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厌幽王听信讒佞,青蠅变亂善恶,讒佞之徒为国之蟊

厌幽王听信讒佞,青蠅变亂善恶,讒佞之徒为国之蟊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周之大夫厭幽王聽信讒佞,作此詩以刺之也。以青蠅喻讒佞之人變亂善惡,如青蠅變亂黑白也。讒人爲害如此,故云樂易之君子,無信讒言也。以此觀之,善讒進退,治亂可見矣。夫讒佞之徒,國之蟊也。損義傷良之謂讒,巧諂捷給之謂佞。言朝廷有讒佞之人,如禾苗有蟊耳,謂蠹敗禍亂之甚也。言阿比周密,交相因習,窮其所好樂,雖至高之地亦無不進也。

厌幽王听信讒佞,青蠅变亂善恶,讒佞之徒为国之蟊

讒,譖也。《荀子》曰:“傷良曰讒。”《小雅·青蠅》詩云:“營營青蠅,止於樊。豈弟君子,無信讒言。”孔疏云:“營營,往來也。彼營營往來,青蠅之蟲。汙白使黑,汙黑使白,乃變亂白黑,不可近之。當遠去之於外,止於藩籬之上,無令在宫室之内也。”此周之大夫厭幽王聽信讒佞,作此詩以刺之也。以青蠅喻讒佞之人變亂善惡,如青蠅變亂黑白也。不可親之,當棄於荒野之外,無令在朝廷之上。讒人爲害如此,故云樂易之君子,無信讒言也。昔魯欲使樂正子爲政,孟子聞之,喜而不寐。公孫丑曰:“樂正子彊乎?”曰:“否。”“有知慮乎?”曰:“否。”“多聞識乎?”曰:“否。”“然則奚爲喜而不寐?”曰:“其爲人也,好善。”“好善足乎?”曰:“好善優於天下,而況魯國乎?夫苟好善,則四海之内皆將輕千里而來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則人將曰:‘訑訑,予既已知之矣。’訑訑之聲音顔色,拒人於千里之外。士止於千里之外,則讒諂面諛之人至矣。與讒諂面諛之人居,國欲治,可得乎?”以此觀之,善讒進退,治亂可見矣。

