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为城乡居民营造更美好生活

文化为城乡居民营造更美好生活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之兴衰,首重文化。没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不可能实现“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加强文化建设是“科学发展、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内在要求。文化权利是人民群众的一项基本权利,是生活更加美好的一个重要体现。

文化为城乡居民营造更美好生活

孙政才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大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深刻阐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和重点工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文化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文化建设发展的历史责任,切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是至关重要的。文化之河犹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血脉,是国脉恒久传承、民族生生不息的真正不竭动力。国之兴衰,首重文化。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文化软实力的积极引领,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就无法长期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社会日益交融,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抢占先机。现在,我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进一步向世界开放,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毅力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艺术家,也为伟大作品的产生提供了丰厚土壤。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特殊的时期,国际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中国、关注中华文化,我们必须递出一张全面展示中华文化的名片,让世界更真实、更生动、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特殊的时期,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增强文化创造活力,我们必须让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和核心内涵有更准确、更生动、更具体地理解,从而不断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特殊的时期,人民群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关心自身文化权益,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形成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改革创新的坚实基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特殊的时期,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依靠文化凝聚人心、激发热情,人是有精神的,要靠文化给生活给力、给发展给力、给社会和谐给力。

一、科学发展、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迫切需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我们吉林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科学谋划了全省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概括地说,就是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突出“发展”和“民生”两个关键,坚持科学发展,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这个“更加美好”体现了系统、全面、统筹的要求,是一个统筹城乡和经济社会,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的概念。文化是“四位一体”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没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不可能实现“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从吉林实际出发,加强文化建设是“科学发展、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应有之义。在文化“软实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推动经济和文化的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增强文化对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支撑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加强文化建设是“科学发展、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重要支撑。当前,我们正在从事的是一项攻坚克难的事业,需要全省上下共同团结奋斗来完成。在推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着力提高国民素质、激发创业热情,把全省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推动振兴发展的坚实思想基础和强大工作合力。加强文化建设是“科学发展、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内在要求。文化权利是人民群众的一项基本权利,是生活更加美好的一个重要体现。我们必须认真履行发展文化的重要职责,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推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充实快乐。总之,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我们必须把提升软实力作为硬道理,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不断开创我省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正确处理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关系,加快推进具有吉林特色的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投入的是智力劳动,产出的是精神产品,影响的是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精神,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热情歌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深刻反映当今时代广大人民群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大力唱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旋律,努力创作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要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面对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无论是经史子集还是诗词歌赋,无论是戏剧音乐还是曲艺歌舞,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建筑雕塑,无论是艺术创造还是科学发明,时刻都能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和无穷魅力。比如,传统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常怀对大自然感恩敬畏之心,崇尚尊重规律、休养生息。在《论语》、《老子》、《周易》等传世名著,在天坛等建筑、在儒家哲学和画家的山水花鸟画中都可以看到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和谐平安,饱含对富足安定生活的向往,崇尚家庭和睦、融洽相处。在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协和万邦,对外来文化保持开放和包容胸襟,崇尚睦邻友好、互利互惠。这些都说明中国人和平生活的永恒追求。正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这些优良品质,才使得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尊重、对美的向往,在太平与苦难、顺境与逆境面前表现出乐观和从容。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传统文化已经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文明的基本特性和重要价值取向。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吐故纳新。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只有在坚守文化本源的基础上,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体现新的时代精神,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我们才能做到既引领时代潮流,又不迷失方向、不会走丢。新时期推动吉林文化建设,必须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从中汲取营养、挖掘内核,使吉林文化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要充分体现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点。中华文化的魅力集中体现在地域性、多样性上。吉林的地域文化是汉、满、朝、蒙等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传统渔猎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相互融合的复合型文化,还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抗击外来侵略、解放战争等丰富的历史文化史料等等。这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一定要在深入挖掘上下功夫,在建设发展上下功夫,在推介交流上下功夫,整合开发各种文化元素,“物化”“活化”各种文化资源,努力创作生产出一批以吉林地域文化为题材,具有较高思想境界、鲜明时代特征、独具艺术魅力的文化产品。要积极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文明成果。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每一个地区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吉林文化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对话,离不开对国内其他地区有益文化成果的学习和借鉴。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使吉林文化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提升。

