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吧用户与生活的探讨

网吧用户与生活的探讨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职业特征来看,自由职业、学生、普通企业员工已经成为网吧的主要用户群体,报告认为此类用户的共同特征在于时间相对充裕,网吧成为他们最便捷的休闲娱乐场所。据小曾观察,网吧里使用摄像头和麦克风等设备的人不多。他此行的主要目的不是找一份工作,而是与网恋的女友见面并计划未来的生活。

网吧用户与生活的探讨

一、网吧用户概况

根据文化部发布的2011年中国网吧市场年度报告,网吧用户的性别依然是男性居高,男女用户比例基本为8:2。18—24岁的年轻群体依然是网吧用户群的主力,25岁以上的网吧用户持续增长,报告认为网吧服务的多元化与优质化使网吧用户由年轻群体向成熟群体不断扩展。

图5 2011年中国网吧用户年龄分布[2]

2011年的中国网吧用户中,无收入和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占32%;而月收入1000—3000元的占45%,他们也构成了网吧的主要消费群体。总的来看,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人群占据网吧用户的近八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C网吧经理老吴将网吧定义为“穷人的娱乐[3]。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部分网吧采取差异化经营,上网环境更为整洁优雅,从而吸引了一批高端用户回归,月收入3000元以上的网吧用户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4]

图6 2011年中国网吧用户月收入特征[5]

从受教育程度来看,高中(含技校、中专)水平的用户仍以47.3%的比例占据网吧顾客群的主流。从职业特征来看,自由职业、学生、普通企业员工已经成为网吧的主要用户群体,报告认为此类用户的共同特征在于时间相对充裕,网吧成为他们最便捷的休闲娱乐场所。

本研究观察和访谈所获得的资料呼应了这一报告的结果。网吧用户内部的群体也存在消费习惯的差异。根据漯河网管小曾的观察,来A网吧上网的人中最小的七八岁,一般都在18—23岁之间,待业状态的人比较多。来玩的小孩子基本都在玩枪战游戏,最火的是腾讯的《穿越火线》。关于上网的知识,“不用教他们他们一般自己都会玩”。一般网吧都是24小时营业,通常上午10点多以后人开始多起来,下午3—4点人最多。最早来的一般是那几个固定客户。上网者平均待2—3个小时。学生一般都是白天来,后半夜来的人一般年龄偏大,起码20岁以上的人,很多是待业,一般来看看电影,不怎么玩游戏。

A网吧安装了郑州某公司提供的游戏平台,每个月需要支付几千元钱,这一个游戏平台基本上囊括了最新款的游戏,关于游戏的服务都由那个公司提供。除了极个别冷门游戏外,该游戏平台基本能满足网吧用户的需求。

网吧顾客一般都开QQ,现在很多人用YY(一种语音聊天工具),可以多人聊天,一般都是一起玩某个游戏的人,一边玩游戏,一边聊天,讨论游戏内容。据小曾观察,网吧里使用摄像头和麦克风等设备的人不多。关于A网吧的经营状况,小曾说生意较好的是寒假,因为学生放假,来上网的顾客明显增多。

从性别上看,男性用户偏多,女顾客一般就是看看电影、连续剧,男顾客主要是打游戏。网吧是一个以年轻男性为主导的消费场所,这一点和一度流行的台球厅非常类似。根据网吧常客小国的观察,“大部分来网吧的都是男孩子极少有单身女孩上网吧的个别一个人来网吧的女孩按我的推测要么很勇敢要么无所谓要么无聊到极致几年前我在网吧遇到过一个女孩子她等于过着一种半流浪的生活吃住都在网吧”。在年轻男性为主导的场所中,女性特别是年轻女性的出现非常微妙,她们要么由男性伙伴陪伴,要么成群结队。

调查发现,很多网吧用户都有包括家庭、工作场所、手机等方式在内的互联网接入方式,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随着互联网和人互动界面的改变,诸如手机、便携式移动终端的诞生,大大小小的屏幕通过无线信号不断进行数据交换,人们接入和使用网络的空间限制不断被打破,全时在线越来越成为一种现实。而在消费市场,这种技术上的革新也像其他的IT技术一样,越来越普及到消费者手中。在这种背景下,在网吧上网到底有何不同?人们为什么还来网吧?