夫讒佞之徒,國之蟊賊也。損義傷良之謂讒,巧諂捷給之謂佞。蟊,食苗根蟲。賊,食禾節蟲。言朝廷有讒佞之人,如禾苗有蟊賊耳,謂蠹敗禍亂之甚也。争榮華於旦夕,惟貪榮顯華靡,無心於邦國。競勢利於市朝。《易》曰:“日中爲市。”凡物貨相貿易買賣皆曰市。朝,朝廷。朝,朝也,人君昕旦視政,貴早也。言以諂佞之人,奔競財利於市,慕權勢於朝,無匡輔之心耳。以其諂諛之姿,《荀子》曰:“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惡忠腎之在己上;言諂佞阿諛之徒,不求其己,反憎惡忠良腎能之人處於我之上。〇按,注“其”字疑誤。奸邪之志[31],恐富貴之不我先。奸,詐也。《左傳》曰:“在外爲奸,在内爲宄。”《楊子》曰:“不奸奸而詐詐。”邪者,不正也。豐於財曰富,貴,高也。言彼讒佞之人,以私詐不正之心,惟懼富貴不先於我耳。朋黨相持,無深而不入;同門曰朋。黨,輩也。《荀子》曰:“怪星之黨見。”言朋類黨輩相執持,極其所嗜欲,雖至深之所,亦無不入耳。比周相習,無高而不升[32]。《後漢·黄瓊傳》曰:“夫讒諛所舉無高而不可升,相抑無深而不可淪,可不察歟?”言阿比周密,交相因習,窮其所好樂,雖至高之地亦無不進也。比,毗至反,阿也。周,密也。習,效也。令色巧言,以親於上;孔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言巧好其言語,令善其顔色,以求親愛於在上之人也。先意承旨,以悦於君。《韓非子》曰:“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諾諾,先意承旨,觀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言奸佞之賊臣也,迎其人主之趣意,順其志旨以求媚悦。朝[33]有千臣,昭公去國而不[34]悟;《左傳·昭二十五年》:“初,季公鳥娶妻於齊鮑文子,生甲。公鳥死,季公亥與公思展與公鳥之臣申夜姑相其室。及季姒與饔人檀通,而懼,乃使其妾抶己,以示秦遄之妻,曰:‘公若欲使余,余不可而抶余。’又訴於公甫曰:‘展與夜姑將要余。’秦姬以告公之。公之與公甫告平子,平子拘展於卞,執夜姑,將殺之。公若泣而哀之,曰:‘殺是,是殺余也。’將爲之請,平子使豎勿内,日中不得請。有司逆命,公之使速殺之。故公若怨平子。季、郈之雞鬬。季氏介其雞,郈氏爲之金距。平子怒,益宫於郈氏,且讓之。故郈昭伯亦怨平子。臧昭伯之從弟會爲讒於臧氏,而逃於季氏。臧氏執旃。平子怒,拘臧氏老。將禘於襄公,萬者二人,其衆萬於季氏。臧孫曰:‘此之謂不能庸先君之廟。’大夫遂怨平子。公若獻弓於公爲,且與之出射於外,而謀去季氏。公爲告公果、公賁,使侍人僚柤告公。公寢,將以戈擊之,乃走。公曰:‘執之!’亦無命也。懼而不出,數月不見。公不怒。又使言,公執戈以懼之,乃走。又使言,公曰:‘非小人之所及也。’公果自言,公以告臧孫。臧孫以難,告郈孫。郈孫以可,勸。告子家懿伯。懿伯曰:‘讒人以君邀幸,事若不克,君受其名,不可爲也。舍民數世,以求克事,不可必也。且政在焉,其難圖也。’公退之。辭曰:‘臣與聞命矣,言若洩,臣不獲死。’乃館於公。叔孫昭子如闞,公居於長府。九月戊戌,伐季氏,殺公之於門,遂入之。平子登臺而請曰:‘君不察臣之罪,使有司討臣以干戈,臣請待於沂上以察罪。’弗許。請囚於費,弗許。請以五乘亡,弗許。子家子曰:‘君其許之!政自之出久矣,隱民多取食焉,爲之徒者衆矣。日入慝作,弗可知也。衆怒不可蓄也,蓄而不治,將藴;藴蓄,民將生心。同求將合。君必悔之!’弗聽。郈孫曰:‘必殺之。’公使郈孫逆孟懿子。叔孫氏之司馬鬷戾言於其衆曰:‘若之何?’莫對。又曰:‘我,家臣也,不敢知國。凡有季氏與無,於我孰利?’皆曰:‘無季氏,是無叔孫氏也。’鬷戾曰:‘然則救諸!’帥徒以往,陷西北隅以入。公徒釋甲執冰而踞,遂逐之。孟氏使登西北隅,以望季氏。見叔孫氏之旌,以告。孟氏執郈昭伯,殺之於南門之西,遂伐公徒。子家子曰:‘諸臣僞劫君者,而負罪以出,君止。意如之事君也,不敢不改。’公曰:‘余不忍也。’與臧孫如墓謀,遂行。己亥,公孫於齊,次於陽州。”弓無九石,寧一[35]“寧一”二字當作“宣王”。終身而不知。《尹文子》曰:“世有因名以得實,亦有因名以失實。宣王好射,説人之謂己能用彊也。其實所用不過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試之,中闕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然則宣王用不過三石,而終身自以爲九石。三石實也,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喪其實也。”今經云“寧一”者,蓋“宣王”二字,傳之訛耳。

