嗣后,我根据王仲伟同志的意向,分别去找了陈东同志、陈启伟同志和陈燮君同志,听取他们的意见,希望给予指示。陈东同志很热情,也很直率,后来她担任收藏家大会组委会主任,我们共事四届八年,合作很愉快。从第一届开始,她就比较放手,每年与她见二三回,大事情请她定,办成了事,也成了朋友。启伟同志那时在新闻办工作,对收藏也有些经验,第一届他参与很多,我们设在周六上午的工作例会他都来参与,与我一起决定一些大事,给予很多支持。
第一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定于2008年10月召开,但对于这次大会如何开,我们没有底。起先我们也有过组织江浙沪艺术家展览的设想,后来觉着意义不大就放弃了。早期参与大会筹备的人员有谢定琨、石建邦等人,召开了几次专家座谈会,最后定位大会的核心层是高端收藏人群,以台北清翫雅集、台湾中华文物学会、香港敏求精舍、求知雅集的会员为参照,以论坛、出版和展览为大会的主要活动。于是,我和一些朋友进行了组织联络工作。记得我曾在2008年春参加美国书展的同时,拜访了美国西部和东部的收藏家、艺术界朋友,比如丁绍光、曹仲英、陆芳耕、刘冰、钟秀雄、冼程万、李定和、余翠雁等,通过我的老朋友张子宁先生,联络了美东地区的收藏家,如冯英祥、马成名、邓仕勋、黄杰英、唐贝洽、林秀槐等人,征求他们关于会议如何举办的意见,最重要的是希望他们来上海参与活动。
在北京,我拜会了耿宝昌、王世襄、夏更起、陈东升、王雁南、杨伯达、滕方、米景扬、傅熹年等。耿老还为我们题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当时王世襄和徐邦达先生都还健在。记得我去看王世襄先生的时候是下午,天比较热,他家没开空调,他穿着汗衫出来见我,答应做大会顾问,还为我们题了一首诗,印象极其深刻。
2008年首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会场
2010年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会场
我还去了一次香港,拜会敏求精舍时任会长,葛师科先生等都在场。但会长不热情,不想参与我们大会。后来李大鸣先生是那届唯一代表敏求来参会的会员,他也担任过两届主席。李先生也是大收藏家、企业家,收藏古陶瓷量多质高,但没有一点架子。与我个别交谈以后,我们很快建立了友谊。他在第一届大会上的讲话,给我很大的鼓励。而求知雅集在陈嘉康会长支持下,会员热情很高,我到港时他们在顶好酒店聚会欢迎,到会人很多,听我介绍设想,他们态度很积极。除此以外,我还拜会了张宗宪、王世涛、罗仲荣、戴世豪和彭可兆先生,他们都是藏界重要人物,对我们大会表示支持。
祝君波拜访著名鉴定家傅熹年先生
祝君波拜访书画艺术家陈佩秋先生
祝君波拜访艺术家、收藏家韩天衡先生
首届大会的主题确定为“收藏:感知文明,怡养情致”。这也讨论了好久,郑重等先生在开会的时候主张收藏是怡情、玩玩的事,也有把收藏定位很高的意见,后来两者结合,既有保护文明物证的功能,也有玩赏的一面,这就给会议留有很大的讨论空间。
大会的主办机构确定为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发起机构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市政府新闻办和上海市文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为组委会主任,副主任为四个发起单位的领导陈燮君、朱咏雷、陈启伟、杨益萍。我担任秘书长,负责具体工作。此外,上海十五家机构的负责人都担任委员,阵容很强大。
为了开好这个会,我组织了一个兼职的秘书团队,包括朱晓东、顾莹莹、沈毓琪、沈婧、翟红婴、倪淑颖、刘德媛等。另外,我的硕士生程沁参加了会议的后半段筹备,后来成为几届大会的中坚骨干。因为我平时工作很忙,我们都在每周六开会,平时分头工作。每周抓进度。当时重点抓了三项工作:一是大会论坛设计;二是名家的“口述收藏”;三是大会征文。
2008年10月8日—9日首届大会开得很成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是松散的、各自为政的华人收藏家,总算有一种组织形式把大家联系在一起。二是大会在新落成的刚开过“财富论坛——世界500强”的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效果很好。收藏家戴世豪先生说,我们在海外从来不开大会,这次进了国家的大会堂,感受很深。三是大会的演讲者都是藏界的巨头,可以让大家一睹他们的风采,三大本的大会资料珍贵,质量高,分量重,大家爱不释手。四是最后一天到苏州参观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忠王府以及在忠王府听昆曲和评弹,也留下了赏心悦目的一页。加上上海各大报都是组委会成员,也给予积极的报道,一时收藏家大会声名鹊起。
对我个人而言,当时担任东方出版中心的总经理(相当于社长)和党委书记,为首届大会投注无数的心血,绝大部分工作在业余时间完成,但对首届大会能否成功颇有忐忑,收到这样的效果则是事先意想不到的。
龚学平、王仲伟、沈晓明等同志都来赴会,对我们肯定有加。龚学平同志在会前约见我们,了解了设想,给予了指导。后面几届他也一直指导关心这个会议项目。陈永泰、李大鸣、蔡一鸣、余秋雨、丁绍光、马未都、杜南发等先生都来演讲,增加了大会的分量。这些人平时请一位都难,我们居然请来了十几位,心里真是乐开了花。令人感动的是旧金山的曹仲英先生也来大会发言,讲得很生动,也许是他第一次登上祖国大陆的大会场,讲得很动情。我认识他有二十余年,他特地说了君波先生相邀,他不得不来。第二届大会时,他已过世了。我至今还想念他。王世涛、戴世豪先生是香港上市公司的老板,公司业务那么繁忙,他们居然在这里坐了两天,听完所有演讲。
