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事物都具有双面性,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关键看我们怎么考虑了。
有这样一件事,在公交车站牌下,有一对母子正在等车。
一阵大风把妈妈的围巾撩了起来,妈妈想用手按住围巾,可是手里还提着皮包,非常不方便。身边的儿子看到这个情形,主动对妈妈说:“妈妈,把包给我拿吧,你来系围巾,我帮你拿包吧。”妈妈犹豫了一下,有些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把这件事办好。但是大风把自己的围巾刮得很乱,她想了想把皮包递给了小男孩,然后整理她的围巾。
没想到风更大了,还带来了很多的小沙砾。沙砾跑进了小男孩的眼睛了,小男孩一不小心,把皮包掉在了地上的水洼里。小男孩马上把皮包捡了起来,一脸的惊恐。
妈妈的脸色立刻变得非常难看,厉声训斥小男孩:“你怎么连个包都拿不住啊?你看,包都脏了,你让我怎么拿?我就知道你拿不好,什么事情都办不好,你真笨……你还能干什么?”
小男孩一声不吭,心想:“妈妈怎么会这样啊?要不是又刮来的这场风,我也不会把你的包弄在地上,妈妈真不理解人啊!”想着想着眼泪哗哗地涌出来。
母亲的训斥一定伤透了孩子的心。以后再有这样的情况,小男孩还会主动从妈妈的手里接过皮包吗?还会主动帮助身边的人吗?
如果妈妈的反应不是这样呢?
妈妈看到小男孩惊恐的表情,先对孩子说:“没事的,你看,皮包擦擦就干净了。”然后再从孩子的手中接过皮包,用纸巾擦干净。
“我不是故意的,妈妈你不怪我吧?”孩子小声地问。
“当然不怪你。这又不是你的错,你能主动帮我拿皮包,说明你这个人很有爱心,还乐于助人,妈妈就已经很高兴了。”妈妈抚摸着小男孩的头说。
“可是皮包掉在水洼里了。”小男孩还是很后悔。
“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每个人都有不小心的时候,妈妈也犯过这种错误,不过妈妈以后就特别注意了,相信你也会的!”
“嗯,我以后不会再犯这种错误了。我还想帮你拿包,好吗?”孩子说。
“好啊,妈妈相信你!”说完,妈妈又把皮包交给了小男孩。
公交车来了,母子俩高兴地上了车。(www.xing528.com)
每个人做什么事情都不是事事顺利的,都会出现一些小的波折,都免不了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而孩子正是在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所以说,重要的问题不在于孩子是否犯错误,而在于父母采取何种态度让孩子认识自己的缺点并积累经验。善于在孩子的错误中发现优点,用赏识的态度去帮助孩子纠正错误,比严肃的批评和打骂更有作用。
也许大家都看过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教育孩子”的故事:
有一天,陶行知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的同学,他当即制止了王友,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批了。陶行知立即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
当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让你不再打人,你就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
王友迷惑不解,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说:“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同学。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
王友感动地哭了,他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为你正确地认识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的糖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吧!”
这是很经典的一个故事,教给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
面对王友的错误,陶行知换了一个角度,用充满赏识的心态,从错误中发现学生诚实守信、尊重师长、为人正直、敢于承认错误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赞扬。陶行知用赏识唤醒学生的良知,让学生主动承认错误、接受教育,从而在心灵深处产生改正错误、完善自己的愿望。
现实生活中,发现孩子的错误并不难,难的是从错误中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用赏识的态度和语言设计充满爱心的教育场景,在对孩子的赏识中完成“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要想找出孩子在错误中的优点,必须首先了解孩子犯错误的过程,通过对过程的分析发现孩子的优点。如果陶行知不对王友用泥巴砸同学的过程进行调查,他就不会知道事情的起因是那几个同学欺负女生,也就不会发现王友为人正直、敢于打抱不平的优点。我们换种角度思考问题,如果用这种“四块糖”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么在批评孩子的错误的前提是发现孩子在发生这件事中的优点,并且鼓励孩子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千万不要为了让孩子改正一个小错误,而失去自己身上的优点。
另外,孩子犯错误不是多么严肃的问题,但是孩子能够有“知错就改”的勇气就太令人佩服了。父母必须对孩子敢于承认错误的优点给予赏识。如果孩子已经认识到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父母就不应该再穷追不舍,而应该鼓励和肯定孩子敢于认错的勇气。
孩子犯了错误,父母难免会生气和责备孩子。责备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果方法不当,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不当的责骂以及动粗、体罚或其他威吓等处罚方式,不仅会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孩子,而且可能激起孩子的仇恨心理。如果父母善于找到孩子错误中隐藏的优点,然后赏识孩子,不仅可以让孩子充分认识错误,而且还会使他继续保持这个优点,从而养成良好的对待错误的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