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上海艺术博览会的范围有所扩大,增设国际当代艺术展,也就是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SH Contemporary,简称“上海当代”)。“上海当代”是上海艺博会的品牌延伸项目,由上海艺术博览会组委会、上海市国际文化传播协会、东上海国际文化影视集团、意大利博洛尼亚展览集团共同主办。为了与其他艺博会拉开差距,“上海当代”从一开始就以“当代艺术”为主题,由意大利博洛尼亚展览集团操盘,宗旨和目的就是突出国际化、专业化的品质特点,一度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当代艺术博览会。从2007至2014年,“上海当代”已有9年历史,2007年的第一届是最盛大、最具影响力的一届,接下来的几届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规模有所缩小,2013年曾停办。
2007年首届“上海当代”由巴塞尔艺术展前任总监洛伦佐·鲁道夫(Lorenzo A. Rudolf)担任艺博会艺术总监,瑞士艺术经济人和收藏家比埃尔·胡伯(Pierre Huber)担任艺博会创意总监,他们两位都曾经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组织成员,所以他们把巴塞尔艺博会的运作模式搬到了“上海当代”,要打造一个亚洲最高规格的国际性当代艺术品交易盛会。这主要表现在画廊的评选制度与学术性两方面。
2007年,上海艺术博览会开始增设国际当代艺术展
从画廊参选评选机制来讲,“上海当代”的评选委员会在筛选画廊时,对参展画廊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会综合考量其经营理念、代理艺术家、展览方案,以确保艺博会的品质。正是有了这样的评选机制,参展画廊把优秀的作品都带来了,而收藏家会感到在此购买艺术品是有保障的,这反过来又吸引了更多画廊和收藏家的加入,艺博会的评选门槛也在不断提高,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例如2007年,“上海当代”共有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德国、西班牙、澳大利亚、俄罗斯、韩国、日本、印度、中国等23个国家的130多家画廊入选。其中,欧美画廊占55%,亚洲其他地区画廊占24%,中国本土画廊仅为21%,显示出国际化的主导模式与严格的画廊参展制度。(www.xing528.com)
“上海当代”非常重视展览的学术性,主题展和专题展都是邀请著名策展人进行专业策划。例如2007年首届推出“杰出艺术家”和“惊喜的发现”单元,这两个板块成了展览的亮点。“杰出艺术家”选择了15位亚洲知名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以独特的表现手法来诠释和展现其最新的作品。“惊喜的发现”为新兴的亚太地区未知名艺术家提供首次向国际艺术界展示作品的机会,有20个展示和方案。这一方式源于在整个亚太地区精准的调查研究,旨在将新一代艺术家融入世界当代艺术体系,探索新的主题。2011年推出“新水墨”板块和“影像室”板块等,从而为艺博会塑造出浓烈的艺术学术氛围。同时将论坛作为艺博会的另一学术重点。2007年的“上海当代”论坛由专业主题论坛和公共教育两个不同板块构成。2011年又在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和收藏家之间推出了一轮广泛的对话。这些论坛和对话力图兼顾学术高度与教育广度,以专家和普通观众交流对话的形式,起到普及知识与培养市场的作用。高品质的画廊、学术性主题展以及艺术论坛是“上海当代”高水准的保证,也吸引了不少观众。
然而办好一个国际化的当代艺术博览会,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有别于双年展,艺博会更加关注市场与销售,汇聚了各大画廊、各种艺术新潮和新人新作的艺博会牵动着业界的神经。全球经济的发展与危机也会对艺术市场带来深刻的影响。2007年的“上海当代”十分火爆,销售额也十分可观,但是到了2008年,虽然很多画廊依然参展,但是收藏家却寥寥无几,导致2008年的“上海当代”出现了买气不足的问题。从2007年的突然爆发到2008年的疲软,表明了在内地收藏体系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单纯依赖西方藏家的猎奇心理必定会增加艺术博览会的风险和不稳定性。在西方有成熟的收藏体制,但是国内的收藏体系还不成熟,当代艺术品仍然以西方藏家为支撑。2007年与2008年“上海当代”的强烈反差,说明了在西方藏家退去之后,中国还未形成一个实在的、具有稳定性的买方市场来支撑艺术博览会的长久发展。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广大民众的收入还不高,缺乏购买艺术珍品的经济实力。而当下有支付能力买得起艺术品的人,因其缺乏艺术素养,兴趣还没有转移到艺术投资领域中来,真正有水平的、“理性投资”艺术品的收藏家并不多。到了2009年,因为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整体上的低迷,“上海当代”又更换了艺术总监,使得展览规模缩小,销售持续低迷。到2011年虽然有所反弹,但到2013年又暂时停办,到2014年以“博罗那上海国际当代艺术展”全新品牌亮相,但与上海艺博会组委会已经没有任何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