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艺术家与博物馆:探索艺术品产业

上海艺术家与博物馆:探索艺术品产业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主要是书画家、油画家和工艺美术师。至2018年岁末上海博物馆总量131家,其中非公的32家。数量多,规模大,层次高,在亚洲区处于先进行列,包括龙美术馆、震旦博物馆、余德耀当代艺术馆、苏宁美术馆、宝龙美术馆、观复博物馆、上海玻璃艺术馆、昊美术馆、喜玛拉雅美术馆、许四海壶艺博物馆。余德耀当代艺术馆收藏了1 000多件艺术品,展出的当代艺术具有代表性。

上海艺术家与博物馆:探索艺术品产业

在我们所处的时代,艺术品或收藏品的存在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自然保存不当,“文化大革命”的巨大破坏,以及国有博物馆和私立博物馆(美术馆)的大量建立使可流通文物减少。市场上文物的存量减少加上中介机构增加,拼抢货源现象很普遍。这样,人们的眼光自然投向在世的美术家、工艺美术家。在中国,主要是书画家、油画家和工艺美术师。

在计划经济时期,这些专家大多被固定在某个机构,领取工资只为某机构服务,交换单位、跨地区流动以及在一个机构工作为全社会服务成为极困难的事。优质艺术家和平庸艺术家在收入分配上差别也不大。改革开放,把艺术家从计划经济的模式中解放了出来,他们或一岗多职,或者成为自由职业的画家,画什么?怎么画?成了他们的专业趋向。艺术家的收入也大为改善。从“文革”刚结束时著名艺术家朱屺瞻、陆俨少、谢稚柳、程十发、唐云等人一平方尺卖15元,发展到后来完全由市场定价、由拍卖行定价。他们出国办展、艺术访问也大为放宽。一个人的资源可以为一个单位服务,也可以为多个单位服务,资源的利用也更充分了。以上海中国画院、上海油雕院为例,计划经济时画家拿工资,没有其他收入,而改革开放的时代,他们工资外收入大大增加,真正体现了优质优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历史上有108将(名画家)之说,他们大多被固定在单位画连环画、年画和宣传画,现在他们的能力包括退休以后的能力也充分发挥了出来,像贺友直、颜梅华、韩敏、汪观清都成为社会人。贺友直先生在退休后还被聘去中央美院当教授。书法家也如此,不再由国家而是由市场来养活。

油画雕塑的市场化比中国书画启动慢一些,到90年代中后期也大为拓展,画家一边完成国家任务,一边自由地创作、卖画,也很普遍。

最后是工艺美术师,雕玉的、刻砚的、做壶的,随着所在的厂大多关闭,工艺美术师也走向建立自己的独立工作室,由以前产品靠单位品牌走向创制个人品牌。精英分子走上了评“大师”的道路,手有绝技,走遍天下都不怕。

以上,说的是创作主体的变化,他们向市场大量提供作品,促使市场成熟。

目前艺术家、工艺美术师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一岗多职,这些艺术家有体制内的一个职业,如大学教师、画院画师,然后兼职卖画;二是完全自由职业,走出校门就自己成立创作室或工坊,在社会上打拼,寻找需求。现在缴纳养老金的社保系统也给全职艺术家以一定的保障。

在由农耕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时期,中国的博物馆起步比较晚。私人收藏家相信独乐乐,不想露宝、怕露宝。皇帝把文物置于内府,也是个人独享。乾隆皇帝刻了一方印盖在他喜爱的画上,“子子孙孙永宝之”,把国宝视为他的私人财产,希望传之于子子孙孙。法国国王开启了办博物馆天下共享的思路,这是走向了现代文明。中国皇帝直到末代一位,并没有这样的意思。中国办公共博物馆的第一人是近代张謇,他于1905年在南通办了“南通博物苑”,比故宫博物院还早。

民国时期中国只有几十家博物馆、美术馆,进步人士有这样的办馆意识,但国家战乱不断,财力有限。除北京故宫、南京中央博物馆外,总量不多,与几千年文明史不相匹配。新中国时期办了不少国营博物馆,也因经济不发达,财力有限,又对文物重视不够,无法起到收藏加文化传播中心的作用。如上海博物馆原来在河南路的展览条件就很有限。

改革开放年代,这一切发生了巨大变化。据国家文物局统计,到2018年末我国共有博物馆5 136家,其中国有3 736家,非国有1 400家。这说明国有博物馆从有到多、到好,有了3 700多家。非公的从无到有,达到了1 400余家。至2018年岁末上海博物馆总量131家,其中非公的32家。1936年,我国第一家美术馆开设在南京。2018年末上海美术馆89家,非国有的67家,占四分之三。上海是全国民营美术馆体系最完备、数量最多的城市。

