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用“分数,分数,学生的命根”来形容分数对于正在上学的孩子的重要性。在一些父母亲看来,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考大学、考研究生、出国留学等等。但是我们只看到了教育的表面形式,这绝非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要使人幸福,让人们在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
有很多孩子在考上大学或实现了一个小阶段的奋斗目标之后,总有一段时间的心理迷茫期。一些本来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踏上社会之后变得碌碌无为。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父母没有给孩子树立一个可以长期奋斗的远大目标。孩子知道学习,并且努力学习了,但学习过后该干什么他不清楚。这也是当代家庭教育的一大误区,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份来自美国波士顿大学青少年教育专家专论优秀学生特点的调查报告发表了。这位专家用一年的时间考察了伊利诺伊州的90名优秀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在他们身上找到了四个共同点:
第一,有良好的学习毅力。优秀学生毫无例外地把学校当做生活中心,其家长也十分勤奋,为孩子树立了好榜样。
第二,把学习看做人生的乐趣。在教育孩子时,父母总是尽最大的努力设计出新颖、有趣、多变的方法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第三,不过分看重分数。孩子们对知识发自内心的追求会被对分数的追求所取代。教育专家提醒家长们:不要总问做得怎么样,而应多问做了什么。
第四,对某些事物有较大的兴趣和热情。兴趣称得上是最好的启蒙老师,因而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应该有意识地鼓励他广泛参加各种课外活动,这有助于他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有一类家长,总是把孩子的分数、名次、升重点学校等问题看得很重,并且整天被这类问题弄得神经兮兮,使孩子生活得很不快乐。我们来看看一个初中一年级孩子写给妈妈的一封“知心家信”:
那天,我从老师手里接过英语试卷,糟了,59分!我垂头丧气地回到家中,胆怯地靠在门旁边,眼睛盯着脚尖:“妈妈,我只得了59分。”
“啪!”一记耳光落在我的脸上,妈妈的眼睛瞪得像铜铃,额上的皱纹形成了一个倒立的“八”字,左手叉腰,右手抓起苍蝇拍,照着我的屁股上就是一下,嘴里说着:“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我辛辛苦苦送你上学,你不好好读书,才考了个59分,我看你疯了……”一碗不知什么滋味的饭是和着泪水咽下去的。
“不争气的,还不去洗碗!”
“不争气的,还不去扫地!”
今天,我从老师手里接过数学考卷,啊!100分!我哼着小曲像小燕子似的“飞”进家门:“妈妈,你看100分!”
“吧!”一个响亮的吻印在我的脸上。妈妈那大大的眼睛眯成一条缝,额上的皱纹变得温柔了,双手紧抱着我,嘴巴笑得合不拢:“哈哈哈……我的女儿真好,真乖。”(www.xing528.com)
午饭是小鸡炖蘑菇,鱼汤……
“别,我的宝贝,碗不用你洗了,油星子会溅到你衣服上,你只要多考几个100分就够了……”
“别,我的公主,地不用你来扫,灰尘会迷了你的眼,妈妈来扫就好了。你只管好好学习就行了……”
我真想问一句:“妈妈您到底爱的是什么?是我,还是我的分数?”
孩子对母亲的描述多么形象生动,孩子对母亲的提问多么一针见血!
是啊,我们所有的父母都该认真想一想:到底爱什么?是孩子,还是分数?
很多孩子考试爱紧张,为什么?因为怕考砸了回去挨父母打骂!有些父母有意无意地会对孩子说:
“你的脑袋简直就是榆木疙瘩,要不就是石头,永远都不开窍!”“我算是白养你了!”
“你怎么一点儿不像我?我以前读书从没有像你这么差!你在学校到底学习没有?”
“就你这学习水平,将来连扫大街的工作都找不着!”
要知道,这些说法已经在无形中对孩子进行了“心罚”。他们会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自卑心理,会出现“破罐子破摔”的自卑心理,严重的会患有轻度抑郁症。
什么是心罚呢?心罚是指父母对孩子恐吓、讽刺或挖苦,剥夺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其实,分数只能从侧面反映一个人的学习情况,不能代表孩子学习质量的全部,考卷也不能判定一个人的价值。家长应体谅一下那些因为分数不好而愁容满面的孩子,不要使孩子成为分数的奴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