以疏間親,宋有伊戾之禍;《左傳》:“初,宋芮司徒生女子,赤而毛,棄諸堤下。共姬之妾取以入,名之曰棄,長而美。平公入夕,共姬與之食,公見棄也,而視之尤。姬納諸御,嬖,生佐,惡而婉。太子痤美而狠,合左師畏而惡之。宋寺人墻伊戾爲太子師,無寵。秋,楚客聘於晉,過宋。太子知之,請野享之,公使往。伊戾請從之。公曰:‘夫不惡女乎?’對曰:‘小人之事君子也,惡之不敢遠,好之不敢近,敬以待命,敢有二心乎?縰有共其外,莫共其内,臣請往也。’遣之。至,則欿,用牲,加書徵之,而騁告公曰:‘太子將爲亂,既與楚客盟矣。’公曰:‘爲我子,又何求?’對曰:‘欲速。’公使視之,則信有焉。問諸夫人與左師,則皆曰:‘固聞之。’公囚太子。太子曰:‘唯佐能免我。’召而使請,曰:“‘日中不來,吾知死矣。’左師聞之,聒而與之語。過期,乃縊而死。佐爲太子。公徐聞其無罪也,乃烹伊戾。”間,去聲。間爲居其間也。以邪敗正,楚有郤宛之誅。《左傳》:“郤宛直而和,國人説之。鄢將師爲右領,與費無極比而惡之。令尹子常賂而信讒,無極譖郤宛焉,謂子常曰:‘子惡欲飲子酒。’又謂子惡:‘令尹欲飲酒於子氏。’子惡曰:‘我,賤人也,不足以辱令尹。令尹將必來辱,爲惠已甚,吾無以酬之,若何?’無極曰:‘令尹好甲兵,子出之,吾擇焉。’取五甲五兵,曰:‘置諸門。令尹至,必觀之,而後以酬之。’及饗日,帷諸門左。無極謂令尹曰:‘吾幾禍子。子惡將爲子不利,甲在門矣。子必無往!且此役也,吴可以得志。子惡取賂焉而還,又誤群帥,使退其師,曰:乘亂不祥。吴乘我喪,我乘其亂,不亦可乎?’令尹使視郤氏,則有甲焉。不往,召鄢將師而告之。將師退,遂令攻郤氏,且爇之。子惡聞之,遂自殺也。國人弗爇,令曰:‘不爇郤氏,與之同罪。’或取一編菅焉,或取一秉秆焉,國人投之,遂弗爇也。令尹炮之,盡滅郤氏之族黨,殺陽令終與其弟完及佗,與晉陳及其子弟。晉陳之族呼於國曰:‘鄢氏、費氏自以爲王,專禍楚國,弱寡王室,蒙王與令尹以自利也。令尹盡信之矣,國將如何?’令尹病之。後殺費無極與鄢將師,盡滅其族,説於國也。”斯乃暗主庸君之所[36]迷惑,黄石公曰:“迷而不返者惑。”言暗弱不明之主,庸愚無察之君,荒迷惑亂,拒腎聽讒,致此耳。忠臣孝子之[37]可泣冤。忠臣,謂郤宛也。孝子,謂宋太子痤也。言宛之忠、痤之孝,終被誣誑屠戮,甚可爲哀泣冤枉矣。故藂蘭欲茂,秋風敗之;《文子》曰:“日月欲明,浮雲蔽之;藂蘭欲茂,秋風敗之。”藂,聚也。謂聚生之芳蘭,將欲茂盛之時,竟被秋天淒然之風敗落之矣。以此喻讒害良也。王者欲明,讒人蔽之。《素書》曰:“有過不知者蔽。”君王方欲明察,竟被諂佞之小人蔽障之耳。此謂庸暗之主,非英明之君也。此奸佞之危也。言此乃奸邪諂佞之危險也。斯二者,危國[38]之本。二者指以疏間親,父殺其子,以邪敗正,君族其臣。故云斯二者是傾覆國家之本耳。