2008年首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
翁铁慧女士为2008年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致辞
王仲伟、沈晓明、陈东三位领导写了贺词。王仲伟同志出席了开幕式,沈晓明同志因事未出席大会,但当天出席了晚宴。开幕式由市政府副秘书长代表宣读了讲话。
首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顾问有丁绍光、王世襄、王雁南、冯英祥、杨应群、张海、陈佩秋、陈永泰、范季融、罗仲荣、饶宗颐、耿宝昌、徐邦达、黄君实、黄光男、傅熹年、潘公凯等先生(女士)。(www.xing528.com)
主题演讲的嘉宾有余秋雨、丁绍光、马未都、洪三雄、李大鸣、曹仲英、杜南发、郎绍君、张锐、石允文、陈燮君、萧春源、王雁南、王定乾、张子宁、许杰和郑重等先生(女士)。
专题演讲的嘉宾有任道斌、赵榆、钱道明、徐政夫、董国强、翁真如、章利国和潘深亮等先生。
杨澜与收藏家对话的嘉宾有杨立群、邓仕勋、张宗宪、杨休、孙海芳和蔡一鸣等先生。
曹可凡与鉴定家对话的嘉宾有黄君实、萧平、陈佩秋、傅益瑶、张浦生和米景扬等先生(女士)。
2008年大会以“收藏:感知文明,怡养情致”为主题,以收藏文化研究为主旨,成为全球华人收藏家及业界精英的首次聚会,并入选当年度中国网、新华网、《收藏界》等国内16家媒体联合推选的“2008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事件”、台湾地区《艺术新闻》杂志“年度十大艺术新闻”和《雅昌艺术网》AAC艺术中国2008年度十大艺术事件。首届大会与会代表621人,其中港澳台地区118人,欧美地区44人。与会媒体100余家、到场记者140余位。与会者总计800余人,可谓盛况空前。
2008年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的嘉宾席。左起:尹明华先生、陈佩秋女士、余秋雨先生、王仲伟先生、龚学平先生、龚心瀚先生、翁铁慧女士
2008年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的嘉宾席。左起:周慧珺女士、陈永泰先生、洪三雄先生、王雁南女士、陈嘉康先生、李大鸣先生、蔡一鸣先生
美国收藏家曹仲英先生在首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上作主题演讲
香港收藏家李大鸣先生在首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上作主题演讲
大会就收藏涉及的宏观问题和专业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发展趋势,总结收藏经验,阐述独到见解,并回答与会代表的提问。演讲是这届论坛的亮点之一,演讲嘉宾总计37人。演讲涉及的内容有①大会主题及收藏文化; ②收藏学科和历史; ③收藏经验和感想; ④新观点和建议。
在会前组委会已印制了三本文献,发给与会代表,合计收入118篇原创性文章。其中包括① 《收藏文化研究》,从收藏历史、收藏地域、收藏门类、收藏中介等多个角度,尽可能全方位展现华人收藏的沿革、现状和特色,由理论研究专业人士撰稿,字数33万; ②《收藏理论研究》,从社会学和美学的角度,对收藏的主客体进行研究,是向部分对收藏文化有研究、有见地专业人士的特邀稿件,字数17万; ③ 《大会采访录》,是对海内外60余位收藏家、艺术家、鉴赏家、经纪人所做的专题采访,以实录的形式整理出版。内容包括收藏故事、收藏理念、收藏经验、收藏家与艺术家和市场的关系等等,字数37万。这些采访透析出收藏家的执着、智慧、经验和个性,记录了他们的艰辛、痛苦和欢乐,是人们了解收藏家,进入收藏天地的生动教材。
会后,组委会综合了《收藏文化研究》《收藏理论研究》和《大会采访录》出版了《名家谈收藏(经验篇)》(上、下),《名家谈收藏(文化篇)》(上、下)四本书。
2008年秋正是中国收藏事业即将爆发式增长的时候,我们推出了大会品牌,得到了各界的响应。比如余秋雨先生、丁绍光先生都来演讲,而且不要演讲费,很少见。杨澜女士也是免费出场,为我们主持了一场嘉宾圆桌会议,很成功。她为人谦虚,专门与几位嘉宾共进午餐做了充分准备,我也由此对杨澜深有好感。这次大会除了论坛,大会的出版物做得很好,首次推出了大会采访录,实际上就是口述收藏史,对包括王世襄在内几十人的采访,受到好评。还出了两本论文集,也很有分量。我自己的那篇《收藏家的创意性劳动》,也是我历年论文中最好的几篇之一。最后一天到苏州博物馆参观、听评弹,把活动推向了高潮。很多名家都随团活动,包括王雁南女士、彭可兆先生。大家意犹未尽,希望以后大会继续开下去。
2008年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的收藏家对话会。左起:主持人杨澜女士、蔡一鸣先生、张宗宪先生、邓仕勋先生、杨休先生、孙海芳先生、杨应群先生
首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大会集体照
不久,王仲伟同志调到北京工作,他希望我们把大会开下去,争取有一天转向召开世界收藏家大会,这以后,我心里总有一种压力。
2008年大会,组织收藏家们到苏州博物馆参观、听评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