与昊美术馆相互连贯的昊美酒店

上海国营博物馆、美术馆在改革开放时代有了耀眼的发展,建造了一大批现代建筑,如上海博物馆、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上海航海博物馆、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闵行海派美术馆。也有部分利用老建筑的,如上海历史博物馆、当代艺术博物馆(工厂)。这些标志性建筑场馆宽敞、设备先进,加上藏品和陈展方式的改进,常设馆和引进世界大展,已成为市民参与文化生活、吸纳知识、接受艺术熏陶的场所,为城市的发展增添了内涵。上海举办和引进的大展如晋唐宋元展、英国百物展、董其昌大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上海民营博物馆、美术馆的成绩十分骄人。数量多,规模大,层次高,在亚洲区处于先进行列,包括龙美术馆(浦西、浦东两个馆)、震旦博物馆、余德耀当代艺术馆、苏宁美术馆、宝龙美术馆、观复博物馆、上海玻璃艺术馆、昊美术馆、喜玛拉雅美术馆、许四海壶艺博物馆。八九十年代,日本台湾私立美术馆、博物馆比较多,现在上海后来居上,设施、规模和藏品都显出不凡的气派。如龙美术馆西岸馆有33 007平方米,展品系统,档次比较高。该美术馆收藏的中国古代书画、古代瓷器、文物、当代艺术,品质都很高。龙美术馆还定期举办大展,如英国创意大展、墨西哥银器展,成为上海的文化新地标。震旦博物馆设在黄浦江边的震旦大厦,博物馆由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家安藤忠雄设计,场馆及陈展一流。陶瓷、玉器和石雕三大类显示了藏品的实力。余德耀当代艺术馆收藏了1 000多件艺术品,展出的当代艺术具有代表性。同时还引进贾科梅蒂、雨屋、无人之际、上海星空等大展,成为吸引年轻人的好去处。苏宁博物馆收藏中国古代书画品质很高,而且聘请一流专家设计陈展以及布展,提供了很好的学术资料。宝龙美术馆是后来创办的,但在馆展和引进大展上结合得比较好,时有亮点推出。玻璃艺术馆把玻璃工业与艺术结合,既展示生产工艺,也表现艺术,还有现场互动,观众反应很好。昊美术馆与昊美酒店相互连贯,相互导入观众和客流,酒店也有艺术气氛,文商相结合,办出了特色。这些博物馆、美术馆还与社会合作,以开放的姿态接纳社会展览、活动。如品牌之夜、各类秀场,以活动收入补贴博物馆的运营费用。

K11举办的印象派大师莫奈

上海的私人美术馆、收藏馆反映了时代的开放和进步。私人收藏由独乐乐进到众乐乐,让民众分享展品。除了陈展方式以外,还举办论坛、培训、互动,通过出版和传媒的形式提供给人们研究。现在,上海每年出版的私人藏品集数量不少,反映了一种开放度。

除此以外,还出现了专门举办大展的艺术公司。如上海天协等,举办过毕加索、莫奈、雷诺阿、梵高等艺术大展,与诸展览场所结合,展期比较长,收门票费,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模式。

2017年12月,上海市出台《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之一”。未来,人们将清晰地看到这些目标成为现实:进一步优化艺术品产业发展布局,完善艺术品产业发展专业配套服务,积极培养和引入合格的市场主体。据文汇报记者范昕撰文可知,2016年上海426家艺术品经营机构创出59.36亿元的交易规模。其中专业画廊约300家,全年交易额约12亿元;拍卖机构约80家,举办拍卖会293场,拍卖额为34.26亿元;举办艺术品交易展会8个,艺术品交易额约为8亿元。2019年2月上海电视台报道,上海2018年艺术品总交易额达到91亿人民币,说明市场化程度和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经上海口岸进出口的艺术品数量8 450件,出口贸易5.1亿元。艺术集聚区3个,占地面积10.1万平方米,吸引150余家机构入驻。

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市场结构,经历改革开放40周年,上海艺术品市场进一步成熟,市场五个要素更为明晰、关系紧密。

艺术品市场也有提供者。上海市场的供货方主要是本地艺术家(包括在世艺术家和已故艺术家)。进入新世纪的在世美术家有程十发、刘旦宅、陈佩秋、颜梅华、韩敏、韩天衡、方增先、杨正新,年轻一代的画家有乐震文、车鹏飞、韩硕、施大畏等人。已故的水墨画名家数量庞大,如吴昌硕徐悲鸿张大千、赵之谦、钱慧安、任伯年、虚谷、弘一法师、吴湖帆、沈尹默、谢稚柳、林风眠、唐云、刘海粟、陆俨少、朱屺瞻等人。油画包括林风眠、颜文樑、吴大羽、庞熏琴、刘海粟、朱屺瞻、陈逸飞,都是作品比较畅销又产生高价位的画家。古代的除外,外来的艺术家难以计数,但作品在上海也有相当的沉淀,如齐白石傅抱石潘天寿黄宾虹郭沫若等一批书画家的作品,上海存量不少。

