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崇文与武的平衡与重要性

崇文与武的平衡与重要性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崇,尊也,重也。蓋文者,乃三才事物,中和之氣也。如其崇重絺章繡句、華浮藻麗之文,是爲晉成帝、梁武帝、李後主矣。由以文術,可興隆道德;藉以學習,可光顯身名。斯二者,遞爲國用。斯二者,文武之事也。是知文武二途,捨一不可,非文不治,非武不定,故定之以武,守之以文。文武之任,各要合其時事之宜。二者不可偏廢也。言上項十二事者,是爲帝王大略之綱領。

崇文与武的平衡与重要性

崇,尊也,重也。《左傳》曰:“經緯天地曰文。”夫天以文而化,地以文而生,人以文而會,國以文而建,王以文而治,天下以文而安。反是,則不得其正矣。蓋文者,乃三才事物,中和之氣也。以孝、悌、忠、信、仁、義、禮、智廣充之,天理存焉,非絺章繡句、華浮藻麗之文而已。如其崇重絺章繡句、華浮藻麗之文,是爲晉成帝、梁武帝、李後主矣。

夫功成設樂,春秋》:“晉文公敗楚於城濮。”《傳》曰:“振旅,愷以入於晉。”《周禮·大司樂》曰:“王師大獻,則令奏凱樂。”注云:“大獻捷於祖。凱樂,以軍之功成之樂,故獻於祖也。”樂,音岳。治定制禮。天下草昧,未及於制禮;天下既平,非禮則不服。《記》曰:“禮者,可服天下也。”漢高祖得天下,命叔孫通定朝儀之禮,禮成,自諸侯王以下,莫不震恐肅敬。於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爲皇帝之貴也。”又《記》曰:“王者功成作樂,治定制禮。”禮樂之興,以儒爲本。儒,柔也。《司馬相如傳》注:“有道術曰儒。”孔子曰:“女爲君子儒,無爲小人儒。”又通天地人三才曰儒。夫禮與樂,固從儒士之所興也,惟君子儒可興禮樂矣。何謂君子儒?真儒是已。《左傳》曰:“用真儒則無敵於天下。”豈唯興禮樂哉?宏風導俗,莫尚於文;尚,加也。宏廣風化,導引習俗,無加於文術。《學記》曰:“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敷教訓人,莫善於學。善,大也。敷宣政教,訓誨人民,無大於學校。《學記》曰:“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因文而隆道,假學以光身。因,由也。假,藉也。由以文術,可興隆道德;藉以學習,可光顯身名。《劉子》曰:“未有不因學以鑒道,不假學以光身者也。”言不藉於學習,何以得光顯其身耳。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不游文翰,不識智之源。荀子》曰:“君子博學而日三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即此義也。源,謂本源也。然則質藴吴竿,非筈羽不美;質,形也。藴,積也。吴,國名。竿,竹也。言吴地有竹,形端直,堪作矢。然無藉筈翎,焉足成用?筈是著弦處。《子華子》曰:“疾如箭之脱筈。”又《劉子》曰:“故吴竿質勁,非筈羽而不美。”即此謂也。筈,音。〇按:筈無音。性懷辨慧,非積學不成。仲舒曰:“性者,生之質也,天之理也。”懷,藴也。辨,明也。慧,解也。言人雖藴懷明辨慧解之靈性,無學終不能大成。《劉子》曰:“人性譞慧,非積學而不成。”其義一耳。譞,呼元切,辨也。是以建明堂,《禮含文嘉》曰:“明堂所以通神靈、感天地、正四時、出教令、崇有德、章有道也。”立辟雍。辟,明也。雍,和也。以明和爲名,化道天下之人,使之成士。又辟者,圓璧也。雍之以水,圓而象天,於陽德之施行,取流無極,使學者進德而不已,亦所以明和政教之至也。又《五經通義》曰:“天子立辟雍者何?所以行禮樂、宣德化、教導天下之人使爲士。天子養三老、事五更,與諸侯行禮之處也。”博覽百家,謂諸子百家之書。精研[25]六藝,精,至也。研,窮也。六藝,謂禮、樂、射、御、書、數。端拱而知天下,無爲而鑒古今端拱,謂端嚴而拱斂其手。無爲,謂無所營治,天下自安矣。此用文之至[26]也。飛英聲,騰茂實,光於[27]不朽者,其唯學乎?《封禪文》云:“俾萬世得激清流,揚微波,蜚英聲,騰茂實,前聖所以永保鴻名而常爲稱首者也。”蜚,與飛同,揚也。騰,傳也。言能飛揚英美之聲名,騰傳茂實之德,光曜無盡者,惟學聖人之道耳。此文術[28]也。此乃是文藝儒術之道也。