二、流动生活的“锚点”

接入地点的选择具有重要的社会含义,它所暗含的不仅仅是ICTs接入资源分布和平等的问题,同时也包含着特定空间的社会性问题。

无论是不是网吧顾客,本研究所访问的大部分对象都认为网吧是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选择的场所。特别是那些从未进入网吧的被访者,他们更多地认为接入不足是造成人们去网吧上网的主要原因,例如那些无力购买家庭网络接入设施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校园上网受限的大学生、受家庭约束的中小学生等。这些访谈对象也流露出较为负面的社会评价,甚至包括网吧经营者在内,多数被访者认为这是一个低端场所,是“小混混打发时间的地方[6]。这种矛盾的评价在访谈过程中频频出现,特别对网吧行业局内人(网吧经营者、网吧管理员、网吧用户等)来说,这种复杂的心态可能导致他们对自身的评价偏向负面。

接入不足既包括互联网基础设施覆盖的空白,也包括基础设施接入受到限制。中国网吧行业诞生不久就迅速进入大众化的发展模式,通过低价高效的互联网接入方式,为互联网技术向中低阶层的普及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已有的经验研究显示了网吧在促进低收入群体网络接入上具有特殊的意义[7]。城市中遍布的网吧为流动人员的互联网接入提供了便利。漯河A网吧的老板大曾认为,流动人口中的外来打工者持续向城市的涌入是网吧生意得以维持的重要原因,他说,“虽然城市里差不多家家户户都有电脑但打工的人不可能打工还背着电脑”,他们仍然有来网吧上网的需求,“再加上小城市其他替代性的上网场所很少”,网吧仍有继续生存的空间。

青岛一家位于居民区的E网吧里,研究者遇到了小李和小陈两个同岁的外地青年。他们两个互不认识,在星期一的上午,各自安静地对着电脑屏幕上网。这是来自安徽六安的青年小李刚到青岛的第二天,他就找到了这家网吧来消磨时间。他此行的主要目的不是找一份工作,而是与网恋的女友见面并计划未来的生活。小李十六七岁以后就在全国各地流动打工的经历,让他对落脚在新城市的网吧颇感自在。他在这家网吧一边玩着QQ网页游戏,一边等候在附近上班的女友中午下班一起吃饭。

隔两排座位,坐着来自烟台的大学生小陈,他已经在青岛一家医院实习几个月了。临时租住的地方没有上网设施,迫不得已之下,小陈也经常到网吧消磨时间。尽管小陈不喜欢网吧里的烟味,但这样难得一个不用上班的日子,闷在临时的家里更让他受不了。他找到附近的网吧,一边看着刚刚更新的网络小说,一边等着女友做好午饭叫他。

他们二人的手机都可以上网。特别是小李,他的手机使用习惯更为独特,手机里只保存了一个号码,还是他自己的号码。小李解释说家人的手机号、女友的手机号、几个亲近朋友的手机号他都记得很牢,不需要保存,平时就使用QQ和别人保持联系。小李的手机装有QQ软件,并且长期在线,这是他与外界保持联系的主要渠道。小李曾经在苏州一家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商生产外壳的工厂做数控工作,平均每天工作10个半小时。虽说工厂执行8小时工作制,“但是一定要加班的不加班就没有钱拿”,“下了班睡觉看电视什么的宿舍有电视”。那时的他并没有多少空闲时间去附近的网吧。对他来说,手机上网比去网吧更为重要。正是手机互联网这条无形的细线将往返工厂、宿舍两点之间的他和外面的世界连接起来。小李的老家装有互联网设施,回家乡的时候他不需要外出上网。小李对游戏并未特别着迷,在网吧的上网习惯和手机上网差不多,在小李看来,网吧是他“无聊的时候”才会去的一个场所。

