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派十大书画家的市场动力

海派十大书画家的市场动力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派绘画”诞生于十九世纪中叶,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产物之一。本章数据以雅昌艺术网监测中心2000年春拍至2015年秋拍期间海派艺术家的拍卖成交总额为依托,遴选市场成交额前十位的海派艺术家,以点窥面,分析海派书画在艺术品市场中的动力。下文所提出的海派十大书画家也是基于一定市场投放量的基础上做出的探讨和研究。

海派十大书画家的市场动力

“海派绘画”诞生于十九世纪中叶,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产物之一。作为中国美术史上一个重要艺术流派,它以上海为中心,辐射周边江、浙、皖等地,画家阵容之庞大,绘画风格之纷繁,开时代变革风气之先的声势和影响力,远超其他地方画派。但对于“海派书画”的定义一直有争议,是以地区还是画风定义?程十发就曾提过“海派无派”,他认为“研究海派,首先应认识到海派是一个开放的群体,它不以某一个画家为中心或为代表,而是综合了各家各派”,他并非否定海派的存在,而恰恰是诠释了海派绘画的特点,即海纳百川,继承创新。海派正是在吸收和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精髓的基础上,融汇中西、贯穿古今

本章所论海派画家,以在上海定居生活过一段时期为基准,将绘画风格的传承与开拓上受到这个西方舶来文明城市影响的艺术家皆纳入讨论范畴,从他们在艺术市场的表现上梳理细脉。艺术品市场一般由五要素构成:艺术品、艺术品供给方、艺术品需求方、市场中介以及价格。分析各地的艺术市场,不仅要看价格,更要看到本土艺术家在市场中所发挥的创造性与市场推动力。拍卖数据作为艺术市场中唯一可以公开获取的艺术品数据,简单、直接,也具有一定说服力。本章数据以雅昌艺术网监测中心2000年春拍至2015年秋拍期间海派艺术家的拍卖成交总额为依托,遴选市场成交额前十位的海派艺术家,以点窥面,分析海派书画在艺术品市场中的动力。任何事物没有量的增长,就很难显示出他的价格。只有艺术家的作品在市场投放达到一定的量,获得一定的收藏家支持后,它的价格才会快速的上升。下文所提出的海派十大书画家也是基于一定市场投放量的基础上做出的探讨和研究。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在艺术市场中,价值与价格是不对等的,原始拍卖数据所携带的信息量毕竟有限,其中隐藏着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还值得细细推敲判断。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叩开了中国关闭的大门,中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社会。上海作为较早开埠的沿海城市,吸引着大量海内外资本的注入,并迅速崛起为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在商品经济高速运转的齿轮下,文化艺术市场也表现得尤为繁荣,上海以海纳百川的气度与姿态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汇集于此,催化了上海艺术市场的发展。如清代张鸣珂在《寒松阁谈艺琐录》中广载清代书画家事迹,卷六中记载道:“当时的上海,自海禁一开,贸易之盛,无过上海一隅。而以砚田为生者,亦皆于而来,侨居卖画,公寿、伯年最为杰出。”这一重要记录印证了当时上海的经济贸易情况,同时也对早期的海派绘画做了历史性概述。当时的上海形成了以任熊、任薰、胡公寿、虚谷、蒲华、钱慧安、任伯年吴昌硕为代表的第一代海派书画家,而其中尤以任伯年、虚谷、蒲华、吴昌硕为翘楚,被誉为“清末海派四杰”。此时传统的“游于艺”的绘画艺术渐渐失去了其业余性质,逐步转换成一个专门的职业。大批书画家在此订润鬻字,买卖书画,艺术交易量急剧扩大,早期海派绘画艺术市场的雏形此时可以窥见。

