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风险高收益”这句话已经深入人心,也给投资者造成了一种认知误区:只要承担了高风险就一定能获得高收益。可是,如果高风险能够带来确定性的高收益,那么它就不是真正的高风险了。
投资风险是什么?是投资结果的不确定性,是在大赚和大亏之间的可能性分布。也就是说,如果一项投资风险很高,那未来结果兑现的时候,你或许可以得到更高的回报,或许将承担更大的本金损失,而且你只能接受最终的结果。为了吸引资金,高风险的项目确实需要提供获得更高收益的可能性,但绝不表示预期收益必须实现。
正如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曾表示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达到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这告诫投资者要正确认知投资收益的合理性,不能高估无风险收益水平,或者太过期待“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机会。其实不合规的P2P(互联网金融点对点借贷平台)产品,就是利用了人们对合理收益率的错误认知,它们向投资者提供10%甚至更高的预期收益率,投资者往往被表面的保证和承诺迷惑,没有深入思考收益的合理性,直到P2P平台接二连三地“跑路”才意识到“原来风险这么大”。
谁不想获得确定性的高收益呢?但是在一个健康的金融市场中,只有大型银行的存款最接近无风险,而存款利率往往非常低,甚至不能跑赢通胀;一般来说,超过无风险利率的收益都是有风险的。
笔者认为,在开始投资之前,一定要正确认知不同的预期收益率背后所对应的风险,给自己打好预防针,选择适合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预期收益,放平心态,不可贪心,也不可抱着侥幸心理。
收益率水平与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关,高速发展经济体的收益率水平会高于成熟经济体。在当前的中国市场,低风险的国债收益率不超过4%,5%左右的理财产品已经属于中等风险,如果预期收益率达到10%,那投资者就要做好损失本金的准备了。
另外,说到A股,很多投资者对股市有过高的期待,比如认为年涨幅低于20%都不能叫牛市。当然,这主要与过去A股的高波动性有关,牛市到来的时候年涨幅可以达到40%以上,“养肥”了投资者的“胃口”。但观察相对成熟的美股市场发现,9%以上的年涨幅就算是“小牛市”了,而在A股逐渐成熟化的过程中,其收益和风险水平都会趋于理性化,投资者不该抱有太高的收益预期,要合理地看待股票投资。
延伸阅读(www.xing528.com)
查理·芒格为什么是“可恶的说不大师”?
巴菲特的“双胞胎搭档”、伯克希尔的灵魂人物查理·芒格[15](Charlie Munger)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深邃的投资思想闻名于世,不过他的另外一个“称号”也非常有名,叫“可恶的说不大师”。很多人以为这只是巴菲特对芒格的戏称,但实际上,这个生动的称号正透露出了芒格的投资哲学。
在查理·芒格中文版传记《穷查理宝典》(Poor Charlie's Almanack)中收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巴菲特和芒格刚刚认识的时候,他们还没有一起做生意,各自拥有一家合伙投资公司。巴菲特经常给芒格打电话说“我想做某件事”,并对这件事加以描绘,芒格会说:“天啊,你在开玩笑吗?有那种风险和这种风险。”他们会仔细考虑查理看到的这些风险。巴菲特通常会说“我想你是对的”,但他有时候也会说“查理,你说的我都听进去了,但是我还是想做这件事”。——直到这一刻,巴菲特才会知道芒格的真正想法,因为芒格有时会说:“沃伦,如果你要做这件事情,我能不能参股?”
虽然巴菲特经常拿“说不大师”的故事开玩笑,但实际上这也正是巴菲特欣赏芒格的重要原因——只有懂得识别风险和说“不”,才能更好地识别那些可以参股的时机。
显然,逆向思维在芒格的投资哲学颇具代表性,这位博学、幽默、正直、精力充沛且充满真知灼见的投资大师声称自己“一直都在期待麻烦的到来,准备好麻烦来临时如何对付它”。他时常引用伟大的数学家雅各比(Jacobi)的一句话:“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这种思维方式使芒格持续不断收集并研究各种各样的人物、各行各业的企业以及政府管治和学术研究等各领域的失败案例,并把失败的原因总结成做出正确决策的检查清单,从而让他在人生、事业的决策上几乎不犯重大错误。
而这一关注风险的逆向思维方式同样给投资者诸多启示——正如喜马拉雅资本主席李路在《穷查理宝典》的中文版序言中所指出的:许多人致力于研究企业如何做大做强,芒格首先研究企业是如何衰败的;大部分人更关心股市投资的成功,而芒格最关心的却是为什么股市投资大部分人都失败了;如一句谚语中所蕴藏的哲理:“我只想知道我将来会死在什么地方,这样我就永远不去那儿了。”“可恶的说不大师”芒格身体力行的投资哲学正在于:在风险和收益的平衡木上,规避风险的深渊更有助于在投资的路上走得更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