大学生小陈和流动打工的小李在网吧的主要行为比较类似,无非是看看新闻、打会儿网页游戏。但是在他们流动的生活中,网吧作为一个低廉便利的“锚点”连接着他们日常生活的下一个环节,是他们尚未固定的生活里一个不那么重要但非常熟悉的“伙伴”。

这一日常生活中的“锚点”是否具有普遍意义?23岁的小范来自外地,在漯河一家大型企业做仓库管理工作,也是附近漯河C网吧的长期顾客。小范从大专未毕业的实习期起就一直生活在此地,算来已经有五年了。正式上班后,他在网吧马路对面的城中村租了房子,和妻子生活在一起,还没有孩子。小范每个月有四天的休息时间,“闲着没事就来网吧看看小说看看电影听听歌也上QQ,和老同学聊聊天”。小范是一个安静甚至有些内向的青年,虽然已经结婚一年,还保持着单身时去网吧看小说的习惯。尽管租住的房间也可以上网,但是网吧里的气氛更吸引他,在这里他可以静静地在不多的休息日享受一段自由自在的时光。与很多网络文学爱好者一样,小范也喜欢看玄幻类网络小说。等待小说更新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访谈没进行多久,小范就接到了妻子发来的短信,唤他回家吃饭。小范不紧不慢地关机离开网吧,他的休息日似乎这样简单又从容。

本研究访问的网吧用户中存在大量类似的案例。他们以男性青年为主,网吧并非他们所能获得的唯一的互联网接入方式,但这一场所还是编织进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当中,成为桥接日常生活和转换生活场景的过渡场所。尽管他们本人对网吧及去网吧这一行为持有一些负面评价,也受到来自女友家人等的反对甚至指责,但他们还是乐于将这一习惯坚持下去。

三、热闹的书房

本研究发现,像小范一样热衷于在网吧读小说的男青年数量不少,有的甚至还在网吧进行写作。在某种程度上,网吧成为流动人口暂时的书房,尽管这个书房有些吵闹,还是深深地吸引着这些年轻人。他们可以使用手机阅读网络小说,但去网吧看小说或写作这一习惯却奇妙地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那些处于独身状态的年轻人来说,网吧里“闹哄哄”但生机勃勃的气氛,彼此之间被空间拉近的身体距离,以及临时建构起来的集体身份,有助于消除独自闯荡城市的“孤独感[8]

23岁的福州青年小倪来上海工作近一年,多亏亲戚的照顾,住在他们家另一套房子里。房子没有上网设施,小倪采用电信3G无线套餐的方式,在寄住的地方使用笔记本电脑上网。前两个月发生了一件意外,迫使小倪到访隔壁的网吧。

我之前采用的方式是电信3G无线上网,刚好我家里失窃了,所以这一两个月以来我要上网就到网吧来。一般来说每天大概下班以后来一到两个小时,周末的话可能会长一点,可能是一个下午这样子。因为我家就在附近,就在隔壁,我从这边走进我家门,关上门,差不多不到五分钟的时间,肯定是第一选择这家网吧。(www.xing528.com)

在这边呆久了以后感觉环境条件过得去,来久了自然就跟这里的网管、其他上网的人比较熟一点,现在慢慢感觉还不错,也算是网吧对我有一种用户黏性了吧……感觉气氛也挺不错的,而且我又不像那些网虫,天天泡在网吧,对我来说每天到网吧上一到两个小时是不错的选择。我当初来这家网吧也是因为对面有个“东北人”(餐馆),像这样一份10块钱的饭在上海已经比较少了,这样挺方便的,我点了它就送过来。(上海 小倪)

与大多数访谈对象不同的是,小倪说在此之前他很少在网吧上网。小倪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接触互联网,最早由亲戚带着去电信局开的网络咖啡厅,因为“家里条件还过得去”,很快家里就装上了互联网,使用“小猫拨号[9]上网。