至清末民初,上海已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较先成熟的城市,占领了城市经济发展的绝对优势。画家的数量成倍上升,艺术市场的氛围日益浓厚,迈进了海派绘画发展的黄金时代。加之西方新思潮和新风气影响,配合画家的展览、出版、销售方式日趋完善,美术院校、博览会纷纷出现,推动了上海美术现代化的进程。在此背景下,海上画坛之风也在悄然转变,原本备受推崇的“四王”被认为是造成“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蔽极”的根源,遭到了全面的否定。陈独秀在《美术革命》一文中称:“若想把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王画的命。”中国传统文人画开始摆脱传统文人士大夫所营造的萧逸清疏之景象,更加迎合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绘画题材大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讲究画面效果,倡导市民化、通俗化、职业化,形成了创作题材亲和入世、画风兼容并蓄、色彩清丽敷秀、笔墨表现多元的新画风,涌现出一批代表画家,将海派绘画推向了高潮。这些画家大都在秉承传统绘画基础上,又注重接近现实生活,除了画梅、兰、竹、菊四君子以外,还将市民日常生活中的瓜果蔬菜融入画面,甚至一些常见的小动物也在作品中多有出现,替代了古代绘画中的奇珍异兽,更符合一般市民的观赏趣味和审美要求,成为中国古典绘画向近现代绘画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另一重要原因来源于很多画家自身,当时大多数书画家出身清贫,来自社会底层,为维持生计,只能以鬻画为生。在吴昌硕作《饥看天图》中提到:“生计仗笔砚,久久贫向隅。典裘风雪候,割爱时卖书。卖画犹卖田,残阙皆膏腴……”这些基调的题画诗,道出了作者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放下文人架子,将原本雅兴之事转变为换得一家人维持生活的商品,实属无奈。同时,这些画家本身与民间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天然联系。故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融入了民间艺术之长。海派绘画题材范围的拓展、创作主题的世俗化与商业化,使得雅俗共赏成为海派绘画最显著的特色。发展到新时期,产生了新的一批海派画家,包括谢稚柳、刘海粟、程十发、唐云等。随着皇权的终结,大量宫廷画散落民间,以及西画的引进和印刷业的兴起,画家们的眼界更宽更广,艺术没有完全继承民国海派特点,而是博采众长,古风新貌,作品极具个人特色。

以2000年春至2015年秋季京津画派书画与海派书画指数作对比(见图8-1和图8-2),大盘走势基本吻合,但海派书画最高成交额与指数最高点明显高于京津画派以及其他的地方画派,海派书画市场仍是中国近现代书画市场的最重要的部分。2000—2003年为艺术品市场的平稳发展期,此时的中国艺术市场刚刚走过艺术市场的初期阶段;2003—2008年为市场增长期,整个艺术市场买家和卖家群体的培养已经初具规模,艺术品价格开始一路飙升,数据显示这五年间,艺术品拍卖市场总成交额以平均每年55%的高速在增长;2009—2011年整体艺术品市场伴随着泡沫膨胀达到爆发点,迎来了中国的“亿元时代”;2012—2015年随着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降速,对艺术品市场也产生了一定外部冲击,市场逐步回归冷静,开始进入调整期。

图8-1 2000—2015年海派书画50指数变化(单位:RMB万元)

图8-2 2000—2015年京津画派70指数变化(单位:RMB万元)(www.xing528.com)

综观十五年来海派书画在拍卖市场的表现(见图8-3),呈现一大特点:价位总体走势稳中有升,在艺术品拍卖市场整体回调的时候,却看到海派书画市场表现依然坚挺,并未呈大幅度跳水现象,经得住市场考验,大盘本身的纠错机制在回归理性状态后走势平稳,海派书画的学术价格和市场价值逐步受到市场认可,这也会是今后几年发展的基调。

图8-3 2000—2015年艺术品成交走势图(单位:RMB百万元)

根据雅昌艺术网资料统计显示(见表8-1),2000年春拍至2015年秋拍成交额前十名的海派书画家分别是:黄宾虹陆俨少、吴昌硕、林风眠、潘天寿、谢稚柳、吴湖帆、程十发、任伯年、唐云。他们的作品总上拍数量3.4万件,成交2.5万件,成交率74.46%,成交额176.51亿元,已达到海派书画50样本成交总价的45.41%。其中单幅作品价最高价为2015年在中国嘉德“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场拍卖的潘天寿的《鹰石山花图》以6 800万元起拍,最终以高于起拍价4倍价格的2.79亿元成交。此幅作品创作于20世纪六十年代,为潘天寿最典型的“鹰石图”题材,是其扛鼎之作。2005年曾在中国嘉德拍出过1 171.5万元的高价,创下了当时潘天寿市场最高拍卖纪录。2015年再次上拍,尽管是在艺术市场低迷的时期,依旧创潘天寿个人作品拍卖新纪录,十年期间作品涨了23倍,平均年复合收益率超30%。潘天寿也是十大海派书画家中市场上流通量最少,且每平尺均价最高的一位画家。在这件亿元作品拍卖之前,其作品的最高成交价还徘徊在5 000万元附近。另一位作品进入“亿元俱乐部”的画家为任伯年,其拍卖成交最高价作品为2011年浙江西泠印社拍卖公司拍出的《华祝三多图》,此幅作品是任伯年已知的单件最大尺幅、最具代表性风格的作品,人物、山水、花鸟三者画风相互交融。创作于任伯年精力最旺盛、技法正纯熟的盛年时期,此时期他刚刚摆脱了老师任熏的影响,受陈洪绶的细笔人物影响形成自己的风格,山水树石开始向疏朗的一面转变。这幅画在2005年和2008年也在拍卖市场出现过,分别以2 419.2万元和2 860万元的价格拍出,三年时间涨了近7倍。

表8-1 2000年春拍至2015年秋拍成交额前十名海派书画家

数据来源:雅昌艺术网,统计时间2015年10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