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陈逸飞出生于浙江镇海,成长于上海。父亲陈庚赉是一位化学工程师,母亲范雅芳则是他的艺术启蒙老师。童年时代,他经常被母亲带去教堂做礼拜,由此对宗教绘画、雕塑、节庆以及管风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而,开始在生活中寻找与艺术有关的点滴信息,连环画、苏联电影、美术入门书等都是他的教材。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至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油画班。在学校里,他如鱼得水、勤奋刻苦,经常在熄灯之后还悄悄溜到素描教室里用功。在当时严格的苏联教学体系的训练中,陈逸飞在以苏联为范本的写实主义油画技法训练中得到滋养,夯实了素描基础。
1969年,陈逸飞与徐纯中合作的《毛主席的红卫兵——向革命青年的榜样金训华学习》
1965年,陈逸飞提前从美专毕业后,进入上海油画雕塑院创作室,成为工作室首批专业画家之一。两年后24岁时,被提升为油画组负责人。现实环境迫使他不得不放弃艺术梦想,投身于强烈的社会震荡之中。陈逸飞用了整整十年的光阴创作电影海报;在街头画政治色彩极浓的巨幅宣传画;考察并描绘黄河流域,创作一系列表现革命事件和革命人物的作品。他的这些英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绘画实践,奠定了他创作大幅油画的气度和能力。特别是英雄主义的熏陶,一直影响着他后来的创作,使他始终保持着浪漫主义的风韵、雕塑般的凸现能力和删繁就简的聚焦水平。
这一时期陈逸飞代表作品有《金训华》(1970年,与徐纯中合作,发表于《红旗》杂志封底),《开路先锋》(1971年,现藏中国美术馆藏),《黄河颂》(1972年),《红旗颂》(1972年),《占领总统府》(1976年,与魏景山合作,现藏中国军事博物馆),《踱步》(1979年)等。
其中,《黄河颂》是引起美术界普遍关注的经典之作。巨幅宽银幕式油画中,一位威武的红军战士挺立山巅,背景配以苍莽的河山和低飞的群雁,烘托出浪漫壮阔的艺术境界。
《占领总统府》是陈逸飞获得最高评价的早期经典作品。当时,它从众多表现南京解放的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重大历史题材作品评选一等奖。作品打破了人们长期形成的历史画习作式的创作模式,摒弃了传统革命题材的“红光亮”,采用了灰色调及俯视构图,在坚实的素描造型基础上,配以强烈的色彩对比,使作品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飘荡在半空中的红旗预示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同时又唤起人们面对胜利的崇高感。无论绘画语言、艺术功力还是精神力量,都具有撼人心魄的感染力,在新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陈逸飞当年为创作这幅作品,专门搞了一组雕塑,以便将俯视的角度表现得更严谨,还想尽办法借来士兵服装和枪支道具作为参考对象。画面中透露出的一种无坚不摧的精神意志和蓬勃朝气,正是意气风发、自信魄力的青年陈逸飞的真实写照。
1976年,陈逸飞与魏景山合作的《攻占总统府》
“文革”结束后,陈逸飞与全民族的知识精英一起陷入了深深的反思。1979年,他创作的油画《踱步》正是他反思的形象记录。作品是一幅别具一格的自画像,画中用椅子象征一种权力,用自己的背影象征青年一代的思考。背景是五四运动前后层层叠叠的历史画卷。陈逸飞将自我置身于大量的历史图像前,显示了在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中,与时代精神相呼应的主体意识的觉醒。
