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坚
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基本战略,从中我们感受到这样一个强烈的信息:中国社会正在向着越来越重视文化、越来越有利于文化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格局中,文化建设将会有更突出的地位、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大的作为,这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文化建设作为一个单独部分来论述和部署,这在我国的中长期规划当中,尚属首次。这足以说明文化建设在全局工作中的地位进一步突显,这给了我们三点重要启示:
启示一,文化既是对历史的记忆,更是对未来的选择。一个民族,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历史、现实与未来。民族的振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国家的富强,必然要有强大的文化来支撑,文化是决定中国未来的重要力量。可以说,中国要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除了靠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外,最终还是要靠文化的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这正是基于对当代中国文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的判断,基于对文化在世界发展趋势中的作用的判断。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文化新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发展来积蓄、壮大文化的力量,是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和光荣的历史使命。
启示二,文化的发展,除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之外,还发挥着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当今世界,文化对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正在深刻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向。人类的发展历史反复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标志,不在于一时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是否拥有持久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优异的文明素质,能否占领人类道德的制高点。因此,文化的发展,还能带来民族素质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启示三,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识。要增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就必须培育和形成共有的精神家园。维系一个民族的生存与繁衍,最重要的因素不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财富占有的多少,而是要有共同的价值观、道德准则和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这样它才有强大的向心力,也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的复兴,必然伴随着一个民族的崛起。中华民族要实现复兴,最首要的就是要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
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今后一个时期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目标和任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通过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来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这是文化发展的核心和根本目的。长期以来,我们发展的主要目的是追求产值产量,也就是以物质形态为核心的发展。虽然这种发展模式迅速扩大了我们的物质财富,提高了我们的经济总量,但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型、低效率已使这种发展难以持续,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更为让人忧虑的是,在物质形态增长的过程当中,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却没有能够得到同步的推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伦理和行为规范也没有能够广泛建立,以致在部分人群当中存在着精神迷茫、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的现象。在经济领域,由于诚信缺失,合作风险加剧,交易成本增大;在社会领域,关爱互助意识淡薄,人际关系存在着功利化倾向;在人的内心世界,相当一部分人把追逐钱财当成第一目标,失去了劳动、创造的乐趣,生活的幸福感有所下降。如果长此以往,将背离以人为本的原则,偏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我们绝不能让“满了口袋子,空了脑袋子”的状况再延续。因此,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提出,要通过文化发展来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伦理与行为规范,大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引导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的社会风尚,尽快提高我们全民族的文明素质。
第二,加快文化发展繁荣,必须推进文化创新,这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的生命就在于不断地推陈出新。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原因,我们的思维方式更偏向于接受、传承和模仿,只侧重于把前人的成果和别国的东西简单地拿来,而缺乏自己的创新和创造。文化能否发展繁荣,取决于我们是否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意识和能力,才能不断创作生产出思想深刻、艺术精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文化的享有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创造的快乐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为此,在文化建设中,要特别强调和鼓励改革、创新,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形式、手段上,都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从而在不断增强文化发展动力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全民族的创新激情与创新能力。
第三,实现文化繁荣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是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把文化建设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既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成果,也是理论上的一大创新。只有分清了事业和产业,才能分清政府和企业的职能,才能从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的误区中解脱出来,在政府的引导下,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文化建设。文化事业由政府主导,文化产业主要依托市场来发展。但我们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文化涉及意识形态领域,因此两者在评判标准上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必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在文化事业方面,主要是加大财政投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已经明确,要实施一批惠民工程,把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作为重点,最大限度地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城乡和地区差距,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在文化产业方面,强调要注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积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领域,发展各种新型文化业态,丰富文化产品,增强多元化供给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十二五”期间要把我国的文化产业建成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也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所以要加快文化建设步伐,必须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从而实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www.xing528.com)
完成党中央既定的“十二五”文化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我们应切实抓好六方面工作:
一是守护好、建设好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加快培育和形成既能够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又具有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以增强全民族的认同感和向心力;逐步拓展我们的文化内涵,提升我们的文化品格,为中华文化增添新的光彩,为人类文明做出新的贡献,以增强全体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为此,一要梳理和整合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二要以全球的眼光、广阔的胸怀,汲取世界一切对我有益的文明成果,进行合理的嫁接和改造,为我所用;三要积极宣传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培育和发展先进文化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共识;四要逐步构建面向大众、面向未来,具有最广泛代表性、各族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价值理念及道德规范。
二是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不断破除阻碍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通过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在规定的时间内基本完成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任务。通过改革创新,理顺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增强微观主体生机和活力,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开放格局。
三是适应时代要求,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要充分发挥文化引领社会、启迪心灵、振奋精神、凝聚力量的功能,就必须既坚持正确的导向,又提供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为创作生产出越来越多的健康有益、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创造外部条件。为此,一要对文化发展方向、文艺潮流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既坚持主旋律,又提倡多样化;二要加强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完善文艺评论和健全评奖制度,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以提高文艺工作者的文化品位,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切不要为追逐名利而放弃了良知和责任;三要大力倡导文艺工作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鼓励多创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留得住、传得开的文艺精品。
四是努力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农村和社区为重点,有效地调动社会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运行机制,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人民群众欢迎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在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缩小城乡和区域的差距,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使人人都能平等地享受文化发展的成果。
五是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当前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历史上最好的机遇。一是党中央高度重视,二是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三是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针对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小、散、弱、差的状况,加快其发展,一要科学规划、合理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以提高文化产业的集中度和创新、研发的能力;二要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通过兼并、重组,尽快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提高文化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三要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体系,通过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文化市场,搭建符合文化产业特点的投融资和产权交易的平台,为文化企业解决必要的资金来源,同时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效维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四要通过多种方式培养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六是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不断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我国已经成为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的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同时,世界各国对我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关注也在日益增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展现其独有的风采和魅力的时机已趋成熟。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乘势而上,在发展繁荣文化的同时,把我们的优秀文化成果有效地、持续地介绍给世界。为此,一要在加强政府间文化交流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民间、个人和企业的作用,形成广泛的、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的格局;二要让文化企业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主力军,通过文化贸易来实现持续的文化“走出去”的目的;三要针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需求特点,量身打造既有中国文化内涵又符合各国审美心理和文化消费方式的文化产品;四要不断提炼我们优秀文化的精髓,用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故事来创作生产最能代表中华文化本质的文艺产品,增强我们文化的感染力和亲和力;五要加快我们在国外的文化机构和新闻网点建设,增强我国主流文化在境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力争用五年的时间,使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有一个明显的提升,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良好形象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原载于《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