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金净值低的买点在哪?

基金净值低的买点在哪?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我们已经做了很长时间的投资者教育,但基金净值“恐高症”仍普遍存在。同时上涨1%,则A基金净值为1.1元,B基金为3.3元,收益均为1500元。举例来说,有些基民在购买基金产品的时候,很在意基金的净值高低,而且倾向于购买净值较低的基金。这自然是一个荒谬的做法,因为基金的净值虽有高低之分,但实际上却和投资者可能获取的收益毫无关系。

基金净值低的买点在哪?

日常购物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区分一件商品是贵还是便宜,只需看价格高低就可以了,所以很多人在面对金融产品的时候,也习惯性地采用这种衡量方法。比如遇到净值高的基金,认为它“太贵了”,舍不得买,每份要5元钱,手里的资金只能买20份,而另一只便宜的基金可以买到100份。但是你真正买到的资产与基金份数没有直接关系,基金是个大池子,5元钱买到的是5元钱的资产,1元钱买到的是1元钱的资产,关键在于判断池子中的资产未来有多大的升值空间。

尽管我们已经做了很长时间的投资教育,但基金净值“恐高症”仍普遍存在。有净值恐高症的投资者常常认为:高净值基金不划算,成本高;低净值的基金下跌空间小;高净值的基金经理特别“抠门”,不分红等。其实,这些都是对于高净值基金的误解。

首先,在相同的收益率下,高净值和低净值基金带来的收益是一样的。假设15000元申购净值为1元的A基金和3元的B基金,则分别获得15000份和5000份。同时上涨1%,则A基金净值为1.1元,B基金为3.3元,收益均为1500元。他们认为净值高的基金不划算,是把购买其他商品的价格概念错误地移植到购买基金上面。

其次,基金上涨下跌的空间与其目前的净值高低并没有直接相关性,而是与基金的持仓组合的表现相关,只要基金背后的管理团队操作得当,那些高净值的基金反倒可能表现得更好,因为其历史业绩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其获得超额收益的能力,否则也无法获得这么高的累计净值。

最后,他们认为基金不分红就是“铁公鸡一毛不拔”,是把基金分红同股票分红的概念混为一谈。基金分红实质上是把投资收益的一部分提前以现金的形式派发给持有人,但相应的净值也会调整。

我们不应该对高净值基金带有偏见,同时也不能过度偏爱低净值基金。我们先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低净值基金:其一,基金此前进行了拆分或大比例分红等,净值被人为地“迫降”了;其二,在市场大幅下跌的行情中,泥沙俱下,其中成立不久的新基金或次新基金更容易跌破面值,这时,投资者需要注意该基金的业绩表现,是否跑赢了指数和业绩基准;其三,如果说在前两种类型的基金中还存在“淘金”机会的话,那么第三种情况就需要引起投资者警惕了,即基金本身的投资实力差,遇到急速下跌的市场完全失去抵抗能力。对于这类基金,我们千万不能抱着“捡便宜货”的心态。

所以说到最后,选择一只基金,最重要的是对其基金经理以及投研团队的选择,同时参考其长期收益表现。至于净值高低,在这面前都是“浮云”。

拓展阅读

小心投资中的“数字游戏”(www.xing528.com)

想象一下,如果你经常经过一个商店的橱窗,看到里面有一件衣服标价1000元,突然有一天,你看到这家商店挂出了打折的标签,所有商品一律五折,这意味着原来标价1000元的衣服,现在只需500元就可以买到,你会不会觉得消费意愿大增?

从诸多商家对这招百试不厌的情况来看,这种方式想必是非常有效的。我的一位朋友就曾经在冲动消费后向我反省:“为什么一件衣服卖1000元的时候我觉得好贵,但是打折到了500元我就觉得好便宜呢?”原因很简单,人们喜欢通过对比来获得信息。

投资大师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一书中,将热衷对比获得信息的现象称为“对比错误反应倾向”。他说:“因为人类神经系统并不是精密的科学仪器,所以它必须依靠某些更为简单的东西。比如说眼睛,它只能看到在视觉上形成对比的东西。和视觉一样,其他感官也是依靠对比来捕捉信息的。更重要的是,不但感知如此,认知也是如此。”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行为经济学教授丹·艾瑞里[3](Dan Ariely)同样注意到了这一点,在他的《怪诞行为学》(Predictably Irrational)一书中,他将“价格的真相”描述为“相对论”。他认为,人们很少做不加对比的选择,我们的心里并没有一个“内部价值计量器”,告诉我们某种物品的真正价值几何。相反,我们关注的是这种物品和其他物品的相对优劣,以此来估算其价值。

这种反应倾向很多时候都会导致非理性的行为,在投资中同样屡见不鲜,其中最突出的一个现象就是对于投资产品价格的对比。举例来说,有些基民在购买基金产品的时候,很在意基金的净值高低,而且倾向于购买净值较低的基金。这自然是一个荒谬的做法,因为基金的净值虽有高低之分,但实际上却和投资者可能获取的收益毫无关系。

更有意思的是,因为“对比”对于我们的行为是如此重要,所以我们在做出判断时,不仅受制于当时情境中的“参照物”,还受制于自己的第一印象和决定。举例来说,当我们用某一价格购买了某一产品或服务后,这个价格就会形成一种印记,从此以后,每当我们需要购买这一产品或服务时,总会参照原来的印记来决定。

再如,当一只股票的价格从100元跌至50元,有些人就会有“已经跌了那么多,应该不会再跌了吧”的感觉;或者一只股票的价格从50元涨到100元后,不少人就会有“已经涨了那么多,不可能再涨了”的认识倾向。

我们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得知,价值决定价格而不是价格决定价格,买入或卖出股票的理由应该只有一个——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发生了变化。然而这种“对比”的错误反应,会促使人们倾向于卖出手中会上涨的股票,而留下下跌比较多的,减少投资者获得的收益或使投资者遭受不必要的投资损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