小倪说他以前并不喜欢网吧,因为“早期的网吧很脏乱而且人员混杂”。来到上海工作之前,小倪在家乡福州当地拥有比较充足的网络接入条件,网吧这种网络接入形式没有纳入小倪当时的生活方式。另一个不到网吧上网的原因与小倪的互联网使用行为有关。小倪称他不喜欢玩网络游戏,网吧的游戏气氛对他毫无吸引力。他也不喜欢玩“偷菜”这样的社交游戏,对开心网、人人网、微博这样的“一对一的交流”也没什么兴趣。他更喜欢“QQ群里面的几乎都是多人聊天的单对单的很少”。在小倪的交往习惯中,“如果我有什么事要问别人我都是直接打电话或者直接去找他了我不会通过其他方式来了解”,没有依赖互联网开拓和维系的社交关系,使用手机上网、保持实时在线也不在小倪个人互联网使用“菜单”之内。

之前也用过智能手机,blackberry黑莓9000,我用过几款智能机,感觉信号都不好。所以我现在用最普通的诺基亚的,虽然说也有上网功能,但我现在只需要(手机)第一信号好,第二能收发短信,第三当闹钟,主要是这些功能要求。所以我现在基本上没用手机上网,都是到网吧用电脑上网。(上海 小倪)

对现在的小倪来说,去网吧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下班后,先到这里上一会儿网,叫个外卖,然后享受一段自由时光——看小说。

网络小说嘛,玄幻,我算是比较早看的,2000年左右就开始上网看网络小说,一直看,差不多有十多年的历史

(问:你比较喜欢哪些作者或者哪些作品?有什么推荐的吗?)

看那么多要说的话还真想不起什么作者来了,就好像你看电视剧一样,你看到一定程度了,最后支持你的就是“多烂都无所谓,我就想知道最后结果怎么样”。我看很多网上读者最后变成作者了,我们网上交流有很大一个圈子是大家喜欢看小说,或者是本身写网络小说的作者。(上海 小倪)

看网络小说是小倪在网吧的主要上网活动,占上网时间的一半以上。小倪自己虽然没有转入作者的行列,但保持着一个积极的读者的习惯,在网络上与作者进行交流和互动。

最开始的网络小说没有像“起点”这样专门的网站,最早的更像是社区一样的。网络论坛嘛,最开始大家又是作者又是读者,发出来以后就像论坛盖楼一样,发出一楼,大家有评论,然后慢慢地就交流起来了,交流起来以后自然而然交流的多了,就会用QQ啊什么的加强联系,这样圈子就不断扩大。

现在的网络小说都不一样,都有“书评区”了,可以发表评论,作者和读者(的距离)反而更拉远了,因为大家不会再通过QQ这种形式联系了……但是“书评区”更多地被这个作者的粉丝占领了,所以现在大家都是去一些第三方,也就是不涉及这个的网络写作论坛或者评论论坛。(上海 小倪)

刚刚在上海立足的网络文学爱好者小倪,因为一次意外走进住所隔壁的网吧,从偏见到习惯,单身的小倪在这里开辟出一个享受休闲时光的临时书房。五百公里外的安徽青年小河,正在合肥一家网吧里投入他的创作事业。在合肥D网吧,笔者遇到了热情的文学创作者小河。他是附近一所大学的住校生,业余爱好就是打理自己的QQ空间,特别是发布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小河非常喜爱林夕写的歌词,热情地展示了好几首自己的作品。讲到自己的作品曾被QQ网站当做推荐条目时,小河流露出略带腼腆的骄傲神情,在网吧二楼香烟缭绕的灯光下,他当时的表情显得格外与众不同。这个神情之所以独特,是因为与其他网吧消磨时间的年轻人相比,他对自己在网吧的行为相当投入和肯定,可以说充满创作的激情。那些热火朝天打游戏的青年,在访谈相熟之后,往往传递出一种悲观无力的沮丧情绪,表现出对自己的失望和无助。创作者小河跟他们并不一样,对小河来说,虽说他自己不参与同学的对战游戏,但“和同学在一起”的感觉,并且自己的兴趣得到满足,去网吧称得上是一种“感觉不错”的体验。

