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都需要心理上的依靠,孩子也不例外。
“慈母严父”是中国家庭父母的传统形象。于是在中国,大多数父母在家中总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好像只有一严一慈、一硬一软才能更好地管教孩子。有很多家庭,父亲与母亲的教育分工非常明确。父亲管所谓的大事,母亲管生活小事以及日常监督。
于是,家庭里的父亲以一种威严的面孔出现,不轻易出面管教,但在“重要时刻”可以借一贯的威严解决问题。许多母亲对孩子的杀手锏通常是:“不听话,看我告诉你父亲。”也许为了维护这样的威严,父亲不苟言笑,极少与孩子交流,但他能通过母亲了解孩子的言行举止。
家庭里母亲是柔弱的一方,是教育孩子的“全职”角色。从生活上的照顾到学习上的督促,母亲们下的工夫往往很多。但是,母亲又容易近距离地监控孩子,习惯于唠唠叨叨。
有一位母亲在信里总结以前的生活,她这样写道:
孩子每天早晨出门,晚上5点钟到家,人没坐定,我的唠叨就已经开始了:
“你今天功课多不多?”
“你功课完成了多少?”这是第二句话。
第三句话:“你抓紧点,快点做功课。”
做父母的都发现,这三句话每天使用频率最高。
在父亲的极少交流和母亲的过度“单方面交流”中,孩子往往找不到真正的心理依靠,易封闭,从而产生对父母的极度不满。(www.xing528.com)
其实,父爱和母爱都是孩子需要的,在孩子的生活中都是缺一不可的,对孩子的成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亲对孩子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而母亲对孩子许多重要品质的形成却有着长远、持久、深刻的影响。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不应该退让在孩子的教育之外。只有在父母的相互配合、共同作用下,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还有一类父母忽视自己的角色职责,没有责任感,以一种随心所欲的态度生活,像“长不大的大人”。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多,期望多,却很少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样的父母对孩子只有“养”而缺乏真正的教与育。孩子从自己的父母身上找不到值得称道的东西,只能像不知道方向的小船一样摇摇晃晃地长大,独自面对生活,也许要走许多弯路。
一个孩子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从我读小学一年级起,不论是学习,还是为人处世,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一个人扛着,一个人摸着石头趟水过河。别人嘲笑、讽刺,甚至嫉妒我,我都是一个人把不快往肚里吞,从来都不和我父母讲这些事。
现在我已上高一了。走了那么漫长的路,我却从来没有一次由衷地开心过。在初中,因为学校不属于重点,加上我也挺努力,所以成绩总能在班上前五名,有时也能在前三名,在别人面前我也能把头抬高点,能感受到我存在的价值。整整三年,尽管我很孤独,但凭着这成绩的支撑,我还是咬着牙才走过来了。
三年后,我上了重点高中。在这里,高手如云,每次考试,不论我怎样努力,都进不了前十名,只能在二十名左右徘徊。每班前十名的人就成了香饽饽,老师捧着、围着。而我却不能。这些和三年前迥然不同的状态让我一时间难以适应。
在家里,父母对我期望很高,和他们谈问题,他们总不会站在我的立场上为我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就这样,我和父母之间形成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实际上,孩子希望父母做自己的人生支撑,也希望父母能成为自己的朋友,在遇到烦恼或困惑时,能得到父母的指点。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或者对孩子漠不关心,都会伤害孩子幼小的自尊心。
总之,在教育孩子之前,父母应该先教育自己,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和孩子保持一份交流,给孩子一个心灵的依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