斯二者,遞爲國用。斯二者,文武之事也。遞,更也。猶言更相爲國家之切用。至若長氣亘地,成敗定乎鋒端;言兵妖之長氣遍地也。亘,古鄧反,遍也。巨浪滔天,興亡決乎一陣。滔,漫也。滔天,猶言漫天也。巨浪,言天下鼎沸,大亂巨大也。當此之際,則貴干戈《書》曰:“敿乃干,鍛乃戈。”又曰:“稱爾戈,比爾干。”干,盾也。《方言》云:“自關而東,或謂之瞂,或謂之干。關西謂之盾。”郭璞曰:“干,杆也。戈,平頭戟也。”而賤庠序。《禮記》曰:“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又:“庠者,有虞氏之學名,養老之宫也。大學爲上庠,小學爲下庠,庠言養也,所以養腎德也。序者,夏后氏之學名,大學爲東序,小學爲西序。序,次也,以次序先生之道而學之也。”及乎海嶽既晏,波塵已清,天下既定,則海水不波,兵塵不起,故云清晏。偃七德之餘威,《左傳》曰:“武有七德,一曰禁暴,二曰戢兵,三曰保大,四曰定功,五曰安民,六曰和衆,七曰豐財。”偃者,息也,卧也。天下既定,示不用也。敷九功之大化。《書》曰:“九功惟敘,九敘惟歌。”注云:“六府三事之功有次序,皆可歌樂,乃德政之致。六府,謂水、火、金、木、土、穀。三事,謂正德、利用、厚生。正德以率下,利用以阜財,厚生以養民也。”當此之際[29],則輕甲胄,在身曰甲,在頭曰胄。而重詩書。詩謂雅頌之詩,非尋章摘句之詩也。書謂上古聖腎所遺之書,非句抹繕寫之書也。是知文武二途,捨一不可,非文不治,非武不定,故定之以武,守之以文。夫文德者,帝王之利器;威武者,文德之輔助也。文之所加者深,武之所服者大,故闕一不可。與時優劣,各有其宜。時亂則尚武,時平則尚文。文武之任,各要合其時事之宜。武士儒人,武藝忠勇之士,儒學腎德之人。焉可廢也。二者不可偏廢也。

此十二條者,帝王之大綱也。《書》曰:“若網在綱。”綱者,網之總也。言上項十二事者,是爲帝王大略之綱領。安危興廢,咸在兹焉[30]。咸,總也。言安平危亂,興起廢墜,總在於此。古人有云:非知之難,惟行之[31]不易;行之可勉,惟終實難。此《商書·説命》之辭也:“説拜稽首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言知之易,行之難,以勉勸高宗,克終於善道也。是以暴亂之君,非獨明於惡路;言暴虐荒亂之君,不是獨知[32]行惡之人也。聖哲之主,非[33]獨見於善途。言聖明哲智之主,不是獨見行善之途也。良由大道遠而難遵,《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人病不求耳。子歸而求之,有餘師。”以此思之,何遠之有?遵,循行也。邪径近而易踐。《老子》曰:“大道甚夷,而人好逕。”逕者,小路也。故云易踐履也。小人俯從其易,不得[34]力行其難,故禍敗及之;東萊先生曰:“始遇其易,即以易爲常。”[35]以易爲常,禍之門也。君子勞處其難,不能力[36]居其易,故福慶流之。東萊先生曰:“先遇其難,必以難爲常。以難爲常,福之階也。”故知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左傳》:“閔子馬曰:‘禍福無門,惟人所召。’”又《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此豈非人自召乎?欲悔非於既往,孔子曰:“既往不咎。”又《國策》有曰:“見兔而顧犬,未爲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爲遲也。”以往非違之事,雖悔何及?是不可悔也。惟慎禍[37]於將來。《易》之《坤·初六》曰:“履霜,堅冰至。”《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此聖人防漸慮微,慎終於始之大戒也。故君子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亂,不治已亂也。將來,未來也。當擇哲主爲師[38],毋以吾爲前鑒。《蜀志》:“先主語其子曰:‘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惟腎惟德,可以服人。汝父德薄,不可效也。’”是以太宗得此義,故以自貶抑而諭太子:汝當可選上古聖哲之主爲師範,勿用我之所行,以爲鑒戒。毋,音無,禁止之辭。取[39]法於上,僅得爲中;取法於中,故爲其下。孔子曰:“取法於天而則之,斯爲其上。”顔、孟取法於孔子而近之,纔得其中。後儒取於顔、孟而遠之,則爲其下矣。既爲其下,何足法乎?爲儒者,當取法孔子、顔子、孟子;爲君者,當取法於堯、舜、文王。自非上德,不可效焉。非有高上大德之君,不足慕耳。

