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接包方创新的角度与优化

研究接包方创新的角度与优化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服务外包接包国。如何提高服务外包企业的创新能力成为国内产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国内学者从接包方角度研究接包方的创新,作出了很多探索。本章拟对前两个方面进行概述,服务外包创新绩效及其影响因素会在本书的第五章详细介绍。图2-1服务接包企业创新能力理论研究框架来源:张慧颖和王江平,20122.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演进过程刘妍等将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的演进过程归纳为3个阶段。

研究接包方创新的角度与优化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服务外包接包国。为了促进服务外包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商务部等5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推进创新驱动作为重点任务这一。其中着重强调了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增强集成创新能力。如何提高服务外包企业的创新能力成为国内产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国内学者从接包方角度研究接包方的创新,作出了很多探索。

(一)宏观上,即国家层面

喻美辞(2008)构建了一个包括三个部门的开放经济增长模型,考察了国际服务外包的技术外溢对承接国技术进步的影响。其分析结果表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服务外包产生的技术外溢对承接国的技术进步率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是技术外溢效应的大小要受到承接国的贸易开放程度、人力资本存量和国内外技术差距等因素的制约。承接国的贸易开放程度越高、人力资本存量越多,国际服务外包的技术外溢效应越大。在具有一定的技术吸收能力的基础上,当承接国与外包国的技术差距水平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时,承接国获得的技术外溢效应越大,其技术进步越快。

张秋菊和朱钟棣(2008)运用我国1981—2003年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数据构造了外包指数来度量我国参与外包的程度,其研究发现跨国外包与技术进步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从长期来看,中国跨国外包的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显著,但技术进步是促进跨国外包的原因;从短期来看,跨国外包是促进技术进步的原因,技术进步不是促进跨国外包的原因。

杨丹辉(2009)认为,目前服务外包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现行全球外包分工体系,发达国家作为发包国仍处于主导地位,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外包企业还处在被动接包地位,从事单一的外包业务将导致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成长路线被锁定。

Long(2005)构建了一个不完全外包模型来研究一个面临国外竞争对手的外包公司的决策。在模型中,外包企业基于降低成本和战略考虑,将产业价值链高端业务外包到国外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为了使产品符合质量规格的要求,外包企业通常需要对低工资国家员工进行培训,从而使低工资国的竞争对手获得技术外溢的好处。

李元旭和谭云清(2010)认为,国际服务外包对东道国的技术溢出效应不会自动产生,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道国接包企业的吸收能力和人力资本。

(二)中观上,即产业层面

蔡茂森和顾丽琼(2010)认为承接国际软件外包可以通过产业集群产生技术溢出效应。这主要是通过软件产业园起到技术的引领、示范、集聚与辐射效应。

崔萍和邓可斌(2013)根据我国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2008—2011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转型经济环境中,服务外包会加速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也会带来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而且,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对服务外包的影响作用,要比服务外包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更为显著。

黄烨菁和张纪(2011)认为,外包对于中国创新能力的积极效应在中国省际层面上是显著的,外包在特定地区的积聚对该地区的整体创新能力构成积极效应,而地区创新活动开展所需的技术投入,很好地解释了支持创新能力提高所需的“内部动力”。此外,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变量所代表的专业研发团队规模,作为创新激励所需的技术吸收能力的表征,也证明对技术外溢成功转化为创新能力发挥正面作用。

刘丽琴和刘晓辉(2014)构建了面向国际服务外包的中国区域科技评价指标体系。

(三)微观上,即企业层面

本书着眼于微观角度,梳理服务外包企业创新的研究。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都相对较少,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服务外包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服务外包创新绩效的评价及其影响因素三个方面。本章拟对前两个方面进行概述,服务外包创新绩效及其影响因素会在本书的第五章详细介绍。

1.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

杨艳等(2007)从创新能力的内涵及结构出发,认为创新能力包括市场能力、技术能力以及将技术和市场进行整合的能力。张慧颖和王江平(2012)梳理了有代表性的企业创新能力的文献,汇总了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的构成维度(见表2-5),并在殷国鹏和杨波(2010)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服务接包企业创新能力理论研究框架(见图2-1)。

表2-5 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的构成维度

注:“√”表明该文献作者认为该项是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的一个维度。
资料来源:张慧颖和王江平,2012

熊小丽(2011)得出影响软件服务外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7个主要因子,包括创新组织能力、技术优势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研发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环境、创新产出能力以及各因子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

任志成和张二震(2012)以江苏省三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为样本的软件服务企业的微观调研数据,其实证研究结果却表明,承接国际软件外包获得了技术溢出,企业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图2-1 服务接包企业创新能力理论研究框架