三、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繁荣发展(www.xing528.com)

改革是加快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强大动力,早改早主动、快改快发展。要狠抓改革任务落实,巩固扩大改革成果,在深化上做文章,在搞活上下功夫,确保如期完成中央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改革的成效必须体现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上来。在文化事业发展方面,关键是要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体现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省演艺中心、省文学艺术中心、“二人转博物馆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要纳入“十二五”规划。要加快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努力让每个老百姓都享受到文化发展成果。要不断创新文化服务方式,以群众满意为基本准则,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样化、社会化。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要把吉林文化产业的“现象”和“亮点”培育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是通过市场来满足文化需求的,购买优秀文化产品的人越多,社会效益就越大,经济效益就越好。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就难以落实。一部作品只叫好不叫座,获奖之后就束之高阁,对于促进文化发展缺乏实质意义。文化产业是调整结构、转变方式、服务民生、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新兴产业,我们要尽早把它培育发展成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要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加大改革和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打造一批文化企业集团。要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主题公园和文化商业街区,辐射带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吸引更多的域外资本进入吉林文化领域发展。要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有文化内涵的新产品和文化衍生品,提高文化产品的精深度和附加值。

四、不断繁荣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无论是事业还是产业,无论是改革还是创新,其最终结果都要落实到推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上来。引导文化创作、繁荣文化生产始终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基础,是当前文化建设和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这方面,关键是既要“多”、又要“好”。所谓“多”,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既要在增加文化产品的规模和数量上下功夫,又要在丰富文化产品的品种和风格上做文章。高雅要避免曲高和寡,通俗要避免流于庸俗。要使不同流派相得益彰、不同受众各得其所,最终带动文化的持续繁荣发展。所谓“好”,就是要坚持把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多推出一些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现在,在市场利益驱动下,一些地方、一些门类的文化产品生产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产品与其他产品不同,电器过时可以扔掉,食品过期就会变质,可是一本书、一首歌、一部影片、一件作品,不论是积极教化还是低级误导都会长期留存于世,对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每一名文化工作者,都要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要始终坚持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意犹帅、思为魂,缺乏思想性和知识性,文化产品就会失去内涵、浅薄无味。缺乏艺术性和观赏性,文化作品就会失去吸引力和感染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无从谈起。要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古往今来无数优秀艺术家的创作实践表明,能否创作出厚重隽永的文化精品,关键看他们是否把目光投向社会生活、聚焦普通群众,对生活是否有丰厚的积淀和深刻的感悟,作品能否给人美的享受和思想启迪。要始终坚持在多出精品上下功夫。文化创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一定要拿出“十年磨一剑”的耐力,潜心创作,精心打磨,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打造更多的精品力作、传世佳作。

五、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人才是文化发展繁荣的最核心要素。有时一个领军人物、一位名家大师就可以推动一门艺术发扬光大,带动一个产业蓬勃发展。一定要把文化队伍建设作为加快吉林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切实解决我省文化人才队伍新生力量和拔尖人才不足的问题,培养出更多德艺双馨、群众喜爱、广大文艺工作者敬重的文艺家。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厚德载物,德厚行远。德之不厚则行之不远。立艺必先立德。广大文化工作者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党史国情省情,不断增进对党、对人民、对国家的感情,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投身文化建设,在推动社会进步中成就自己的艺术辉煌。把思想道德修养作为立身和创作之本,充分认识自身的社会责任,努力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艺术魅力吸引和打动广大读者和观众。要大力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建立文化人才培养基地,推进文化高层人才继续教育,培养和挖掘一批名作家、名评论家、名编导、名演员、名主持人和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文化人才,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文化人才队伍。特别要加大中青年文化工作者的培养力度,确保文化发展后继有人。要进一步拓宽文化人才引进渠道,加大引进力度,创新引进方式,把更多的优秀文化人才汇聚到吉林文化繁荣发展的事业中来。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广大文艺工作者,为他们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创造条件,支持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营养,释放创作冲动,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要制定更加灵活的文化创意人才政策,更好地发现人才、启用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对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文化工作者在评奖、职称评定、培训、资助等方面一视同仁,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成长发展环境

(本文原载于《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