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袁 采 撰
金 玲 陆 睿 點校
【題解】
《袁氏世範》,宋袁采撰。袁采,南宋衢州信安(今浙江衢州境内)人,生卒年已不可考,隆興元年(1163)進士,歷仕浙東温州樂清縣令、福建建寧府政和縣令、江東路徽州婺源縣令[1],後官至監登聞鼓院。袁采才德並佳,時人劉鎮稱其“德足而行成,學博而文富”;其爲官當政更以公正廉明著稱於世,任官期間極爲重視民風教化,治民有方,時人多稱之。南宋四大中興詩人之一楊萬里就曾贊道:“奉議郎知徽州婺源縣袁采,三衢儒先,州里稱腎。勵操堅正,顧行清苦。三作壯縣,皆騰最聲。及來婺源,察見徽之諸邑,其敝之尤者,專以科罰爲理財之源流。廣開告訐之門,每興羅織之獄。大者誣曾參以殺人,次者謗陳平之帷簿。至其小者,不可殫舉。采首摘其敝,白之監司太守,請痛禁止。自是諸邑之民,皆得按堵。”[2]明人徐象梅亦有稱述:“西安[3]人,登進士第,四宰劇邑,以廉明剛直稱,諭民繩吏皆有科條,著爲三志,終登聞檢院。祝禹圭目其行曰‘廉而近介,公而過剛,勤而苦節’,當時以爲實録。”[4]此二者足以見袁采之爲人、品行。
《袁氏世範》初名《訓俗》,爲袁氏任樂清縣令時所作,爲當時府判劉鎮所推崇,劉氏因更其名爲《袁氏世範》。全書分睦親、處己、治家三卷,每卷再細分十幾至數十不等條目進行論述,其語言通俗而又寓意雋永,其内容詳盡而又辭意篤摯,蓋袁氏於樂清縣令任上,有感於當地種種時弊,故有此作。觀書中“居官居家本一理”、“雇婢僕要牙保分明”、“鄰里貴和同”、“田産界至宜分明”、“錢穀不可多借人”等條目,處處流露出袁氏任父母官的爲政之道及處理民間家族糾紛的原則、心態,可知此書多出於袁氏處理政務及常見訴訟糾紛的經驗、心得。袁氏此作意在“厚人倫而美習俗”,從而達到“息争省刑,俗還醇厚”。從後世影響來看,《袁氏世範》誠如其序所言,可“達諸四海”,“垂諸後世”。四庫館臣贊其爲“《顔氏家訓》之亞”,其評價較爲貼切。
《袁氏世範》現傳世足本,主要有宋刻本、明萬曆《格致叢書》本、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刻本、清鮑廷博《知不足齋叢書》本、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袁氏興善堂刻本、道光十五年(1835)《青照堂叢書》本、光緒八年(1882)嶺南芸仙館刻本、清光緒十年(1884)津河廣仁堂刻本等幾種。此外尚有節選本,如《唐宋叢書》本等,皆舛訛較多,其他類書如《居家必用事類全集》等也常有摘録。諸版本中宋刻本爲善本,《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有著録,《知不足齋叢書本》則據宋刻本刻印。
此次校點,我們選取宋刻本(簡稱“宋本”)爲底本,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爲對校本,《知不足齋叢書》本(簡稱“鮑本”)爲參校本。(www.xing528.com)
宋刻本左右雙邊,雙黑魚尾,白口,每半頁十一行,行二十字。四庫本以《永樂大典》所載宋本互相校勘,補遺正誤,卷數仍從《文獻通考》所載,勒爲三卷;左右雙邊,單黑魚尾,白口,每半頁八行,行二十一字。知不足齋本據宋本重刻,版式爲左右雙邊,無魚尾,白口,每半頁九行,行二十一字。文後附録四庫館臣所撰提要,宋刻本作者自序、劉鎮序,《知不足齋叢書》本楊復吉序、袁表跋、袁褧跋、袁廷檮跋,以供參考。
[1]此三者明永樂《樂清縣志》卷七《宦跡》篇、明陳道修《八閩通志》(弘治刻本)卷三十七《秩官》篇、明汪舜民修《徽州府志》(弘治刻本)卷四《職制》篇分别有載。
[2]見宋楊萬里《誠齋集》(四部叢刊景宋寫本)卷七十《薦舉徐木袁采朱元之求楊祖政績奏功》篇。
[3]按,此西安即信安,本爲東漢新安縣,晉改名信安,唐改曰西安。
[4]見明徐象梅《兩浙名腎録》(明天啟刻本)卷二十六《吏治》篇《監登聞檢院袁君載采》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