来源:张慧颖和王江平,2012

2.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演进过程

刘妍等(2011)将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的演进过程归纳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程式主导型。这一阶段的企业基本不具备创新能力或创新能力极差,导致企业从事的服务外包业务只能局限于程序较为固定、基本不需要进行创新的范围内;第二阶段称为程式—创新融合型。这一阶段的企业随着创新能力的增强,已经可以承接一部分带有一定技术含量、需要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进行一定创新的服务外包业务,但企业在此阶段一般来说还不具备独立承接大型服务外包业务的能力,因此往往需要与其他服务外包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共同完成某项服务外包活动;第三阶段称为创新主导型。这一阶段的企业创新能力的极大提升,已经具备了独立承担需要高技术含量、进行大量创新的服务外包业务的能力(见图2-2)。

图2-2 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演进过程

来源:刘妍等,2011

文中提出了促进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的内部策略和外部策略,因为外部策略属于服务外包企业的宏观环境范畴不在本书研究范围内。内部策略主要包括扩容策略和润滑策略。

(1)扩容策略

扩容策略包括并购、增资。并购是指服务外包企业所承担的服务外包业务技术含量由低到高的发展变化。通过兼并收购拥有相应技术的企业,达到迅速扩大本企业规模、提升本企业研发能力和改善本企业人才结构的目的。这种方式对于拥有一定资金实力的服务外包企业来说,不失为一种使其向产业高端发展的捷径。增资是指通过增加服务外包企业资金投入数额,将其用于与从事高端服务外包业务相关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或者用于企业所需的服务外包专业人才的引进。

(2)润滑策略

润滑策略包括人才配套机制、业务配套机制、知识传播配套机制。人才配套机制是与服务外包企业专业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维持相关的一系列企业机制。业务配套机制是指服务外包企业承担服务外包业务,尤其是高端业务的一系列业务活动管理机制。知识传播配套机制是指与服务外包企业知识传播及共享有关的一系列管理机制。

3.服务外包企业的创新模式

目前,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自主创新仍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产品和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上,知识创新所占比重不高(徐凯波等,2013)。

(1)知识创新

王坤和袁静(2012)认为,组织资产、人力资产、声誉资产和关系资产这四类资产对企业知识创新活动将会产生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它们作为投入要素参与到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活动中,将大大提升企业的知识创新绩效。(www.xing528.com)

徐凯波等(2013)认为,要将知识创新作为服务外包业务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让知识创新真正贡献于经济增长。他们认为培养服务外包企业间的信任机制;培养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承接高水平的研发外包项目是提供知识创新的四大途径。

图2-3 服务外包企业的创新模式比例

资料来源:鼎韬观点

(2)技术创新

刘绍坚(2008)以承接国际软件外包业务的企业为样本,选定驻地在中国大陆的软件外包企业高层管理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搜集数据来研究国际软件外包的技术外溢效应。其研究发现我国企业通过承接国际软件外包获得了技术外溢的好处,提升了本土软件研发能力。而在技术外溢的多种可能途径中,跨国公司的示范效应最显著。

崔萍(2010)以我国IT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接包方的角度出发,运用面板数据回归实证研究了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企业在技术创新投入强度和技术创新产出方面均要显著高于没有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企业。可能是由于发包方对承包方的技术水平有较高要求,只有那些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例如通过CMM/CMMI认证)的公司才能争取到外包业务,这客观上对承包方形成压力,企业为了达到发包企业的技术要求必须加大研发投入。承接服务外包的规模越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强度和技术创新产出就越大,这说明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促进了承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张同健和蒲勇健(2010)以研发型团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互惠性偏好、隐性知识转化与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互惠性的管理策略有效地促进了隐性知识转化的实现,从而大幅度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崔萍(2012)认为,外包影响技术进步的途径主要有技术示范与模仿、产业集群与关联、人力资源的培训和生产率利润)提高等;而影响外包技术进步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知识产权的保护、外包治理和区位等。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学者们普遍认为通过技术外溢、技术转移、增加研发机会、定制投资、质量监控、竞争压力、人才培训等机制均可提升接包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但也可能会减少自主创新机会或形成技术依赖(胡水晶和余翔,2009)。

(3)协同创新

Malerba(2007)认为产业创新系统有7个基本要素:产品和服务,参与者(包括企业、大学、政府、金融机构等),知识和学习过程,基础技术投入和需求,企业的相互作用机制,竞争和选择过程,制度。这些创新活动的要素可以分为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内部要素主要包括企业内部技术、组织、文化、人力资源,外部要素主要包括客户、接包方、竞争对手、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这些创新活动的要素通过产业集聚聚拢到一起,通过一定的机制相互作用,产生协同创新。

马方等(2012)认为,协同创新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解读:一是企业层面(见图2-4),企业通过与之存在业务关系的接包方、客户、竞争对手以及大学和科研机构互相合作和影响,不仅扩充了彼此的知识基础,提高了彼此的创新能力,还扩充了外部系统的知识基础,提高了外部系统的创新能力;二是产业层面(见图2-5),不同产业之间通过特定机制互相作用,形成产业间的协同创新。

金涛和施建军(2012)认为,服务外包企业的协同创新是协同各种要素进行的创新,既包括服务外包企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也包括服务外包企业与外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是全要素的协同。服务外包企业的内部协同包括战略协同、文化协同、人力资源协同、资金协同、技术协同;服务外包企业的外部协同包括发包方与接包方协同、政府—服务外包企业协同、高校及科研机构—服务外包企业协同、竞争企业—服务外包企业协同、金融机构—服务外包企业协同。

