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影视翻译优化方案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影视翻译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下,翻译被定义为“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46]17。如果运用等式表达就是:翻译过程=译者的适应+译者的选择。译者是移植的实施者,具体地“维持”“协调”“平衡”“重建”原语系统和译语系统的生态。[48]107-110在生态学的视角下,影视翻译就是将影视作品从原语生态系统向译语生态系统移植的过程。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影视翻译优化方案

影视翻译作为人类的一项翻译活动,与生态息息相关。下面从生态的视角审视影视翻译活动。

影视翻译总是在一定的翻译生态下发生。翻译生态,指翻译主体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这里的主体是广义的,即参与翻译活动的一切生命体,包括原文作者、译者、读者、翻译发起人、赞助人、出版商、营销商、编辑等,即“翻译群落”。而外界环境可包括与翻译活动有关的自然经济环境语言文化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等。翻译生态环境由各要素交织而成,是翻译活动发生、存在、发展的各种自然的、人文的因素的总和。翻译生态环境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

在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下,翻译被定义为“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46]17。翻译过程是适应选择的过程,是译者的适应与译者的选择。翻译适应选择论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译者“适应”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翻译生态环境);译者“选择”的是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度和对译本最终的行文。如果运用等式表达就是:翻译过程=译者的适应(对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译者的选择(对翻译生态环境适应程度的“选择”与对译本最终行文的“选择”)。[47]90-95而译者的适应选择应该是“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即: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Adaptiv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linguistic dimension)、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Adaptiv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cultural dimension)、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Adaptiv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和其他翻译一样,影视翻译也是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下进行。首先影视作品在其自身的生态系统中存在——在其生态种群和外界环境中动态平衡存在。外部环境包括特定的经济环境、社会政治环境、语言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影视生态种群包括影视作品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影视作品的生产者包括编剧、导演、制作人演员、宣传公司、发行公司、投资公司电影院等等,消费者包括影视作品观众、广告公司、后产品消费者等等,而分解者包括电视、网络、DVD、影评人玩具厂家等等。影视翻译的过程,就是对影视作品进行移植,从一种生态系统向另一种生态系统移植的过程。由于原语和译语生态环境的差异性,译者在移植过程中,以“三维”转换为切入点,对原文本进行语言生态移植、文化生态移植和交际生态移植。移植实施后,译者仍要关注译文在译入语生态环境中的生命状态。(www.xing528.com)

译者是移植的实施者,具体地“维持”“协调”“平衡”“重建”原语系统和译语系统的生态。一方面,要“维持”和“平衡”双语生态,关键要维持和平衡原文和译文的“基因”和“血液”,使原文的基因和血液在译文里依然流淌并得到体现。另一方面,由于译者在理解原语文本时,往往是以自己生存的那个生态环境为出发点的,不可避免地带着自己的“先见”去理解原语文本,因此,为了维持、协调、平衡或重建与原语生态相适应的生态环境,译者往往需要将自己头脑里先有的“生态”尽量地“变换”,乃至“掏空”,这样才有可能植入新的、与原语生态相适应的生态环境。[48]107-110

生态学的视角下,影视翻译就是将影视作品从原语生态系统向译语生态系统移植的过程。译者要进行语言生态移植、文化生态移植和交际生态移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