砥躬礪行,莫尚於忠言;《尚書》高宗謂傅説“若金,用汝作礪”。礪,磨石也。所以磨利於其器,以喻人君欲磨利躬行者,無有加其忠直之言耳。敗德敗正[39],莫踰於讒佞。敗壞大德正理者,無過於奸讒。“敗德敗正”是對“砥躬礪行”也,不當作兩“敗”字。《書》曰:“反道敗德。”恐其傳寫之訛,然上“敗”字當作“反”字。今人顔貌同於目際,猶不自瞻,東萊先生有曰:“察秋毫之末者,不能自見其睫際。”際,猶睫也。睫,目際毫,至近目,而自不見也。況是非在於無形,奚能自覩?謂以顯然形體見於外者,猶不能鑒識,何況是非在於冥然無形質之間乎?何則?飾其容者,皆解[40]窺於明鏡;修其德者,不如[41]訪於哲人。詎自庸愚[42],何迷之甚!太公《陰謀》曰:“以鏡自照者,見形容;以人自照者,見吉凶。”《韓非子》曰:“古之人目短於自見,故以鏡觀面;智短於自知,故以道正己。故鏡無見疵之罪,道無明過之怨。”目失鏡則無以正鬚眉,身失道則無以知迷惑。既解窺形於明鏡,不知問道於哲人,是愚惑之甚也。良由逆耳之辭難受,順心之説易從。《後漢·左雄傳》曰:“臣聞人君莫不好中正而惡讒諛,然而歷世之患,莫不以忠正得罪、讒諛蒙倖者。蓋聽忠難,從諛易也。”正直之辭逆其耳而不領,依阿之説隨其心而即行。彼難受者,藥石之苦喉也;《漢書》子房謂高祖曰“良[43]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此之謂也。此易從者,鴆毒之甘口也!徐惠曰:“珍玩伎巧,乃喪國之斧斤;珠玉錦繡,實迷心之鴆毒。”鴆,毒鳥也。以羽入酒,飲之即死。《左傳》曰:“宴安鴆毒。”謂讒諂依阿之言,雖聽之順耳,如口食其甘物,豈知中有鴆毒之禍乎。明王[44]納諫,病就苦而能消;暗主從諛,命因甘而致殞。固貽書黄瓊曰:“興國之君樂聞其過,荒亂之主樂聞其譽。聞其過者,過日消而福臻;聞其譽者,譽日損而禍至。”[45]《小雅》詩曰:“盗言孔甘,亂是用餤。”此之謂也。孔,甚也。甘,美也。餤,進也。此詩刺幽王也,謂小人其言甚美,幽王聽信之,禍亂用是進益也。餤,音淡。殞,喪也。可不誡哉?可不誡哉?[46]太宗於此,爲憂爲懼,至深至切,故更三禁約之也。言爲人君者,見如此諂佞禍亂之慘酷,豈可不懼之哉!誡,懼也,又約束也。

[1]“擇”後“而”前,孔穎達《尚書正義》有“善”。

[2]“桷”,底本作“角”,不辭,兹據伍本改,下同。按,此處“栱桷”與“棟樑”相對,指細微之材。

[3]“明主”,伍本作“明王”。

[4]“亦由是也”,伍本作“亦猶如是也”。

[5]按此出黄石公《三略》所引古兵書《軍勢》之語:“使智,使勇,使貪,使愚。智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貪者邀趨其利,愚者不顧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軍之微權也。”

[6]“明主”,伍本作“明君”。

[7]“函”,伍本作“涵”。

[8]按此即聶崇義《新定三禮圖》卷十三《牛鼎》、《羊鼎》、《豕鼎》。

[9]“角”,《三禮圖》作“首”。

[10]《三禮圖》“寸”後有“彊”字。

[11]按此句出《吴子·圖國》:“若以備進戰退守,而不求能用者,譬猶伏雞之搏狸,乳犬之犯虎,雖有鬥心,隨之死矣。”

[12]按此句出《論語·子路》:“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13]“或藴百而尚少,或統一而爲多”,伍本作“或充百而尚小,或充一而己多”。

[14]“才”,伍本作“材”,是。按“才”、“材”,古書常通用。但此句注有“楶棁之材”、“腐木不可以爲柱”,知注家所見之本,正作“有輕材者”。

[15]“有小力者,不可賴以成職”,伍本作“有劣智者,不可青以大功”。按前句“有輕才者,不可委以重任”,後句有“委任青成”,故本句作“青”,则两句正可分别對應後句之“委任”“青成”,“賴”字疑誤。又名詞性質之“成職”,出現在宋代以後,用例亦極少,如蘇軾《蘇文忠公全集·東坡後集·上清儲祥宫碑一首》:“記事之成職也。”似當從伍本作“青以大功”。