四、工作的桥接

31岁的夜宵档于师傅是上海本地人,家住彭浦新村,家里还有母亲和小妹。于师傅的夜排档就在上海F网吧旁边,他一般从中午一两点就来网吧上网,一待就是四五个小时。等到夜宵档开始,他就进入一天的工作时间。网吧是他生活中便利的“休闲娱乐”。

现在的夜排档(晚上)11点,10点以前都有城管的,这边还好一点,9点之后就没有城管了。从9点到11点这三个小时我可以挣300到400块钱。一般是做到(早上)4点。然后早上去买菜,买好菜休息一会就可以了……上午也就休息几个小时。(上海 于师傅)

从时间分配来看,于师傅现在的生活仅限于家、网吧、夜排档三点之间。家对他来说就是“一个睡觉的地方”,甚至没有安装互联网的必要。从时间安排上看,在网吧里的上网和玩游戏的时光,是他忙碌的生活里一个难得的喘息和放松机会。于师傅在网吧主要的活动就是打游戏,只玩《魔兽世界》,经常会买一些点卡。包括买“点卡”在内,他每个月在网吧的花费差不多有1000元。

于师傅在网吧里基本不和他人交往,除了原来就认识的朋友,几乎没有结交新的朋友。同时他也不使用网络的社交功能,不和人网络聊天,性格比较内向。问及有没有想过成家和孩子的事时,于师傅表达了他的无奈:

没有,从来没想过。这个怎么说呢,做个单身比结婚好。但是如果碰到一个自己喜欢的,那这种机会是可遇不公,过个几年之后就会有上海户口。但是现在不管是上海女孩也好,还是外地女孩也好,找个上海老公,你要有房有车有钱。但是这对40%的上海男孩来说是负担不起的,除非他是富二代或是富三代……所以说这种问题我从来不想。我一个晚上做七八百块,按照她们的想法我要多少年才能买到车、买到房?(上海 于师傅)

于师傅迫切的愿望是找份稳定的工作,因为下雨了夜宵档生意就受影响,“雨下大了就不能出来”。他说自己一直上招聘网站寻找能申请的工作。

我想如果把就业的门槛不要放那么高,那么本市和外地人的就业就不会有那么大的问题。有的工作门槛太高是应聘不上的。我以前也上班,我在饭店里上班。我就是初中文化。我打开那些就业的网站,发现自己喜欢的工作至少都是高中。可是什么人是从出生就什么都会呢?如果人家给你一个实习的机会,你还学不会,那就不能怪人家了啊。一份工作本来初中也可以做的,但是你要求高中,那本来想去做的现在都不行了啊。你看你只要把门槛降低一点,不要那么虚高就可以了。一般外面的大型公司给你三个月的试用期,我给你六个月的试用期,如果你学不会,那就开除。不一定高学历的人就一定会。现在普遍都会有这种情况。(上海 于师傅)

于师傅的小妹正在读大三,学“法律和国际商务两个专业”。于师傅不考虑个人婚恋和家庭问题,“先让我支持小妹上大学吧”。在就业市场遭遇的学历壁垒,让他深感无奈,“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工作场所和网吧的地理接近是调查中发现的一个重要特点。青岛E网吧的主要顾客群是附近的上班族,“因为上班族他们中午休息的时候过来能轻松些吧收收他们上班的时候这些事情肯定不能做的玩玩游戏什么的[10]

据驻守网吧的网络游戏公司市场推广员小杨的观察,附近网吧的许多常客都是周边餐饮行业的工作人员,特别是下午时段,许多厨师都会到网吧上上网,休息一下。F网吧的网管小田则称,下午也会有一些“小姐”来上网,特别是“抓黄赌毒前面按摩房啊全关门了晚上没事做就跑过来上上网”。

从表面上看,处于流动状态的个体因各种结构性的原因无法获得充分的接入机会。网吧作为与家庭、工作单位等互补的场所,它的存在对一些个体具有特别的意义。对他们来说,这个场所既有与便利店类似的位置优越性,又有吸引人的技术,可以满足他们种种需求。甚至包括网吧座椅在内的硬件设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相对舒适和自我掌控的空间,这个空间虽然不一定是最理想的,但它的便利和低价,还是吸引网吧用户不断来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