名族史还记录在地方志中,甚至被单独立卷。徽州人之关注氏族史,是有传统的。

士族的历史影响在文化教育领域尤为巨大

中国家庭、家族极其关注文化教育,形成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这要归功于士族的身体力行与倡导,同时也应归功于科举制,名族、望族赓续士族传统,使得注重家族文化教育成为传统社会主脉。

当代学术研究认为徽商有着“贾而好儒”的品质,然而何种社会因素使其形成此种特性呢?笔者想到两点,一为徽州名族高度重视文化,深入人心,变成文化传承基因,或者说名族成员血液中就有文化因子,为徽商承继下来。二是名族美俗、好义的影响,前已说明士族讲求优雅生活方式,名族重在构建人际和合关系的良风美俗,徽商的乐善好施,尽力回报宗亲、故里和新居地是美俗的传承。

(2016年1月6日草就,载《历史教学》2016年第3期下)

【注释】

[1]龚自珍:《徽州府志氏族表序》《与徽州府志局纂修诸子书》,载《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31、334页。

[2]名族,在徽州或别称为大姓、旧族、大家、故家、故族、巨室、甲族等。

[3]曹嗣轩编撰:《休宁名族志》卷2,胡中生等点校,黄山书社,2007年,第292页。

[4]戴廷明、程尚宽等撰:《新安名族志》,程光显《序》,朱万曙等点校,黄山书社,2004年,第15页。

[5]《新安名族志》,第1—2页。

[6]《新安名族志》,第7—8页。

[7]汪道昆:《太函集》,胡益民等点校,黄山书社,2004年,第168页。

[8]转引自常建华:《〈16世纪初徽州的宗族与习俗〉补正——以〈珰溪金氏族谱为例〉》,见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编《明清契约文书历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年11月;该文由《安徽大学学报》张朝胜编审推荐给笔者。

[9]汪由敦:《松泉集》卷10,《黄氏族谱序》,上册,中华书局四库全书》本,第270页。

[10]邵俊培:绩溪《华阳邵氏宗谱》卷首,《新增祠规》,光绪三十三年叙伦堂刊本,冯尔康主编:《清代宗族史料选辑》,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年,上册,第418页。

[11]《新唐书·柳冲传》,中华书局点校本,第18册,第5677页。以下所引“二十四史”,均为中华书局点校本,不再一一注明版本,只注明册数及页数。

[12]《新唐书·杜中立传》,第17册,第5205页。

[13]《南齐书·王僧虔传》,第2册,第599页。

[14]《南史·王筠传》,第2册,第611页。

[15]《南史·王弘传》论赞,第2册,第583页。

[16]《南史·谢灵运传》论赞,第2册,第546页。

[17]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王利器点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148页。

[18]《晋书·卫玠传》,第4册,第1068页;《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第6册,第2790页。

[19]许承尧:《歙事闲谭》,李明回等校点,黄山书社,2001年,第255页。

[20]《歙事闲谭》,第345—347、355页。

[21]《歙事闲谭》,第355页。

[22]歙县《蔚川胡氏家谱》卷2,道光《规条》,1915年线装活字本,《清代宗族史料选辑》,下册,第1772页。

[23]钱坤:《徽州彭城钱氏宗谱》卷1,《家规》,光绪十年刻本,《清代宗族史料选辑》,下册,第1765页。

[24]郑樵:《通志·氏族略》,浙江古籍出版社“十通”本,第439页上栏。

[25]《新唐书·柳冲传》,第18册,第5677页。

[26]《南齐书·贾渊传》,第3册,第907页。

[27]《南史·王僧孺传》,第5册,第1462页。

[28]《新唐书·柳冲传》,第18册,第5677页。

[29]《歙事闲谭》,第842页。

[30]《新安名族志》,第49页。

[31]《歙事闲谭》,第32页。(www.xing528.com)

[32]歙县《棠樾鲍氏三修宗谱》,《重编宗谱凡例》,乾隆二十五年刻本,《清代宗族史料选辑》,下册,第1554—1555页。

[33]汪琬:《尧峰文钞》卷26,《休宁张氏世谱序》,《四库全书》本,《清代宗族史料选辑》,下册,第1638—1639页。

[34]《新安大族志》,或名《新安大姓志》,未刊。

[35]《新安名族志》,朱万曙等点校,黄山书社,2004年。

[36]《休宁名族志》,胡中生等点校,黄山书社,2007年。

[37]婺源人监察御史洪垣(1507—1593)在《新安名族志·序》讲到立宗法意义:“夫宗法立,则人知所自出,尊祖敬宗,体统正,而朝廷重名族行,则人知所自保,宪宗述祖,风俗厚而国脉长。”见《新安名族志》,第3页。

[38]徽州名族书写的名族志,罕见于同时期的其他府州,因而成为徽州的特异现象,并且到2005年尚有黄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徽州大姓》问世(安徽大学出版社)。名族史还记录在地方志中,甚至被单独立卷。南宋淳熙《新安志》卷一《州郡》内有姓氏内容,道光《休宁县志》卷20以《氏族》立目,内设姓氏、始迁诸项和祠堂三目,罗列279间祠堂名称、地点和建立时间。同治间编纂的《祁门县志》卷九《舆地志》开设祠堂栏目,记叙175个祠堂。1944年胡光钊编纂《祁门县志氏族考》,出了单行本。徽州人之关注氏族史,是有传统的。淳熙《新安志》信息,由胡中生研究员提供。

[39]《晋书·王导传》,第6册,第1748页。

[40]《晋书·谢石传》,第7册,第2088页。

[41]《晋书·王羲之传》,第7册,第2103页。

[42]《歙事闲谭》,第602页。

[43]《歙事闲谭》,第186页。

[44]《宋书·薛安都传》,第8册,第2215页。

[45]《歙事闲谭》,第606页。

[46]周赟等修:《绩溪城西周氏宗谱》卷首一,《重建宗祠记》,光绪三十一年敬爱堂木活字本,《清代宗族史料选辑》,上册,第291页。

[47]《新安名族志》,第19—85页。

[48]《歙事闲谭》,下册,第1049页。

[49]李世禄纂:《黟县鹤山李氏宗谱》卷末,康熙《添祥公冬至会序》,1917年木活字本,《清代宗族史料选辑》,上册,第439页。

[50]《新安名族志》,第565—567页。

[51]《旧唐书·王方庆传》,第9册,第2896页。

[52]《新唐书·艺文志》,第5册,第1497页。

[53]《歙事闲谭》,第606—607页。

[54]《明史·许国传》,第19册,第5774页。

[55]《歙事闲谭》,第175—176页。

[56]民国《黟县鹤山李氏宗谱》卷末,同治《利济会序》,《清代宗族史料选辑》,上册,第440页。

[57]《歙事闲谭》,第602页。

[58]《歙事闲谭》,第207页。

[59]《南史·江传》,第3册,第943页。

[60]《南史·侯景传》,第6册,第1996页。

[61]《新安名族志》,第126页。

[62]《新安名族志》,第38页。

[63]《歙县汪氏崇本祠条规》,《崇本祠条规》,康熙三十年刻本,《清代宗族史料选辑》,下册,第1962页。

[64]歙县《蔚川胡氏家谱》卷2,道光壬午所录《谱规》,1915年线装活字本,《清代宗族史料选辑》,下册,第1696页。

[65]光绪绩溪《华阳邵氏宗谱》卷18,《家规·忠上》,《清代宗族史料选辑》,下册,第196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