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市中,恐惧和贪婪是两种最容易大规模爆发的“传染病”,且会一再出现。巴菲特说:“这些流行病的发生时间却难以预料。由它们引起的市场价格与价值的严重偏离,无论是持续时间还是偏离程度也同样难以预测,因此我们永远不会试图去预测恐惧和贪婪任何一种情形的降临或离去。”巴菲特也坦言,他希望在弥漫着悲观主义的环境下投资,“不是因为我们喜欢悲观主义,而是我们喜欢由此而产生的价格,乐观主义是投资者的敌人”。
每当市场表现不佳,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基金套住了,该不该“割肉”?能不能补仓?首先,我们应该保持冷静、独立思考,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仓位、性格和所买基金的表现做决定。其次,我们要学会等待,等待良机。在2000年网络科技股泡沫破裂后,巴菲特一直忍了5年才重新持大笔资金进入股市,他从来不会急于抢反弹,因为要的不是短线投机的小利,而是长期价值投资的大利,“只有资本市场极度低迷,整个企业界普遍感到悲观之时,获取非常丰厚回报的投资良机才会出现”。他还告诉投资者,如果投资股市的时候遇到大熊市,而在卖出时遇到大牛市的话,他的获利会非常可观。
“统计显示,如果你在52年里,每年的1月31日都定额投资1000美元,52年后,你所投资的52000美元将会增值到3554227美元。如果你够有勇气,可以在每次股市下跌超过10%后,再追加1000美元。这52年中股市下跌10%以上共有31次,这样加上每年年初投资的1000美元,你的总投资为83000美元,经过52年后会增值到6295000美元。”彼得·林奇指出,如果执行一个定期定额投资计划,而且不管股市涨跌如何都始终坚持,你就会得到丰厚的回报,而如果在大多数投资者吓得纷纷卖出股票时,你还有勇气再追加投资,你就会得到更加丰厚的回报。
许多投资者都把系统性崩盘看成是灭顶之灾,但彼得·林奇是这样理解的:“每当我对目前的大局感到忧虑和失望时,我就会努力让自己关注更大的大局”,即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股市,“在过去的70年里,市场曾发生过40次超过10%的大跌,其中有13次属于令人恐怖的暴跌,每当股市大跌,我对未来忧虑之时,我就会回忆过去历史上发生过的40次大跌,来安抚自己那颗有些恐惧的心,我告诉自己,大跌其实是好事,让我们又有一次好机会,以很低的价格买入那些很优秀的公司股票”。
同样,投资基金也是一场长跑。根据美国晨星公司统计,1926年至2003年,美国股票型基金的平均年收益率为10.4%;2004年,美国全部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12.7%,被当时的媒体称为“暴利”“大丰收”。可见在成熟的资本市场,长期稳定的收益才是基金投资的常态,年年翻番的高收益恐怕难以长久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长期投资不仅能让基民体会到复利的巨大优越性,也能够放大不同年份平均收益率的差异。举例来说,用1万元投资年平均收益率为10%的理财工具,20年后将增值为6.12万元;如年收益率为7%,20年后则有3.62万元;如果年收益率为2%,20年后则仅有1.46万元。
因而,要做一名“在长跑中获胜”的基民,则需要精心选择陪伴自己长跑的基金。在美国,全国基金规模的八成是那些存续期超过10年、业绩持续保持在前1/2的基金产品,那些中长期表现出色、少有“大起大落”的基金,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拓展阅读
“浮亏”究竟是不是“真亏”?(www.xing528.com)
很多中小投资者都有一种严重的通病:股票小赚时迫不及待地落袋为安,而一旦被套牢却死捂不卖,最后往往是赚小钱亏大钱。套牢后死扛的心理依据常常是:只要没“割肉”,就不是真亏。但这种自我心理安慰其实是自欺欺人。
如果是过去的A股市场,投资者坚持等待下一轮牛市的到来,期望在炒作资金推动下,个股普涨,实现套牢股票的解套甚至获利还是相当有可能的。当然,这是非常被动的随波逐流,即便解套,之后很快就又可能在另一只股票中长期“站岗”。
随着股价越来越反映企业基本面,中国市场在走向成熟,如果从海外成熟市场的背景来看,这种盲目“捂股”的操作心理是很危险的。一个经营失败的企业,其股价将几乎不可能大幅回升,即使市场指数创新高,这类股票也永远回不到曾经的高点,这是成熟市场的普遍规律。更糟糕的是,股价的下跌还可能是无底洞。坚守失败的股票还将失去在其他股票上获利的机会,所以对企业基本面和价值缺乏把握能力的投资者来说,市场给出的价格其实是非常有效的,浮亏已经是真亏了,承认现实并在此基础上考虑下一步的对策要比视而不见的“鸵鸟式”策略好得多。
但是,对于专业的价值投资者来说,他们购买的股票也经常会处于套牢状态,但这种“浮亏”却不是“真亏”。巴菲特、霍华德·马克斯[11](Howard Marks)等价值投资者都把“不要害怕股价下跌”奉为圭臬,甚至渴望价格大幅下跌以获得更低成本买入心仪股票的机会。对于巴菲特等价值投资者来说,价值是你得到的,而价格是你付出的,他们关注的是企业价值的变化而不是股市中价格的不断变化。
市场价格的剧烈变化被巴菲特形容为“得了躁狂抑郁症的市场先生”,他会充分利用这位“躁郁症患者”给出的不合理价格,不会认为“市场先生”显示出的账面浮亏是真亏。巴菲特的“不要亏钱,安全第一”的名言和他对心仪股票继续下跌的态度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有些矛盾,其实理解了他如何看待市场价格和价值就明白了,即实质在于“要区分正常波动和永久损失的风险,要避免永久的本金亏损”。
所以在“浮亏是不是真亏”这个问题上,我们有两种答案:对企业价值缺乏了解和把握的一般投资者,市场价格显示的“浮亏”是“真亏”;对专业的价值投资者来说,“浮亏”并不是“真亏”。当然,再专业的投资者也可能犯错,如果发现自己错了,而市场其实是对的,“浮亏”也一样就是“真亏”了。
重要的是,真诚认输一样是专业投资者的必备素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