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的教育工作和工作态度,有很大的差别。一直以来,西方的教育制度要比我们国家的制度更有人性化的意味。在中国的小学的规章制度中就有过这样的规定:上课期间不准上厕所。为的是整齐划一。而西方的教育工作者却不这样认为,他们以为一个一心想上厕所的孩子不可能安心听完下面老师讲的课,所以他们还是支持孩子举手报告。
具有传统意味的中国文化,一直以来总是注重群体和谐,强调社会本位,所以个人利益处于从属地位和压抑状态,个人价值要服从于社会价值。受教育者的个人需求并没有受到关注,反而被压抑,被忽略,个性得不到发展。
一位父亲曾讲到了这样的一件事情,事情发生之后,他自己都感到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方向都不正确:
记得那是孩子读小学二年级时,全校搞了一次爱鸟周的讲座,主会场在我孩子的班上。主讲老师提了一些问题,请学生回答,第一轮我的孩子就举手发了言。但第二轮提问时,我的孩子又很积极地举了手。班主任老师考虑到他已发过言了,就把机会给了别的比他举手还晚一些的孩子。
当时,我的孩子就大喊起来:“这不公平。”因为是拉线广播,所以全校所有班级都听到了。这下可好,下午放学,孩子被老师以没有集体荣誉感为由留下一个多小时。我去接孩子时,也挨了一顿训。
如果当时地上有个洞,我恨不得钻进去。我当时意识到:孩子的呼声的影响力在哪里?(www.xing528.com)
我带着孩子回家后,免不了要将孩子痛打一顿,也是为了配合老师。但也就是这件事后,孩子变得沉默了,不爱举手发言了。我很后悔,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对孩子成长和受教育不利。可当初为什么我明明知道这样不对,还要继续给孩子这样残酷的教训呢?我们期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但是自己又为孩子做了什么呢?是正确的忠告,还是自己无理的要求?
因为影响了集体,孩子被罚,父亲也觉得丢脸。可是没有人注意孩子呼唤公平的声音。就这样孩子变得沉默了。我们怎样让孩子恢复往日的自信和阳光灿烂般的微笑呢?
西方的教育方式大不一样。他们关注的是孩子的个性,关注是孩子的个性发展。特别是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理论,给受教育者提供了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他们显得很主动,很大胆,也很独立。
因此,受教育者的探索精神在西方保留较完好,人们易于打破已有的条条框框,创造新的理论和学说。比较而言,中国受教育者囿于先人的建树,习惯人云亦云地空谈学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