吾在位以來,所制多矣。言我自登君位以來,從前至今,制作多矣。奇麗服翫,錦繡珠玉,不絶[40]於前,此非防欲也;自貶其奢也。防,戒也。雕楹刻[41]桷,《春秋》:“莊公二十三年秋,丹桓宫楹;二十四年春,刻桓宫桷。”《左傳》曰:“皆非禮也。御孫諫曰:‘臣聞之: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先君有共德,而君納諸大惡,無乃不可乎?’”楹,柱也。桷,椽也。《字林》曰:“齊、魯謂榱爲桷。”高臺深池,每興其役,役,謂工役,役煩其民也。此非儉志也;自貶其侈也。犬馬鷹鶻,無遠必致[42],此非節心也;自貶其荒也。節,制也。數有行幸,以亟勞人[43],此非屈己也。自貶其游田也。屈,曲也,又抑也。數,所角切,言頻煩也。斯事[44]者,吾之深過[45],此等之事,乃我平日之大過錯。勿以兹爲是而後法焉。毋以此等之事,以爲後之法度,從而效之耳。但我濟育蒼生其益多[46],蒼生,謂萬物。蒼,蒼然之生,又庶衆小民也。濟,救也。育,養也。益,利也。言我除隋之荒亂,救濟、育養、利益人民甚衆。平定寰[47]宇其功大,言我平治定安天下,爲民除害,其功勞甚大。益多損少,人不怨[48];怨,咎也。功大過微,德未虧[49]。虧,妨也。然猶之[50]盡美之蹤,於焉多愧;盡善之道,顧此懷慚。魯《論》曰:“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言我雖平定寰宇,治育蒼生,有功於天下,亦有奇麗服玩、行幸盤游之好,不能盡善盡美。每回顧此等之事,甚慚愧於心也。況汝無纖毫之功,此謂高宗,言何況汝並無纖細毫末之功勣也。直緣基而履慶。径因父祖基業而登履慶位。直,径也。緣,因也。若崇善以廣德,則業泰[51]身安;如能崇尚善道,以充廣其德,庶得基業康泰,身位平安若肆情以從[52]非,則業傾[53]身喪。如放肆情欲,以嗜邪淫,必是基業傾危,身位喪敗。且成遲敗速者,國[54]基也;失易得難者,天[55]位也。可不惜哉[56]!《商書》伊尹申誥於太甲曰:“嗚呼!惟天無親,克敬惟親;民罔常懷,懷於有仁;鬼神無常享,享於克誠。天位艱哉!德惟治,否德亂。與治同道,罔不興;與亂同事,罔不亡。終始慎厥與,惟明明后。”誠哉斯言!此伊尹當阿衡之任,曰“天位艱哉”一句,其激切之至也。於此太宗深得此理,惟憂惟懼,故發成遲敗速、失易得難之痛誡也。爲人君者念哉鑒哉,不可忽也。艱,即難也。

[1]“衣食足則志廉耻”,伍本作“衣食乏則忘廉耻”。

[2]按此非鄭注,是衛湜《禮記集説》引嚴陵方氏(方慤)説,慤有《政和禮記解義》二十卷。

[3]“御寒暑”,伍本作“禦寒温”。

[4]“什一”,伍本作“伎巧”,非。按“什一之利”,出於《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候時轉物,逐什一之利,居無何,則致貲累巨萬”。“什一之利”特指從事商業。此篇名《務農》,意在尚農抑商。

[5]“慴軏”,伍本作“懼軌”。按“慴”本有恐懼義,且前句已作“威可懼也”,前後不當重出“懼”字,底本不誤,不煩改字。“軌”有法則、法規之義,如《漢書·敘傳》:“楚孝惡疾,東平失軌。”顔師古注:“軌,法則也。”從伍本作“軌”而其義平實易通,從底本作“軏”則過於迂曲,未免增字解詁之譏。故此處當作“慴軌”爲宜,正與前句之“歸風”相對爲文。