陈逸飞《踱步》成交价4 043万元人民币 北京保利 2009年5月
反思之后,陈逸飞决定走向国际舞台,到油画的故乡去探访,到更广阔的天地去历练,在陌生的社会秩序中重新设定自己艺术生命的支点。1980年,陈逸飞转道深圳、香港,自费赴美留学,进入纽约亨特学院攻读美术硕士学位。在美国,他获得了给博物馆修复古典绘画的机会,从而修复了毕加索、凡·代克、萨金特等大师作品。修复的过程使他的写实能力又有了新的锤炼。后来他又周游列国,先后在意大利、西班牙等十余个国家的博物馆观摩了大量欧洲名画原作,这使他对油画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好学的他在全新的文化环境中吸收着各种不同的文化观念,调整和转变着自己的画风。他觉得可以将自己的写实能力与东方的浪漫风情与神秘情调结合,创造出一种静谧唯美的历史画面,一种高贵宽容的精神风味,一种放松自然的可能性,一种意境悠长的想象空间。因此,经过陈逸飞国际眼光的融合、改造,中国的历史和地理图像,形成了一种典雅、深厚而又柔美的境界,逐渐融入了西方社会的审美趣味。这一期间,陈逸飞创作出“水乡风景”系列和“音乐人物”系列两个绘画题材。
陈逸飞水乡风景系列包括江南水乡、威尼斯水乡以及其他风格相近的风景写生作品。其中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桥》(1983年)、《故乡的回忆》(又名《双桥》,1984年)、《童年嬉戏过的地方》(1984年)、《寂静的运河》(1985年)、《晨曦中的水乡》(1988年)等。
陈逸飞笔下的江南水乡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宁静,是主观、浪漫化了的农家古镇。他用朦胧的东方浪漫写实主义刻画出朦胧的温馨和距离感,让西方人看到了东方的古朴、神秘与宁静。清秀、朦胧、湿润中,凸显了水乡古镇如诗如画般的静美,勾起人感伤与怀旧的心绪,令人想象和神往。
这一系列的代表作为《双桥》,作品采用晕涂笔法展现色调的过渡推移,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江南水乡湿润清秀、朦胧古朴的特点。点、线、面的对比、聚散和穿插,非常富有中国水墨的神韵,有如一幅叹为观止的水墨丹青,也体现了画家作客他乡后浓浓的乡思情结。
陈逸飞《双桥》
陈逸飞《大提琴少女》 成交价550万元人民币 上海崇源 2005年6月
这一时期陈逸飞绘画的另一个主题就是以音乐为题材的西方女性肖像体验,体现了他对绘画与音乐之间内在联系的努力探求。陈逸飞非常热爱音乐,时常聆听贝多芬、巴赫、柴可夫斯基等西方古典音乐,这一系列作品大部分为女乐手在演奏小提琴、钢琴、单簧管、法国号等。他充分运用西方的绘画技巧,将西方女性人物构置于空旷的黑色背景,采用照相写实主义技法来描摹高贵优雅的现代西方美人,造型异常扎实、完美,画面色调转向浓郁、优雅,技巧近乎炉火纯青,犹如出自西方古典画家的典范之作,画面中的音乐家、乐器和乐曲之间形成微妙的呼应关系,给人想象无穷的旋律感。(www.xing528.com)
这一系列的代表作品有《大提琴手》(1983年)、《长笛手》(1987年)、《弦乐四重奏》(1986年)、《大提琴少女》(1988年)等。
其中,《大提琴少女》是这一系列的精品。画面中一位少女身着紫色晚礼服矗立在大提琴后,圣洁美丽、高贵典雅。少女和大提琴结合了中西方的特点,写实主义中渗透着中西方文化各自的传统韵味和经典优雅,体现了中国绘画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在海外打开局面后,陈逸飞的绘画也逐渐受到国内及东南亚藏家的追捧。资金和资源的宽裕,使他能够频繁地往返中、美两地,于是他开始将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国内。