[16]伍本“委任青成”前有“君擇臣而授官,臣量己而受職”一句。

[17]“當”,伍本作“審”。

[18]伍本“源”後有“也”。

[19]“道”,伍本作“導”。

[20]伍本“列宿”前有“是以”。

[21]伍本“海月”前有“以”。

[22]“材”,伍本作“才”。(www.xing528.com)

[23]伍本“故云”前有“《書》曰”,非。按此句實出北周王褒《皇太子箴》:“則哲惟難,知人未易。”王褒舊注雖揭示“則哲惟難”本於《尚書·皋陶謨》,然“則哲”句實引用王褒之《箴》語,並非《尚書》原句。

[24]“義”,伍本作“議”。

[25]“辯”,伍本作“辨”。

[26]“懷”,伍本作“壞”,非。按“懷疏”指《漢書·朱雲傳》“雲數上書言丞相韋玄成容身保位,亡能往来”事。

[27]“標”,伍本作“摽”。

[28]伍本無“云”。

[29]按此句在王通《中説·問易篇》。

[30]按此《記》指《禮記·少儀》。

[31]伍本“奸邪之志”前,有“懷其”。前句作“以其諂諛之姿,惡忠腎之在己上”,此句當從伍本,方得句式相對。

[32]“升”,伍本作“昂”。按“升”、“昂”二字文義相近,“無高而不升”即出注文所引《後漢書·黄瓊傳》。

[33]伍本“朝”前有“是以”。

[34]“不”,當依伍本作“方”。按此處當用宋昭公事,非注中魯昭公事。劉向《新序·雜事》:“宋昭公出亡,至於鄙,喟然歎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發政舉吏,無不曰:吾君聖者。侍御數百人,被服以立,無不曰:吾君麗者。内外不聞吾過,是以至此。’”“朝臣千人”正符前句“朝有千臣”。此事亦見《韓詩外傳》。又《左傳》本無昭公悔悟事。《新序》言宋昭公出亡,蓋本於《左傳》所述“盡以寶行”,而後人附會之。

[35]“寧一”,當依伍本作“宣王”。按此事又見《吕氏春秋·壅塞》,此宣王爲齊宣王。前用宋昭公去國故事,後用齊宣王好射舊典,正相對應。

[36]“所”,伍本作“以之”。

[37]“之”,伍本作“所”。

[38]“危國”,伍本作“昏明”。按“危國”與注文“傾覆國家”相應,自不煩改字。然“昏明”亦有典故所本。《左傳·襄二十七年》:“聖人以興,亂人以廢。廢興存亡,昏明之術,皆兵之由也。”孔穎達《正義》:“謂德刑禮義,是興存盛明之法術也。驕淫殘虐,是廢亡昏闇之法術也。”

[39]“敗德敗正”,伍本作“毁徳敗心”。按注以爲此處用《尚書·大禹謨》“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腎,反道敗德”句意,又孔傳正云“狎侮先王,輕慢典教,反正道,敗德義”。蓋《帝範》此句“正”字對應《尚書》原文“道”字,似當參舊注而作“敗德反正”,較伍本爲有據。

[40]“解”,伍本作“能”。

[41]“如”,底本作“知”,於上下文意不合,兹據伍本改。

[42]“詎自庸愚”,伍本作“拒善自愚”。按“詎自”雖有用例,然僅能上溯到中晚唐,至明清方爲常語,如姚合《寄李餘卧疾》:“我詎自云樂,伊人嬰疾恙。”《帝範》爲唐初之文,是否能用“詎自”,頗爲可疑。且考察語例,“詎自”皆與動詞連用,表達“自己按理不應做某事而居然做出此事”,有自省、慚愧之意。無以“詎自”譴青他人之用例。伍本似較可從,然無旁證,姑俟後考。

[43]“良”,按《漢書·張良傳》作“毒”。

[44]“明王”,伍本作“故明主”。

[45]按原注出處有誤,此出《三國志·吴書·賀邵傳》,係賀邵上孫皓疏。

[46]“可不誡哉?可不誡哉”,伍本作“可以誡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