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对于文学的看法,是把它视为表达智慧的艺术。斯达尔夫人在《论文学》一书中指出:“文学的进步,也就是思维及其表达艺术的完善化。”这一词义在整个18世纪中渐渐持续,随后形成了19世纪中专门化了的文学概念。在中国,引进这种文学观念大约要到19世纪末年,并很快和传统的文人文学观融为一体,成为我们至今仍奉为圭臬的对于文学的看法。这种看法的核心,就是把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或是建立在精神价值之上,或是建立在艺术价值之上。
但是,文学,至少如我们这个时代所理解的那样,其特征还表现为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也就是说,文学,只有当它被阅读时才成其为文学。萨特就曾这样说过:“文学客体是一只奇怪的陀螺,只有在运动中才显出其本色。为了使文学出现,必须具有一种具体的行为,它就叫做阅读,而且,文学只能随着这种阅读的延续而延续。除去这一条,纸上就只留着黑色的污迹。”
我想,这应该成为我们理解低龄化写作的一个前提。文学固然很重要,但文学不是一个需要有人发放准住证才能进入的领域。那只能使文学的生产、阅读、评论、批评、评判在一个封闭的圈子里进行。事实上,凡有表达欲望又有一定文字表达能力的人都可以利用文学的形式与人交流,而不必顾虑自己的写作符合不符合文学的标准。有两个事实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一个是孩子们写作时的热情和快乐,另一个是他们的写作在同龄人中迅速引起的强烈呼应和反响。在这里,指责他们的写作不够文学,不够完美,不够独特,不够深刻,都是毫无意义的。他们在交流中、阅读中得到了读者,特别是同龄读者的认可才是最重要的。我们有多少儿童文学作家,出版了多少儿童文学作品,有多少是像孩子们自己的写作一样,让孩子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了呢?不能说完全没有,总之是不会很多。(www.xing528.com)
从低龄化写作的主体即小作者的角度看,他们的写作,至少在最初的阶段,带有很强的自娱自乐的成分。他们的写作是很少有功利目的的,包括韩寒,最初也没有要成为明星或赚多少版税的考虑,倒是成人的写作很少有这么单纯的。他们在写作中得到的满足,主要还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被人认可以及内心中积压的某种情感得到了自由的渲泄。在这些方面,无论韩寒还是黄思路,他们的区别并不像成人所想的那么大。一个叫微妮的小女孩就曾这样介绍她的写作经历:读初二时,她偶然接触了“自画青春”系列小说,看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人写作的东西变成了铅字,她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以为只有那些老头才能当作家呢,原来我也可以写小说呀!”于是,写小说这个念头像一只小怪虫,钻进了她的心中,直到她把它变成一本13万字的小说《为你重生》。另一个叫金今的小女孩也表达了类似的想法,她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不管这个梦是虚幻的,还是现实的,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如果你能把它编织成人生中美丽的花环,你就会觉得生活的永恒和美好是无穷无尽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