[6]“戴”,伍本作“載”,非。按“戴雷霆”化用“戴天”,《禮記·曲禮》:“父之讎,弗與共戴天。”孔氏《正義》:“天在上,故曰戴。”

[7]“馳”,伍本作“施”。

[8]按此出《孝經鉤命決》。

[9]“普”,伍本作“並”。

[10]“勸”,伍本作“勤”。

[11]“君”,當從伍本作“君子”。按此句顯然用《論語·顔淵》:“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風必偃。”

[12]“侵鄙”,當從傳世本《荀子》作“後”。按,王先謙於此處異文有詳解,見其《荀子集解》卷十二。

[13]“止”,伍本作“澄”。

[14]“然”,伍本作“燃”。

[15]“忿”,伍本作“憤”。

[16]“國”,伍本作“境”。

[17]“亟”,伍本作“忘”。按,此句最早出自《司馬法》:“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18]伍本“農隙”後有“以”字。

[19]伍本“農隙講武,習威儀也”後有“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是。按《左傳》原文無“三年”句,此句概説《左傳》之“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至“明貴賤辨等列”數語,當是《帝範》正文,傳刻者誤以正文闌入注文。

[20]按此句出《左傳·隱公五年》臧僖伯之諫辭。

[21]“賦”,伍本無,當從删。按古有“軍賦”無“兵賦”,並有軍賦出於農之説,如《公羊傳·哀十二年》:“十有二年春用田賦,何以書?譏。何譏爾?譏始用田賦也。”何休解詁:“禮:税民,公田不過什一,軍賦十井不過一乘。哀公外慕彊吴,空盡國儲,故復用田賦過什一。”《漢書·刑法志》:“因井田而制軍賦。”又按宋唐仲友《詩解鈔·采芑》:“蓋古之兵出於農,然則不先修地政而求兵之强者,吾未之信也。”揆諸注文,此段述訓練國人講武治軍之事,非徵賦之事。

[22]“遂”,伍本作“終”。

[23]伍本“備”後有“也”。

[24]“之”,伍本作“立”。

[25]“精研”,伍本作“研精”。

[26]“至”,聚珍本作“致”。(www.xing528.com)

[27]“於”字後伍本有“天下”二字。按“光於不朽”用例甚晚,見《山右石刻叢編》卷二十三《壽圣寺鐘樓銘》:“然無以紀諸行事,前功埋没而不振,抑何以光于不朽哉?”是銘繫時在金泰和五年(1205)十一月。伍本作“光於天下不朽者”,似更可從,兩存異説,姑俟待考。

[28]“文術”,當從伍本作“崇文之術”。按前篇《閲武》末句爲“此用兵之機也”,正與此句相對。

[29]“當此之際”,伍本作“當乎此際”。

[30]“咸在兹焉”,伍本作“皆在兹乎”。

[31]“之”,伍本無,當從删。按,與後句“惟終實難”,二句相對。

[32]“知”,伍本作“見”。

[33]“非”,伍本作“豈”。

[34]“得”,伍本作“能”。按“得”有“知曉”之義,與下句“不能力居其易”正相對爲文,兩通,姑存異文。

[35]按此出吕祖謙《左氏博議》卷四《楚屈瑕敗蒲騷》:“先遇其易,則以易爲常,是禍之原也。先遇其難,則以難爲常,是福之基也。”

[36]“力”,伍本作“逸”。

[37]“禍”,伍本、劉清之《戒子通録》作“過”。

[38]“當擇哲主爲師”,伍本作“擇哲王以師與”。

[39]伍本“取”前有“夫”。

[40]“絶”,伍本作“施”,非。按由後數句知此爲檢討前過之語,並非以己身之節儉美德教育太子之語,“奇麗服翫,錦繡珠玉,不絶於前”方與後句相應。

[41]“刻”,伍本作“割”。

[42]“必致”,伍本作“必不致”。

[43]“勞人”,伍本作“人勞”。

[44]“事”,伍本作“數事”。

[45]伍本“過”後有“也”。

[46]伍本“多”後有“矣”。

[47]“寰”,伍本作“區”。

[48]“人不怨”,伍本作“民不以爲怨”。

[49]“德未虧”,伍本作“德未之以虧”。

[50]“之”,伍本無。

[51]“泰”後伍本有“而”。

[52]“從”,伍本作“縰”。

[53]伍本“傾”後有“而”。

[54]伍本“國”後有“之”。

[55]伍本“天”後有“之”。

[56]“可不惜哉”後,伍本有“可不慎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