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公募基金可投资于以下几种基础资产:股票、债券、大宗商品、货币市场工具、海外市场,另外还可以投资于其他基金。按照投资对象的不同,其可以划分为七大类: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货币型基金、商品类基金、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基金、基金中的基金(FOF)。[3]
股票型基金:主要购买股票的基金,投资股票的比例不低于80%。
债券型基金:主要购买债券的基金,投资债券的比例不低于80%。在国内,债券型基金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公司债、可转债等。
混合型基金:同时购买股票和债券的基金,投资比例较灵活(如果把股票型基金看作肉包、债券型基金看作素包,混合型基金就是什锦包)。
货币型基金:主要投资1年以内的债务工具,比如短期国债、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逆回购等,这些品种安全性较高,所以货币型基金的收益率相对稳定,被称为“准储蓄产品”。
商品类基金:主要购买黄金或其他大宗商品的基金,目前国内以黄金类基金为主。
QDII基金:主要投资境外资本市场的股票、债券、货币、商品等。
FOF:2017年第一批FOF获批,是基金界的“新生儿”,主要投资其他基金产品。
拓展阅读(www.xing528.com)
股票型基金是风险最高的基金吗?
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中,投资者时刻在掂量的一个问题是:资产安全吗?在这个问题上,不妨听听股神沃伦·巴菲特老先生对“风险”和“安全”的独特见解。
在巴菲特看来,大多数投资者对“风险”与“安全”的认识根本就是错的。从长期看,大多数人认为“风险最大的股票资产”实际上是最安全的,而投资者认为最安全的现金资产,实际上风险最大。造成这种结果的元凶就是通货膨胀。眼下,大部分人包括华尔街人士在内,都认为股市有风险,而巴菲特却认为,大众眼中的风险其实不是风险,而是股价正常的波动,大众眼中最“安全”的现金,尽管没有波动,却将面临很大的风险——长期丧失购买力。在巴菲特看来,投资的本质是“现在将购买力让渡给他人,合理期待未来支付名义收益税率后,仍能获得更高的购买力”。也就是,投资者放弃现在的消费,以便将来有能力消费更多。从这个定义来衡量,持有现金,其贝塔(beta)值是零,让渡了当下的购买力,却没有换来未来更高的购买力,其风险其实是更大的。以美元为例,过去100年,1美元的价值已经降至几美分。巴老所敲响的是一个长期的警钟,未必迫在眉睫,但通货膨胀正是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蚕食着青睐现金的投资者的资产。
投资学经典著作《股史风云话投资》(Stocks for the Long Run)的作者杰瑞米·西格尔[4](Jeremy Siegel)也曾在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长期而言,投资股票其实比银行定存还安全。
他分析道,短期来看,通胀将导致债券利率上升,从而导致股票价格下降;但是长期来看,股票的收益最终来自实有资产的增值,通胀导致投入成本增加,产出价格也肯定会上升,因此,未来现金流也会增加,以满足价格上涨的需要。所以,长期来看,股票价格以及收益和股息水平会随着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而上升,“股票就成为一个彻底地规避通货膨胀风险的套期保值工具”。
从美国的历史来看,股票是对抗通胀最有效的投资工具。杰瑞米·西格尔在其另一部著作《投资者的未来》(The Future for Investors)中,就排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对比了过去两个世纪的股票、长期政府债券、票据、黄金以及美元的累积收益率,结论令人吃惊。在2003年年末所持有的1美元,在两个世纪之前仅能购买价值7美分的物品;与之相对,1802年投资在股票上的1美元,到2003年年末已经具有59.7万美元的购买力;而1美元债券和票据的投资收益分别为1072美元和301美元。很多投资者喜欢投资的黄金,两个世纪后排除通货膨胀因素后仅值1.39美元。
必须强调的是,股票抵御通胀可并不意味着所有股票都能抵御通胀。早在30多年前,巴菲特就曾经强调过,“股票在通货膨胀环境下像债券一样表现不佳,这已经不是秘密”,但它们在恶性通胀中都会泥沙俱下,所以找到它们对普通投资者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投资者需要睁大眼睛去寻找那些有可能规避通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公司,而这类公司在巴菲特看来具备两种特质:第一,其产品很容易涨价且不怕因此失去市场占有率或销货量;第二,只要增加额外少量的资本支出,便可以使营业额大幅增加。拥有上述两种特质的公司,有巴菲特经常念叨的最爱:喜诗糖果(See's Candy)、冰雪皇后(DQ)和可口可乐(Coca Cola)。
对于稳健的投资者来说,选择股票型基金,并且长期持有,将是应对通货膨胀、跑赢CPI的良方。以A股为例,在2006—2017年的12年里,市场上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和灵活配置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分别达到了14.6%、17%和16.6%。同时,如果基金投资者将实现资产保值、分享经济增长作为长期的投资目标,抛弃“一夜暴富”的企图,也将有助于投资者保持平常心,从而在投资的“马拉松”中轻松胜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