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艺博会虽然在商业运作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从专业定位上,上海艺博会一直在进行学术与市场的磨合。上海艺博会在举办初期,不仅力图推动艺术市场的发展,同时也非常注重艺博会的学术氛围。在2001年之前,上海艺博会每年均举办不同主体的学术研讨活动,邀请相关批评家、策展人、收藏家就当前艺术市场的状况、问题进行分析。论坛的成果以论文集的方式出版。
如1997年首届上海艺博会举办期间,出版《走向市场的艺术:当代艺术市场新探》,这是国内首本有关艺术市场理论的探讨论文集。1998年,组委会组织了名为“迎接新世纪中国画廊”研讨会,着重就我国艺术市场的中介主体——画廊和艺术公司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学术讨论。1999年,组织主题为“中国艺术市场新世纪展望”研讨会,对中国艺术市场的走向和上海艺博会的发展前景进行讨论,并出版了论文集《迎接新世纪的中国艺术市场》。2000年,举办“中国的艺术博览会与展望”研讨会,邀请中国艺博会、广州艺博会、西湖艺博会的组织者和专家学者就国内艺博会的定位和走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连续三年对中国艺术市场面对“入世”后新的经营环境和市场走向的学术探讨,体现了上海艺博会在艺术市场理论方面所作的努力。
2001年上海艺博会开幕期间,由文化部文化市场司主办的“2001上海中国艺术产业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来自日本、韩国、荷兰等国的20多位学者就艺术产业的诸多领域进行了主题演讲和研讨,对中国艺术产业的发展提出对策性思考;并出版了第三本有关艺术市场的探讨文集—《艺术市场与艺术博览会》。这些论文集围绕着中国艺术市场的现状、艺术博览会的规范性、与国际接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梳理,是研究我国在21世纪初艺术市场和艺术博览会状况的参考书目之一。
从2002年到2014年,上海艺博会很少再举办专题研讨会,或是出版论文集,而是以邀请专家讲座为主,讲座的内容偏重于艺术的产业化与艺术收藏,并且举办了一些专门针对收藏家的讲座,注重对藏家艺术兴趣的开发和知识的培养。从这个变化可以看出艺博会重心的改变。
纵观全球的艺术博览会,以学术创新为基点和核心的品牌战略渐成主流。学术与商业的有效结合,是艺博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巴塞尔艺博会,“以学术引领市场”是其核心理念。巴塞尔艺博会将学术主题定位于当代艺术(原则上不接受1900年以前的艺术品),“由学术性极强的专业主题展如‘艺术无限’‘艺术宣言’‘艺术首演’等特别展组成,这些学术性的主(专)题展一般由基金会赞助,为有艺术才华与潜力的艺术家提供展示平台。此外一些与学术相关的公共性项目也应运而生,如‘艺术出版’‘艺术舞台’‘专家日’‘艺术对话’‘艺术众议厅’等,与高学术水平的展览相辅相成,共同为会展塑造与烘托出强烈的艺术学术氛围。显然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认为那些专业性突出的画廊比以买卖营利为主的画廊更为重要”。上海艺博会虽然推出了“上海艺博会青年艺术家推荐展”,目的是推出有潜力的青年艺术家。但由于运作和展览方式的问题,该推荐展在学术圈内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力。“说白了,就是为了卖画。整个展览只能说是一个临时画廊,挂了一些丝毫不相干的作品而已。展览中作品与整个博览会的其他作品相比较而言,缺少评论系统的批判,所以,整个展览中,卖出的作品越多,说明存在市场泡沫的可能性越大。”笔者也曾于2008年参与主题为“笔墨精神”的“上海艺博会青年艺术家推荐展”,由于主办方的重点仍然是以卖画和销售额为主,所以那些偏重实验性、前沿性的艺术作品很难入选。近几年来,“上海艺博会青年艺术家推介展”由上海市美协与上海艺术博览会组委会共同主办,但实际的承办方是某文化公司,展出的作品很难与画廊区的展览拉开差距,更鲜有实验性的艺术作品,但销售却比从前有所增加了。据上海艺博会官网报道,2014年共有20多幅作品成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由基金会资助和美协主办的年轻艺术家展览,卖得越好,说明这些作品的实验性越差,因为这与基金会和美协作为非营利机构资助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上海艺博会在年轻艺术家推广方面其实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是继续依靠基金会的资助,实行策展人制,根据不同主题选择具有实验性和观念性的年轻艺术家作品,在展览形式上可以多样化,比如行为艺术、影像、装置等观念艺术作品都可以展示,不以作品销售为目标,而以实验性和创新性为主,推出一批前沿性的年轻艺术家,切实打造上海艺博会的学术标杆和影响力。同时举办学术论坛,让论坛成为展览的组成部分,通过专家主题演讲的方式,让当代艺术有更多的观众参与。