这个时期,陈逸飞的绘画风格远离了最初旅美时期纯美、静谧的意境,转到了更为华丽、浓厚的画面,由此产生了“古典仕女及海上旧梦”和“西藏风情”两个系列。
陈逸飞创作的古典仕女题材,始于1988年。多以身穿清末民初服饰的中国仕女为主角,气息或落寞凄美,或清幽朦胧,诗意的画面与诗化的题目相得益彰。这类油画不同于此前的清冷基调以及写实主义的照相技法,大多通过颜料的叠加、晕染和混合,传递出一种古典诗词的典雅意象。画面中女子多身穿清末艳丽而独特的东方民族服装,或吹箫或抚琴或执扇或“犹抱琵琶半遮面”。他笔下的倩影依依、忧郁哀怨的民初少妇,她们无一不是落寞凄美、顾影自怜,以一种温顺的哀怨的目光凝视着观众。陈逸飞的这批画作将西方古典写实画风推向极致,充溢着一种柔和朦胧的神秘感,透显出浓郁的东方韵致和情调。
这一系列的代表作品有《浔阳遗韵》(1991年)、《罂粟花》(1991年)、《夜宴》(1991年)、《西厢待月》(1994年)等。
陈逸飞 《浔阳遗韵》 成交价297万元人民币 中国嘉德 1999年春
其中,最具知名度的当属《浔阳遗韵》。它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而创作,画面为深沉夜色中的三名年轻美貌、一身锦绣的江南女子。琵琶女子拨弄琴弦,吹箫女子低首弄箫,执扇女子凝神欣赏,三名女子都别具神韵、古韵悠长。画面表现的华夏遗风和传统服饰,对于弘扬中国文化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陈逸飞 《上海滩》成交价2 530万元 南京经典 2012年7月
1993年,陈逸飞沿着仕女题材的思路创作了《黄金岁月》《玉堂春暖》《春风沉醉》等表现老上海滩风韵的作品,并命名为“海上旧梦”系列。这三件作品突破了仕女的传统题材,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找到了一个新的结合点。1998年,陈逸飞创作了《上海滩》《多梦时节》《扇舞》等作品,从风格和意境来说,均为描绘旧上海浮华生活的上乘之作,统属“海上旧梦”系列。总体而言,“古典仕女”是“海上旧梦”的渊源,“海上旧梦”是“古典仕女”题材中的重要作品。
1988年,陈逸飞初游藏北和甘南后,与神秘的西藏产生了极大的共鸣,为其雪域高原的苍茫而倾倒,粗犷豪爽的风情而感慨,不由觉得藏族是最入画的民族。此后,他曾连续8年进藏,发掘并创作出的一系列以西藏风情为主题的绘画题材。这些粗犷豪放、尺幅巨大的“西藏风情”系列作品,与他之前柔谧甜美、细腻精致的风格形成了巨大反差,刻意凸显了藏民的粗犷、原始、神秘。陈逸飞以圆满的技艺、老练的笔触、新颖的构图结合戏剧性的色彩效果,唤起了人们对神秘东方的无限想象。同时,陈逸飞以强烈的方式,表现出藏民人性化的情感,描绘了藏教世界粗犷而温情的真实,也隐含着对人性中淳朴之美的真诚讴歌与礼赞。
这一系列的代表作品有《山地风》(1994年)、《晨曦》(1995年)、《藏族人家》(1995年)、《山人》(1996年)、《神庙》(1995年)等。
陈逸飞 《山地风》 成交价8 165万元人民币 中国嘉德 2011年5月
“西藏风情”系列中的扛鼎之作当属《山地风》。它描绘了山地的秉性、大风的气质、生活的激情和精神的高亢。作品大胆运用了镜头的方式处理画面:人物设置“顶天立地”,长袖、宽腰、大襟的宽大藏服,流露出强烈的异域风情。人物没有设特定的动作和语言,直接出现于观者的视线之中,仿佛是电影中的画面定格。同时,造型上陈逸飞如实表现了人物黝黑、粗糙和苍老的面容,笔触雄健动感。画面意境深远,气魄浑厚,暮色笼罩下迎着高原寒冷的山风徒步行走的藏民,静穆神秘而充满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