以收藏论,上海本地的收藏家历史上有数百人,现代又涌现出一二百人,加上大批行家,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供货量。上海藏家的实力深不可测,不仅供给本地市场,而且提供给北京、浙江的拍卖行。

元明清以来,上海周边画派林立。如元四家、明四家、清初四家、浙派、皖派、金陵画派、扬州画派、吴门画派、西泠八家等,对上海影响很大。这些画家的资源大多流向上海。此外,上海周边是工艺品的生产基地。比如玉器,扬州工、上海工都是一流的。又如紫砂壶嘉定竹刻、苏州绣品,也形成了一个供货群。

第一层,博物馆、美术馆的收藏需求。由于国有机构动用资金的流程繁复,额度受限,直接出资购买收藏规模不大,但也有类似上海博物馆以450万美元购买美国安思远《淳化阁帖》,上海图书馆以巨资收藏翁同龢藏书的事例。

第二层,本地收藏家收藏和投资的需求。目前已有数百位个人的收藏人和投资人,包括收藏行家。刘益谦是其中代表人。

第三层,本土年轻的收藏家,特别是留学归来的年轻人,他们以收藏当代艺术、当代水墨画为主。

第四层,来自海外的收藏需求。上海初期的艺术品收藏以海外人士为主,现在购买力在下降,但还占一定的比例。其中以港台为主。(www.xing528.com)

中介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桥梁。我们前面还提到,上海的中介引进了拍卖行、艺术博览会、古玩店、现代画廊等机构以后,已基本满足供求双方的需求,同时,有的中介本身也有储存和转让文物艺术品的功能,如画廊和文物店。古代以来私人的直接交易方式如今越来越显得不重要了。

上海的艺术市场与各地相仿,以中国书画为主,书画又分成古代书画、近代书画和当代书画三个组成部分。约占市场50%的份额。其次为瓷器,包括古玩以及工艺美术品。这个占到35%的市场份额。第三为油画、当代艺术品,约占10%。其他的包括海外艺术家的作品,至少占5%的市场份额。早先中国市场卖的都是中国货,自从中国成为世界第二(有时第三)位的艺术市场以后,来自海外的画廊带进了很多艺术品,包括西方的艺术品、西方的装置艺术。从上海佳士得拍卖可见一斑。海外名家油画、雕塑以及装置也占一定比例。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拍卖市场中文物的比例比较高,包括旧书画、碑刻、器物和旧工艺美术品。而在画廊、艺术公司层面,当代的艺术家、工艺美术师作品占的比重大。近些年新的紫砂壶、新工新料的玉器也价格不菲。珠宝钻石也受到部分收藏家的钟爱。

在讨论上海艺术商品的时候,我们特别要介绍一下本土艺术家的作用和特点。在90年代中期以后的市场,上海的书画市场陆俨少、刘旦宅、程十发和陈佩秋居于市场高价层次,加上他们活跃在这一时期,引领市场和价格的作用比较明显。其中陆俨少的《杜甫诗意百图》曾创出当时全国拍卖的最高价,刘旦宅的红楼人物也创过全国的高价位。另外油画方面,出现了以陈逸飞为代表的一批实力派人物,在全国起过重要作用。90年代以来,陈逸飞一直引领油画市场的高价位。他的《浔阳遗韵》《踱步》《黄河颂》都开创了当时的高价位。他的作品无论是红色系列、西藏系列,还是老上海女性系列、周庄系列,都深受市场欢迎。“陈逸飞现象”指改革开放初留学西方、后又回归故土的这批中西合璧的油画家以及创作。此类艺术家包括陈逸鸣、陈丹青、夏葆元、魏景山先生等。

陈逸飞在作品《黄河颂》前

我国在民国和计划经济时代,文物和艺术品的价格是互相独立的。少数专家制定价格,与海外无联系、与市场不接轨。另一个特点是被严重低估,珍贵的文物书画,卖一个“青菜萝卜价”,与应有的价位不相符,与同时代全球产业的艺术品、文物价格也无法比。

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买家涌现,买气旺盛以及拍卖行的“三公开”(公开、公平、公正)竞拍,这两个现象有了很大改变。

