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8月,据香港《文汇报》报道,美国《新闻周刊》选出全球八大最富有创意城市,它们不是纽约、巴黎、伦敦等超级大城市,而是多个极具活力的新兴文化及创意城市。其中,北京入选,是由于该时期中关村信息科技的蓬勃发展和798艺术区的创意因素脱颖而出。其他入选的城市也是借助于将艺术创意融入城市文化的内容。798艺术区的兴盛与转型,为其他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与北京市同构“南北艺术重镇”的上海市,也在文化政策的推动之下,打造具有指标性的艺术园区,迈向创意城市的序列。
“集约化”原是经济领域中的术语,本意是指在充分利用一切资源的基础上,集中合理地运用现代管理手段与技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效应,以提高工作效益和效率的一种形式。在新兴的艺术市场形态中,艺术金融透过两级市场的支撑,用相同的方式,以提高获利效益为前提,充分利用人力与资金的资源在一个既定的周期中达到预期的回报。若回观当前内地艺术市场的两级市场结构,则属于一级市场的画廊业同样表现出集约化的特质。集约化的基础在于产业的集群,当前国内大量的文化产业园区、艺术园区、文创园区均符合产业集群的特征,但又与生产制造业的集群有所差异。因此,我们有必要说明企业集群理论的适用范围以及可信程度,便于在此基础上分析上海画廊业与古玩业的集约化内容。
五角场800号内景
产业集群一般有三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集聚性。也就是说,在某一个固定的空间内,属性相近的行业会选择聚集。集聚的基础可能是因为地缘因素、政府政策的推动、产业基础、偶然性等不一而足。第二个特征是专业性,就是说产业集群是以某种专业特性分工为基础的企业集聚。第三个特征是辐射性。产业集群的外在经济效应使其显示出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它不但有利于集群内的单一企业提高竞争力,而且通过群体效应可以促进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商业画廊的集聚,首先产生的是协同效应。协同效应是基于可以共同拓展和分享市场而产生。如义乌小商品市场也是先有行业聚集逐渐扩大成一定规模的市场。世界各国最早建立的“工业园区”即在可以彼此协同生产的前提之下形成的。而美国硅谷的兴起,也有着协同的重要基础,硅谷科技园区背后蕴藏着彼此支持的高效科技创新能量。集群的基础是企业对市场和生产方向具有普遍认同,或是历史传承,或是环境支撑,促成彼此成长。
其二,是生态共享。因为有共享的空间、共同的市场,所以集群是个生态共荣圈,合理的布局和有层次的结构,能使其共享资源、相互依赖、均衡发展。这种生态共享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上下游产业链形成顺畅的顺序循环,在消费者需求链形成有效区隔。在满足消费者首要需求的同时,还要考虑其附加需求、连带需求、组合需求等条件。在大商圈功能链形成横向联系和纵向衔接,即延伸至园区周边的区位功能,以合作、联盟、引导等方式整合行业资源,促进集群特色功能的强化。
其三,是差异化竞争、合作关系。企业集群通常具有很强专业性,画廊业在同类市场竞争的同时,经营差异化的特色区隔可以得到相互合作的机会。
2006年,上海杨浦区五角场800号艺术区画廊集群的建立,主要源于艺术品市场中的初级市场空间非常狭窄,满足不了消费需求。经过短短数年的发展,杨浦区五角场800号艺术园区的名号仍在,园区内的业态却从画行聚集转型为文化产业的聚集。M50艺术产业园建立之初,由于当地场域租金便宜,许多创作者陆续在该地开设工作室。之后由于房地产市场发展迅猛,政府一度打算拆除艺术园区,众多艺术人士向政府反映要求保留其原始建筑以发展艺术产业,因此才有了目前的热闹景象。(www.xing528.com)
1991年,澳大利亚籍布朗·华莱士在北京开设了第一家现代画廊——东便门角楼的红门画廊。1996年,瑞士籍劳伦斯·何浦林(Lorenz Helbing)在上海创办了香格纳画廊,中国的画廊业在市场运作和外来资本的合作下日渐成熟起来。2004年到2006年间,包括800号艺术园区在内的画廊聚集,上海的画廊数量增加迅速,除了彰显出这座城市在新时期对文化艺术的理想、自信和追求增添新的注释之外,与政策的引导也有直接的关系。