图2-4 企业协同创新机制

来源:马方等,2012

图2-5 产业协同创新机制

来源:马方等,2012

4.服务外包企业培育创新能力的路径研究

李宏舟(2011,2012)在Lema(2010)的基础上,从大连软件服务外包企业的困境出发,借鉴印度班加罗尔的升级经验,从发包方和接包方角度分别分析了班加罗尔是如何构建创新能力的路径的。从发包方的角度来看,美日欧企业核心竞争力前移而空出的创新空间被印度接包公司抓住,实现了业务范围延伸。从接包方的角度来看,能力杠杆、知识共享和接包方的拉动共同促进了发包业务高端化。

(1)以“能力杠杆”为抓手

能力杠杆是指企业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进一步开发,使其能够在新的领域得以应用。借用知识动力学的分析框架,能力杠杆作用的发挥和知识的情景化、去情景化以及再情景化是紧密融合的。知识的情景化是指产品(服务)提供方将已有的专业知识、管理窍门、最佳实践和经验知识等与客户所在的产业和客户企业的具体情况结合在一起,针对客户的特殊需求,为其提供一对一定制化的解决方案。中国的服务外包企业绝大部分停留在这个阶段。知识的去情景化是指产品(服务)的提供方将在为某个客户提供服务或实施具体的项目中得到的、基于经验和过程的知识与已经掌握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生成新的知识,从而将只有在某一环境下可以使用的知识转化为具有一定普遍适用性的知识,是一个知识升华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创新的重要阶段,是知识的内化吸收创新的过程。知识的再情景化指产品(服务)提供方将在其他项目实施中获得的抽象知识应用于其他项目或客户中,并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适当调整抽象知识的内容以适应新的需求,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创新的应用以及再创新的过程。中国的服务外包企业要在知识的去情境化以及知识的再情景化上投入更多精力。

(2)以“创新事件”为契机

能力杠杆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要有“创新事件”的发生。所谓创新事件,是指使公司获得以前不具备的能力的一些重要事件,这些能力可以使公司开发新的产品(服务)或改善现有的产品(服务)。当第一个“创新事件”发生后,知识的情景化发生作用,因为示范效应,接包方企业很可能再次获得第二个同行业同领域的项目,这时该项目对于接包方企业来说已经不是创新项目了,因为行业和领域相同,接包方可以利用在第一个项目中获得的知识,但因为顾客不同,所以针对需要创新的部分,对去情景化的知识进行再情景化即可。经过数个同行业同领域项目的反复实践,接包方企业在该行业该领域范围的知识库会越来越大,创新能力也会越来越强。这时会有两种途径将接包方企业带向更多的行业和更多的领域。假设接方包的知识主要集中在A行业a领域,途径一是业务范围扩大到B行业a领域;途径二是业务范围扩大到A行业b领域。如图2-6所示:

(3)以“知识共享”为渠道

知识共享对于接包方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关键作用。美、日、欧一些新兴的软件开发企业逐渐将自己的力量放到更能创造价值的高端项目和市场开拓、顾客关系维护以及跟踪预测行业发展等非软件开发技术方面,所以,逐步将包括抽象设计甚至是需求分析在内的高端业务交给接包方。为了将顾客需求转化为软件产品,发包方企业和接包方企业往往组成联合项目组,共同实施软件的抽象设计。因为参与了前期的需求分析和抽象设计,所以接包方企业对软件的功能有着更好的理解,联合项目组的工作促进了发包方的隐性知识向接包方的流动。

图2-6 接包方业务扩大路径

来源:李宏舟,2015

(4)以“主动拉”补充“被动接”

接包方拉动了高端业务的外包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双方早期的业务合作(主要是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业务)产生了路径依存和相互锁定的效果,当发包方企业遇到了某种危机而不得不利用先前合作中积累的经验帮助其解决危机时,会将高端业务外包给接包方;二是这种偶然发生的“创新事件”使接包方首次接触了软件开发中的高端业务,积累了基本的知识和经验,这样的经历和经验为接包方企业开发其他高端客户起到了示范作用,打开了机会窗口;三是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和品牌效应,表现为某一地区集中了某一领域的高端业务,出现区域品牌效应或产业集群效应,实现发包方地区和接包方地区在产业层面上的协同进化。

(四)评述

1.服务外包企业创新缺乏系统研究,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承接外包服务是否能够促进技术进步,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承接外包服务对技术进步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但具体到企业层面的研究较少,并且以理论研究为主,缺乏实证研究。

2.将技术创新能力等同于创新能力,忽视了服务外包企业其他的创新能力;或者将承接能力等同于创新能力,忽视了承接能力只代表企业现有的业务能力;而创新能力并不完全等于这两者。

3.现有的文献研究服务外包企业技术创新为主,缺少对其他创新能力,如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这与实践的发展不太吻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