这与巴塞尔艺博会“以学术引领市场”的理念是一致的。二是可以借鉴军械库艺博会和弗里兹艺博会的经验。军械库艺博会每年都会在其“聚焦”(Focus)单元中突出展示某一地区的艺术。这个单元都经过专门的策划,参展者大部分是新兴的画廊,它们通常会包含艺博会的主要焦点和惊喜,重点推出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如2013年重点展示的是美国的艺术,2014年重点展示的是中国的艺术。弗里兹艺博会由于受2007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招展压力变大。他们于2009年推出了画框展区,专门为创办时间在六年及六年以内的画廊代理的新锐艺术家提供个展空间,并降低他们的参展成本。新兴画廊在申请成功之后,弗里兹艺博会邀请两位专业的策展人,为这些画廊在挑选艺术家及其作品的过程中提出建议,以确保展览的学术性,同时强调观念以及观众的介入。这样的运作模式使得画框展区颇受好评,一方面为年轻的艺术家和画廊提供了一个崭露头角的机会和平台,一方面在保证艺博会品质的同时又拓宽了艺博会的招展范围和对象。艺博会并未让年轻画廊成为老牌画廊的陪衬,而是努力为新兴画廊提供服务,加大对新兴画廊和新兴艺术家的推广力度,同时也吸引收藏家的关注,尽力促成销售。
上海艺博会在学术建构上,吸取巴塞尔艺博会和弗里兹艺博会等成功的专业艺博会模式,将学术性和商业化运作有机融合,在规范市场的同时,也使其学术性得以彰显。(www.xing528.com)
上海艺博会以多样化的展览形式推广年轻艺术家
上海艺博会将学术性和商业化有机融合
在评选机制上,上海艺术博览会成立了艺术委员会,所有申请参展的画廊均须通过艺术委员会的评审和遴选方能参展。2007年,上海艺术博览会当代艺术展的成功举办,吸引了不少国内外专业画廊参与,也分走了一部分市场份额。
艺博会高品质的保障来源于严格的画廊参展制度。由几位画廊主组成艺博会的评选委员会对申请参展的画廊进行选拔,是近几十年来绝大多数艺博会所采用的画廊评选制度。这种制度的优点,一是可以避免艺博会主办方的偏袒之举;二是画廊主常年战斗在一级市场,他们对于艺术市场和画廊业的发展比较了解,尤其是在国际上有声誉的画廊主,他们往往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前瞻性的眼光,这对于艺博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如巴塞尔艺博会和弗里兹艺博会都设有一个艺博会评选委员会,委员通常由6—8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画廊经营者组成,委员们按照制定的统一原则和每年的具体标准,独立行使自主评审权。巴塞尔艺博会对画廊的要求之一就是画廊要有自己独家代理的艺术家,非常看重画廊与艺术家之间良性的专业合作关系。画廊是否能够入选,除了所代理的艺术家及作品水平外,画廊自开办以来所进行的展览策划活动也是重要的参照。弗里兹艺博会的评选委员会在筛选画廊时,也是对参展画廊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会综合考量其经营理念、代理艺术家、展览方案,以确保艺博会的品质。但是,这种评审制度也遭到不少的质疑。“诚然,这种体制有其可取之处,但是第一届艺博会举办之后我们发现了一个趋势,即人们倾向于与自己熟悉的合作伙伴合作(这将导致排他性极强的小集团主义),或是为那些本身已经具备一定知名度,甚至是公认的‘热门’机构服务。于是这种模式让后来者失去了大量机会,另一方面,有关机构对参展画廊成立年限所设置的标准又完全是随意的。凭什么一个画廊只因已经成立了两年就会受到特别的追捧呢?”上海目前没有画廊协会,因此组建由几位画廊主组成艺博会的评审委员会也不切实可行。引入专业的策展人制度或是与策展人的合作可以在评审制度上和主题展中有所创新。在如今艺博会激烈竞争的时代,上海艺博会应该在评审机制上有所调整,以更专业的画廊来吸引更多藏家的关注。
高额税收对包括上海艺博会在内的中国内地博览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有着致命的制约。例如在2000年上海艺博会中,国内一位藏家选中法兰西画廊带来的罗丹雕塑作品《思想者》,但在交易时,买家除了要支付100万美元的作品价格外,还需按当时关税交纳67万美元税额。面对超出作品价格半数的税款,买家最终选择了放弃。因为要多支付30%的税金,于是很多国际画廊放弃了上海艺博会和“上海当代”,而转投香港艺博会或新加坡艺博会。
合理的税收制度可以激励市场的发展。例如巴塞尔艺博会在举办期间,瑞士海关对进口的参展作品配有有效期1个月的免税证书,如果展览中作品被国外人买走并出境,可以享受免税优惠。同时瑞士海关在现场设立专门办公室,与金融部门、运输公司合作为参展商提供便捷服务。2011年香港当代艺术博览会被巴塞尔收购,成为西方艺术博览会在亚洲的延伸,“艺术香港”更是炙手可热,成为画廊竞相申请的对象。香港地区的艺术品进口关税为零,这极大地促进了香港的艺术品交易,对于内地的艺术博览会影响很大,海外画廊踊跃参加香港艺术博览会,使香港逐步成为亚洲最大的艺术品交易中心。与香港地区艺博会“零关税”相比,内地高昂的艺术品关税将一些国际高品质画廊和优秀作品挡在门外,成为艺博会发展的障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