一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价格体系建立了起来,比较公正、透明、可查询。这包括上海几十家文物艺术品拍卖行的数据,艺博会的标价,众多媒体的传播。尤其是百度、雅昌艺术网以及各大拍卖公司的网站,都及时传播上海的价格。上海的价格是仅次于北京、香港的重要信息源。

二是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也形成了自己的价格高地,促使艺术品、文物向上海汇集。近10年比较有影响的拍卖有2014年春朵云轩拍卖香港朱昌言先生的藏品如吴湖帆系列,成交率和成交价奇高;道明五周年拍卖宋代尺牍2.7亿人民币,其中北京政治家唐垧旧楷书《致胡宗愈仲慰帖》成交价9 128万人民币;天衡于2010年6月拍卖《张大千仿巨然晴峰图》成交价7 280万人民币,于2011年秋季拍卖弘一法师《华严集联三百联》(三册)成交6 095万人民币。在拍卖史上也值得一提。这些价位对藏家有吸引力,促使艺术品从海外回到上海,形成文物、艺术品的倒流。这是好现象。

2010年6月,《张大千仿巨然晴峰图》于天衡拍卖,以7 280万人民币成交

艺术品产业和市场的形成,也拉动了周边产业的交易。受益最多的一是印刷业,艺术品、文物大量高端印制的需求,产生了雅昌这类专门服务艺术的印制和传播业务公司。其他综合性的印刷厂也把印画册当作一大生意。二是传媒业的发展,收藏成为出版社、电视、杂志的一大选题来源。三是酒店业和交通业的火爆。每年春秋两季几十家的拍卖活动,形成很大的一块会展和旅馆生意。各项艺博会也促使旅馆、展厅的兴盛。此外,由于收藏业具有一定学术和技术门槛,也催生了一批专业岗位,从事艺术经营和文博美术馆职业的人数大量上升。

在这一部分特别值得一提的项目,有如下几个。

(1)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

2007年始,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领导下,组成了组委会,由陈东任主任,祝君波任秘书长(后任执行副主任)筹备召开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持续10年共召开了五届,在团结全球华人收藏家以及推动收藏事业发展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其中第一届于2008年10月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第二届于2010年在上海展览中心召开,同时举办京沪收藏家藏品展;第三届于2012年11月在台北举办,与台北清玩雅集成立20周年同步举行,组织参观了清玩雅集20周年藏品展,举办了“故宫之夜”以及主题论坛“收藏,回归人文的精神家园”;第四届于2014年11月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组织参观了上海私立美术馆和博物馆。以上每届与会700—800人,其中核心层收藏家及专家250人,引起媒体广泛关注。

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是上海对全球华人收藏界的贡献。虽然方式较为松散,但通过大会主题论坛、采访收藏家、参观收藏展览、出版论文、联谊交流,吸引了收藏界、拍卖界、传媒业的参与,起到了以文会友、加强团结、积极引导的作用,给各地代表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2)上海的艺术培训和其他论坛。

自2009年起,上海交通大学海外学院率先组织艺术品收藏高级研修班。以一年制、半年制等方式聘请业界专家研发课程,聘请专家讲授文物(艺术品)鉴定、欣赏和经营知识。课程以成年人、社会精英为对象,以讲课、游学和实践三者结合的方式,吸引了众多人士参与。最多时一年同时开设数班,每班达百余人。课程涉及文物、美术品、书画、珠宝等内容。后由交大扩散到其他学院。

除此之外,在艺博会、上海图书馆、金融机构,也不定期地组织讲堂和论坛,起到研究讨论和培训教育的作用。

(3)媒体传播。

由于收藏内容丰富,拍卖业和艺术产业兴起,引发群众广泛的兴趣,促进了媒体的发展。影响比较大的先后有《新民晚报》黄金生主持的《文玩》专版,《解放日报》陈鹏举主持的文博专版,《东方早报》的艺术评论,上海电视台先后有《好运传家宝》《收藏》《投资艺术》节目,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上海拍卖协会创办了《拍卖报》,在传播全球拍卖信息、引导投资和艺术欣赏方面作用也很大。专业的刊物在上海公开出版的主要有《典藏》(大陆版)、《大观》。

进入互联网和移动时代,上海活跃的在线收藏类媒体有雅昌艺术网、在艺、99艺术网、艺品生活,大多视频和文字阅读相结合,新闻性和专业性相结合,适合移动阅读,传播面更广泛。

当然,近年来上海文物艺术品市场也面临来自北京、香港、浙江的挑战,竞争力有所下降,优势有所丧失。尤其在高端艺术品货源竞争和高端综合性人才培养方面,出现了短板。这是需要引起重视,加以弥补的。

(本章作者:祝君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