2004年,文化部推出27家诚信画廊,并于2005年底,举办了诚信画廊精品巡回展。自2004年以来,文化部先后开展了三批“中国诚信画廊”评选活动,共评选出64家优秀画廊。2012年,根据《文化部关于加强艺术品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文市发〔2011〕55号)要求,文化部开展了诚信画廊复核及第四批诚信画廊评审工作,保留了49家企业“诚信画廊”品牌,15家企业取消“诚信画廊”资格,并评选了45家画廊为第四批诚信画廊,从而全国诚信画廊总数达到94家,其中上海地区有16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力量是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这一时期,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通过规模日益扩大的对外投资和跨国兼并,推动了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体系的重组。随着都市经济的发展,商务成本的提高,同一时期,上海实施“三、二、一”产业发展战略,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城市能级提升指明了方向。传统制造业全面退出中心城区,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腾出了空间。在此情形下,在借鉴其他国家旧厂房成功转型经验的基础上,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自身发展诉求与社会历史条件结合,促成了旧厂房的转型。转型后的旧厂房,研究者以“艺术仓库”(Loft)或以“艺术园区”称之。艺术园区以工作室、画廊和周边行业聚集的形态形成产业链关系,亦为艺术品交易的初级市场(或称一级市场)形态。
艺术园区实现了旧和新、历史和当代、文化和艺术的有机组合。这些园区所拥有的,不仅仅是旧城市的印迹,更重要的是,拥有在地的人文价值。艺术园区的发展带动周边区域的文化与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运作中,市场倾向使得较具规模的艺术园区商业化和市场化,特别是当地方文化消费力遽增时,就会出现向商业利益让步的现象。艺术园区是构成城市文化的一个要素,西欧的城市复兴,就是文化旗舰效应的结果。如伦敦倡导文化创意产业,使制造业等传统产业逐渐退出,使其成为文化消费型城市。楼层的高低不能用来衡量一个城市的现代化。特别是庶民文化如果能得到政府的扶持,会有更广阔的前景。上海在改变城市面貌政策驱动之下,也逐渐将城市文化生态从散落式状态,逐渐转向社会文化生活的前台,各种庶民文化、城市文化在艺术园区里有了自己生长的空间。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上海民族工业大发展的时期,莫干山路两侧很快成为以苏州河和黄浦江为轴线的上海民族工业最为集中的一处,有至少四个工业企业。伴随着中央政策以及上海根据本地区特性所拟定的区域政策,明确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路线,转化工业用地植入文化产业的策略,促使莫干山路的厂房成功转型。这也成为最初吸引创作者工作室和画廊聚集的重要因素。此外,过去海派收藏者、民国时期的私人收藏者和古董商等文物市场的基础,也在国际化的市区里建构了一个文物行业的生态。
以上海地区的画廊业为研究对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着手:第一,聚焦具有经营规模的画廊业,它们均实行经纪或代理机制,并能持续举办展览,具有公开中介交易的纪录。第二,可以在各类艺术媒体的报道中,搜寻到对画廊有正面意义的内容和评价。第三,当下实地探访仍有艺术活动的画廊。画廊较为集中的区域,有普陀区莫干山路M50、黄浦区福佑路、泰康路田子坊地区,长宁、徐汇、静安三区交界地带的红坊园区等处。本文以M50及红坊园区为主要讨论对象。
古玩业虽也采取行业聚集模式,但与画廊业园区式的集群有所不同。古玩商铺普遍聚集在上海市区几处较具规模的古玩城。古玩城大多以一栋高楼建筑为基础,聚集经营众多品项古玩的商铺,他们的选址往往与拍卖会有一定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